有钓友儿提出疑问,觉得短子线比长子线更容易中鱼

野钓小鱼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野钓子线长度怎么调整)(1)

下面我来根据垂钓的经验做一个分享。

其实要确定子线长短本身并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本着差不多的原则就好了,那么拿什么东西做参照物来差不多呢?

子线长短一般按照你目标鱼的鱼体长度来估算就是适合的。例如你垂钓环境里只有小麦穗鱼,鱼体也就是6~12公分长,那你一下儿玩儿二、三十公分长的子线铁定是被麦穗鱼虐杀呀。麦穗鱼是有名的盗饵高手,咬的狠,吞的快。使用超长的子线也就相当于是去喂鱼了

子线比较长的一钩,和目标鱼的体长等长就可以。稍短的一钩,自己按1~2个鱼头的高度来调整就好。我主钓是麦穗鱼,自然资源所限没办法。那我子线的长度就设置在10厘米以上~15厘米以下。上下钩子的距离大概在2.5厘米。比如在北京常见的小鲫瓜子,一般体长也就是8~15厘米,设置子线是在12~18厘米,钩距放在3~4厘米比较合适。

子线长短最靠谱的调整方法就是按照目标鱼的鱼体尺寸来做调整。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呀,所以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标准是更靠谱。

道理也很简单,你没从水里观察过鱼,但是你在陆地上见过鸟吧?地上的鸟不是一看见人就飞,而是看你和他之间的距离到达他心里安全距离底线他就赶紧跑了。

水里的鱼也有类似的习性。因为水也浑浊,鱼的视力也不是很好。所以在他去吃鱼饵的时候,目之所及没看见什么怪异的东西就放心吃了。那他目之所及的范围,自然也就是他最关注的自己身体周围。所以一个鱼体长的长度以外的东西,它本身的关注度就降低了。

因为我之前在西瓜视频发布过了不少在水底观察鱼类习性的视频,其中通过视频可以看出来鱼对于水下摄像机的存在是心存芥蒂的,我的水下摄像机在水中静止大概半个小时以上鱼儿才逐渐习惯它的存在,放心的到我的摄像机旁边取食鱼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的是,线组搭配的时候八字环儿尽量选用比较小的,相对的太空豆儿以及各种防缠豆儿尽量选择暗色或者无色透明的,颜色鲜艳或太过于明亮的反而不好用

当他们看到有别的鱼成功取食鱼饵没有遭受任何伤害的时候,才开始小心翼翼的由少到多的哄抢模式。就算是终于发窝了。

鲫鱼是相对比较胆小的鱼类,从发现鱼饵到放心吞食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打好窝子聚拢比较多的鱼,让其他的鱼来吃鱼饵,逐渐打消鲫鱼的心理戒备。然后才能利用鱼儿争食的冲动连杆上鱼

现在说回标题上的问题:

短子线更容易中鱼嘛?

我想看过文章之后读者们已经心里有数了。子线的长短更接近于目标鱼的体型,就更容易上鱼,比目标鱼的体型更短的子线或更长的子线,就会有不利加成

文中已经说过这是一个差不多的参考标准,所以子线比鱼体长一厘米短一厘米,感受不出明显的差别。

不过如果子线比鱼体短一倍或者长一倍,这时候能感觉出来不同了。

所以根据合理的推测,提问的钓友在垂钓的时候,使用的子线长度比他当时水域里的资源鱼的体长,长的比较多一点。所以当他换了较短的子线之后,感觉得到效果有提升。

野钓小鱼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野钓子线长度怎么调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