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编者按:
蝉,“朝饮甘露,暮栖高枝”,因其鸣声,又被人们称为“知了”。蝉声绵延不绝,千年不变,博得了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的厚爱:“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脍炙人口;“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耐人寻味;“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千古称颂……
在丽水,吃知了的习惯由来已久,尤其是夏日,有“无蝉不成宴”之说。各大菜场、酒店、会所、大排档无一不青睐这道最热门的“应景美食”,俨然成为丽水极具特色的美食名片。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流行语,“在丽水,没有什么是一盘知了解决不了的”。
据不完全统计,每个夏季都有上亿只知了成为丽水人的腹中美食。丽水人对知了的偏爱,使得它们从树上到餐桌,身价倍翻。经过数年积累,目前丽水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知了供销链:收购商、批发商、知了工、专卖店等环环相扣。
从舌尖美食到舌尖经济,知了已然占得一席之地。
“你陪我步入蝉夏,越过城市喧嚣”。炎热的夏季总是伴随着蝉鸣声声,就连歌声里的夏天亦是如此。
相比于“蝉”的学名,丽水人使用“知了”这个别名的频率要更来得高一些。
盛夏时节丽水人自然少不了要和这些喧闹的小家伙打交道,但交流方式却有些特别。在这个最炎热的季节里,丽水人在餐桌上可以消耗掉上亿只知了。知了料理也成了极具丽水特色的个性标签。
知了声声叫夏天
每年夏至前后,下过一场大雨,在短暂压住不断上蹿的高温的同时,似乎也湿润了蝉的喉咙。于是,树丛中便传出了知了的“吱吱”鸣叫,总会先由某棵树上的某只知了率先叫起,接着就会有另一只随着共鸣,然后一二三,各个树上的知了铺天盖地乱叫着。
大树底下人群的说笑声淹没在这一片叫声中,大地上到处都有知了的大合唱。
知了有一大一小两对薄而透明的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
知了的幼虫大多生活在树底下的泥土之中,它们会在地下蛰伏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每年的6月,当幼虫成熟,它们便会向上爬出地面,栖息于树枝上,脱壳蜕变,羽化成蝉。
知了习惯寄居在树上,以树汁为食,寿命约为一个月左右。7月下旬,雌知了开始产卵,在8月进入产卵盛期。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知了用高昂的歌声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蝉鸣声声小暑至 ,烈日炎炎盛夏来。
窗外,知了还在声声鸣叫。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傍晚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它们展开歌喉,纵声歌唱,不曾停歇。
这声声的知了叫,会同燥热的空气仿佛在告诉我们,夏天,真的来了。
夏天的一笔“横财”
丽水市由于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1.7%。也因此,盛夏时节的知了特别多。
于是乎抓知了成了大多丽水人都会的技能,称之为地方特色也不为过。炎炎夏日里抓些知了拿去售卖,成了许多农村孩子挣取零花钱的不二法门。
一根可伸缩的扑蝉杆,顶上粘了半个黏黏球,在道边寻一棵高低相宜的树,看好目标就可以下手了。
有时候甚至不用刻意地去寻找目标,目标自会来寻你。当站在树下的你仰头费力寻找隐藏在枝叶背面的知了时,会莫名的被一阵清凉的“雨滴”砸到,那是吃饱喝足的知了不小心暴露了行踪。
用对了工具,练出了手感,轻轻松松就能把树上的知了变成俘虏。在市民叶旸晟的记忆中,抓捕知了的工具经过迭代后才是现在的样子,一开始的抓捕工具可要简陋得多:
“小时候放暑假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抓知了,用的是自己做的捕笼。”
两根竹竿用铁丝固定,再用铁丝做一个圆圈,将一个塑料袋套在铁丝上用针线缝一下,铁丝延伸一点出来;竹竿顶端有个小孔,将延伸出来的铁丝插在小孔里固定住,一根自制的捕蝉杆就做好了。这样的长度,基本可以套住三到五米高树上的知了了。
“简陋”的工具在行家手里就像秘密武器一般,一套一个准。套住后的知了无头苍蝇一般在塑料袋里扑腾,却怎么也飞不出来。
若是条件允许,一天下来抓个三五斤知了不在话下,提着装满知了的网兜拿去菜场兜售,伸出晒得乌黑的手,接过一天辛劳后的收入,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儿童时代的捕蝉往事,缙云的陈先生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小的时候和爸爸一起抓过一次,炎热的大下午拿个网兜出门,最后抓了个寂寞。”由于没有什么抓捕经验,陈先生和父亲最后只抓得一两只知了带回家把玩。
知了的叫声搅扰了他整整三天。回忆往昔,蝉鸣声仿佛仍能穿梭时空,回荡在陈先生的耳边。只是如今不会再觉聒噪,更多地是对光阴似流水、人无再少年的感叹。
吃知了念“白勺”
有人说:“没有烧烤和啤酒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夏天。”而在夏日晚间的丽水街头,摊边排档的炒知了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一缕烟火气息。
知了伴以葱姜蒜香爆炒,最后加入辣椒提香!一番操作后,好吃的美味就可以上嘴了!
寻一个假日周末,再约上三五知己,在充满生活感的小街巷道。望着可乐雪碧中冒出的气泡,就着肉质鲜美的知了,念一念白勺,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丽水人吃知了,历史悠久且名声在外。以至于到了夏天有“无蝉不成宴”的说法。
食用知了的舌尖之好具体源于何时现已不可考。据说,这一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丽水大地上种植有大量的橘子、椪柑,生长旺盛、富含汁液的橘子树为知了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丽水地区的知了数量增长很快。
总有人第一个“吃螃蟹”。在那时的酒店菜单上,就曾有人见到过知了的身影。市民李先生回忆:“当时大家都还是一种尝鲜的心态,吃的人并不多。”
这份舌尖之鲜发展到如今,俨然成了丽水极具特色的个性标签。有资料统计,每个夏季都有上亿只知了成为丽水人的腹中美食。
无论是在星级大酒店,还是街边小排档,你都能见到这道美味的身影。在丽水市区有一家专门经营知了生意的门店,四季售卖,任何时候想吃都能买到,一年到头订单不断。甚至不乏海外侨胞思乡心切,不远万里从这里邮递去“家乡的味道”。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