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周刊记者 周亦鸣在西渡这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外地回沪人员人数为2054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海黄浦江风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海黄浦江风水
星期日周刊记者 周亦鸣
在西渡这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外地回沪人员人数为2054人。
相似的经历,让这些从外地退休回来的上海人形成了一个生态独特的小圈子,拥有特定的身份认同。
看了一圈,西渡最便宜
盛夏的下午,西渡渡口对面,渡口健康主题公园里氤氲着厚厚一层暑气,每天来聚会的居民却未因此而却步。
绿荫底下,或站或坐着许多爷叔。扇子摇摇,双手叉腰,“茄山河”(闲聊)又开始了。
“这里都是从五湖四海回来的。当时到这里来,几万块就好买房子了。”坐着的红衣服爷叔说,谈吐很稳健。
“外地回来,当时都考虑钞票。市区太贵,看了一圈,西渡最便宜。”站着的白衣服爷叔附和道,他的声音在人群中显得特别响亮。
红衣服爷叔接着说:“我是支内职工,支援青海,出去几十年了。阿拉退休得早,2006年来西渡的。外地回来的工资都不大高,侬讲对伐?”
“支边、支内、插队,就这几种人。我去的是革命老根据地江西那边的军工厂,接近退休再回来的。2008年在这里买了房子,三口之家住在一道。”戴眼镜的小个子爷叔说道,他的语速比较快。
“我也是支内回来的,江苏徐州,去了37年了。”白衣服爷叔说着,笑得很爽朗。
“回来就住在这里。2005年买的房子,3000块一个平方。一套房子93个平方,总共27万。我跟阿拉老太婆两个人住。”
“外地回来的普遍比上海生活水平低一点。同样的菜这里总归便宜点,只好待在这里生活。”红衣服爷叔说,口气里有些许无奈,却也安之若素。
白衣服爷叔说:“这里退休的拿四千多块算高的,在上海退休的拿四千多块算低的。”“上海的退休工资再除以二,就是阿拉的工资。”小个子爷叔说。
“人家不了解,认为西渡这地方不灵。其实现在人多了。这里旁边就是黄浦江,有公交车,轨道交通也在造,是块风水宝地。”红衣服爷叔转而表示。
“十年了,桥(轻轨)还没通。桥(轻轨)通了,离开上海距离就近了。”他看看头顶的基础设施。
“这里真的地铁一通,也蛮便当的。”白衣服爷叔也畅想了一下未来。
“地铁缩短了人的距离。”红衣服爷叔说。
“现在叫我去市中心我还不要去唻。”当中一位爷叔插了一句。
“我也不要住在市中心。一个空气不好,一个人忒多。”白衣服爷叔表示赞同。
“难般(偶尔)去兜一圈。像我到市区,办好事体就逃。只看到人、车子。”小个子爷叔也有同感。
“待在市区才真正叫上海人唻。”红衣服爷叔感慨道,“阿拉外地回来的,跟市区人不好比的。辰光长了,人的打扮、气质不一样了。”
“侬不要去这样子想,侬这心态……”白衣服爷叔劝解道。
“侬不讲侬外地回来的,啥人晓得。”当中的爷叔表达了不同意见。
“我肯定是上海人喽,我不是上海人是啥人?跑到哪里都是上海人呀。”白衣服爷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侬是上海人又哪能呢?”小个子爷叔反驳了一句,“我回去吃饭了。”
随着小个子爷叔离开,其他人也陆续散了。临近傍晚,公园里,此起彼伏的议论声逐渐变得微弱。
“这里么,5点钟都回去吃饭了。4点钟跑脱一批;第二批5点钟;第三批5点半,是住在这附近的。”红衣服爷叔小结道。
外地回沪人员人数为2054人
戴眼镜的小个子爷叔是张顺衡(化名),今年64岁。
10年前,他从江西进贤搬到西渡。“阿拉娘吵着要我回来。我从小上海长大的,总归想回老家的。”他说。
许多军工厂的老同事回到上海,都在西渡安家。“伊拉讲,西渡蛮好的。我来看看,还可以嘛,跟老早60年代的虹口区一样。我就决定在这里买间小房子。”他说。
他买房的时候单价6000元不到,买的房子30多平方米,总价20多万。
张顺衡在江西给人教二胡课,赚了一点钱,再加上2005年工厂给的买断费,又和亲戚七拼八凑,付了全款。
“当然有压力了,(买好房)我穷得来叮当响,从零开始。”他说。
刚到西渡的时候,闵浦二桥只有两个桥墩子。他眼看着这里公路开通,地铁也将在今年年底贯通。本来七零八落的工棚也拆得干干净净了。
白衣服爷叔和张顺衡同龄,他的名字叫陈绎颀(化名)。他记得,1992年来过一次西渡,这里四处都是农田,房子还没造起来,交通全靠摆渡。他没想过今后会住在这里。
2001年,陈绎颀在徐州煤矿工作,儿子来上海读大学。“伊跟我讲’没房子,住在同学家里,睏水门汀(水泥地)。’我肉麻(心疼)伐啦?在高桥买了一套房子。”他说。
2004年,他寻思儿子大了,以后要结婚,不可能一家人挤在一套房子里。
因为有亲戚住在西渡,他就到这里来看看。他发现,这里往往一栋房子里只有两三家人家,“吓咾咾呃,鬼城一样。”他说。
但是,他认为,西渡离上海市区不算太远,经济上能够承受,就在这里买了房子。2007年退休,他搬到了这里。
红衣服爷叔叫张培铭(化名),今年72岁,是2006年搬到西渡的。
当时,他从青海回到上海已有17年了。为了和小辈分开住,他决定置备房产。
条件所限,他把目光投向西渡,虽然心里有点不情愿,还是在这里买了房,2900元一个平米,面积六十几个平方。
“辰光长了,就有感情了。阿拉买断回来,能待在这里也算不错了,习惯了。”他说。
在西渡,像这几位爷叔一样支边、支内、插队返沪的不在少数。
奉贤区西渡街道透露,截至目前,在这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2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占到6.7万;外地回沪人员人数为2054人,该人群平均年龄为70岁。
乘4部公交车去虹口公园
相似的经历,让这些从外地退休回来的上海爷叔形成了一个生态独特的小圈子,拥有特定的身份认同。
“我在江西,人家讲我是上海人;在这里么,人家讲侬户口在江西。我待在哪里都一样。阿拉这种年纪只要身体好,还想哪能?”张顺衡说。
拉二胡可能是张顺衡融入一片地区的特有方式。如今,他时常在西渡家附近拉,一方面是以琴会友,一方面是为了“打开市场”。
“人家觉得我拉得好,问我教小孩伐,我都教的。我本身欢喜这个,人家需要我,我又可以弄点收入进账。”他说。
随着教课的数量增多,加上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他的日子宽适了不少。
2014年,张顺衡在昆山给老丈人买了一套房子。趁照顾老丈人的空闲,他在昆山也发展了几个生源。“我每个礼拜在西渡待两天,昆山待两天。”他说。
张顺衡平常还喜欢去市区拉琴。“我去的地方多了,虹口公园、杨浦公园、中山公园,我都去过的。公园里厢都有认得的人,胡友一看到我就讲:‘哎呀,侬老长辰光不来了。’”
陈绎颀有时和张顺衡一起去市区的公园。他喜欢吹萨克斯,最常去的是虹口公园,因为那里有曲阳铜管乐队。
双休日,他一般早上6点出发,9点不到就可以到达。先乘南闵线,过了桥,到剑川路,换一部车,到登辉路。再从登辉路乘816,到徐家汇,再乘167到虹口公园。
路上换乘4部公交,颇费周折,陈绎颀的态度却很淡然。“也有更快的办法,但辰光对我来讲无所谓,反正没事体做。再讲现在天热,公交车里厢老风凉的,一点汗也不出的。我欢喜乘公交车,乘上去,立脱两站我也无所谓。要乘几个钟头,我就看看手机里的书。”他说。
“我手机里翻到啥就看啥。今日头条,没事体么就一点点翻。好看的小说,我都欢喜看。武侠我不欢喜。谈情说爱,琼瑶这种我倒蛮欢喜的。破案,我也欢喜的。”他说。
如果儿子来西渡探望,陈绎颀就在家负责掌勺。35岁的儿子忙于创业,最近刚刚结婚。
做父亲的操心儿子:“伊拖着不结婚,小人不生,所以我‘恨’伊。难道等我七十岁了再帮侬去带小人?”
除了在附近遛弯和吹萨克斯,陈绎颀把大把时间都花在炒股上。
“阿拉有点爱好的还好一点,侬讲是伐?日里厢炒炒股,做得还可以。现在行情不好,侬想赚大钞票不可能,赚点小菜铜钿。”
“我就期望股市好点,心情好点,赚多少倒无所谓。炒股蛮好的,锻炼脑子,不生老年痴呆症。”他说。
为了抗衰老,张培铭有自己的方法。他喜欢在家里背唐诗,每天对着《唐诗三百首》念了又念。
本来他还欢喜跳舞,8年前心脏搭过桥,再加上腿脚不便,就不再跳了。
距离多少阻隔了张培铭和市区之间的联系。“阿拉阿弟阿妹要来,我叫伊拉不要来,路远,交通不便当,倒是我反过来去看伊拉。”他说。
儿孙忙于创业和学业,他更多是在电话这头等待他们的消息。“我两个小囡都没带过。客观条件限制,我住在这里,我儿子住在静安寺。伊拉不来看我,我也不去看伊拉。”他说。
眼下,他的担心在于,他住在6楼,上下楼已经有点吃力了。他期盼着:“现在房价是老早的十倍。要是造高楼,原拆原还,黄金地段唻。”
偏居在西渡,从外地回来的上海人们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小公园里不需要约定的聚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把他们凑到一起。
“阿拉是萍水相逢,经常碰到,熟面孔了,就讲讲言话。”张培铭说,“其他人阿拉不大接触的,伊拉有伊拉的群体。”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周亦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