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是国内最早建立文物鉴定机构的四大省份(直辖市)之一,今年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发展的第70个年头,也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际,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联合南方日报、南方 策划推出“粤鉴之路”专题系列报道,采访回顾一代代“粤鉴人”为守护国家文物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传承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粤鉴之路”。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热释光剂量仪……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科技检测室内,一台台“神秘”的仪器依次摆开,将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分隔成了不同的工作区。

科技检测负责人鲁方穿梭在其中,向记者揭开科技鉴定的“神秘面纱”。“今年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开展文物科技相关工作的第20年,我们已经为公安、法院、海关、博物馆、考古所、文物商店等机构和个人收藏者送鉴的千余件陶瓷和数百件玉石器提供科技检测服务。”鲁方介绍。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乘着广东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就率先与本土计算机公司合作开发了全国第一套文物鉴定管理软件,从此引领鉴定行业搭上了“科技快车”。

行内全国首家引入科技鉴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经济价值不断刷新公众认知,文物造假也“应运而生”。面对文物市场鱼目混珠的现状,文物鉴定的职业风险也日益凸显。

在当时广东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迅速成立了科技鉴定项目攻关小组,组长单小英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她带着同事到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上海博物馆、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访问研学,寻找能够准确、高效应用于文物鉴定领域中的科技方法。

她发现,有些方法需要建立全国样本数据库,实施难度较大,并非良选。经过综合考量后,团队最终选定热释光测年方法作为文物科技鉴定工作的突破口,并开始着手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是按两个方向去找的——核物理专业或者分析化学专业,因为开设的院校还不多,一番研究下来发现兰州大学最合适,就向学校发函招了一位应届生。”单小英回忆。

鲁方就是这个“幸运儿”,2003年他刚从兰州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在得到聘用之后,直接南下来到广州。万事开头难。初到鉴定站的他发现整个单位只有他一个理科生,一切要从零开始,调研热释光技术应用和发展动态,咨询境外生产商,了解进口采购程序,寻找进口代理机构,参与政府采购工作。

签订采购合同一年后,整套热释光测年系统才安装到位。随着人才和设备的到位,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科技鉴定工作自此走上了正轨,鉴定站也成为了全国鉴定系统中将科技手段引入文物鉴定行业的首家机构。

“这套系统的部件来源比较复杂,比如主机在丹麦组装,光电倍增管来自美国,滤光片由德国生产,而Beta放射源则产自英国。”鲁方直言,进口设备最怕出现故障,这套系统先后出过几十种、上百次的故障,最常见的就是发生升温速率异常。

因为当时还没有即时通讯软件,鲁方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厂商沟通。为了克服时差,他经常晚上守在办公室等电邮,先后尝试了厂商提供的七八种解决方法,直到最后他自行拆开控制器主板,在两个节点上焊接了一根导线才最终解决故障。从发现故障到解决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短则两个多月,长则半年,小故障数不胜数,鲁方自嘲已经“久病成医”。

“做鉴定工作时间久了,确实会遇到不少有趣的事情,有的造假手段太狡猾。”曾经有人拿着一件三彩马辗转找到鉴定站,鲁方分别从马身和垫板取样检测,结果显示这件三彩马的垫板测年距今有1000多年,但是马身却只有十几年。他断定,这件器物是使用新老配件拼接方法制作而成,用底座来搞“障眼法”。只不过在科技的面前,这种嫁接造假手段无处遁形。类似情况他还碰到过不少,例如使用宋代、元代的碗底拼接现代的梅瓶、执壶、玉壶春瓶等器身,达到以假充真的目的。

文物鉴定十大套路(粤鉴之路从0到1高科技文物鉴定是这样炼成的)(1)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科技检测人员为热释光检测样品取样。

鲁方告诉记者,一件陶瓷的测定需要花费2到3天的时间,相对于传统眼学鉴定更加耗费时间,所以一般将科技鉴定方法应用在鉴定专家组对同一器物存在不同鉴定意见的情况,以及存在重大影响的文物案件。

后来,鉴定站又从中山大学招聘了一位分析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到科技检测室工作。2015年,鉴定站引进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显微红外光谱仪等设备,用于开展文物材质及其结构的分析鉴定。“文物的材质往往影响文物的价值,如犀角比牛角珍贵,象牙比牛骨珍贵。而且,市场上很多仿品材质是人工合成材料,只要测出合成材料,真伪也判断出来了。”直到今天,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继续为省内外公检法、文博机构提供检测服务,其科技鉴定应用频率和服务质量依然在国内文物鉴定系统中位居前列。

文物鉴定十大套路(粤鉴之路从0到1高科技文物鉴定是这样炼成的)(2)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科技检测人员使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样品。

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赵敏看来,这些科技鉴定手段的运用,为传统眼学鉴定提供了有用的科学数据支持,加强和提高了鉴定团队对文物鉴定工作,特别是涉案文物鉴定的信心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了文物鉴定过程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广东站“目鉴”以外另一道文物保护和打击文物犯罪的“看家本领”。

信息化迭代助力文物鉴定

在系统中录入文物的信息、图像和鉴定结果,便可自动生成各种证书和表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一款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一项“神器”。

文物鉴定十大套路(粤鉴之路从0到1高科技文物鉴定是这样炼成的)(3)

文物鉴定系统中的私人携带出境鉴定物品登记卡页面。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供图

这套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与广东省计算机CAD中心部共同设计开发的系统工具是全国首个在文物出境鉴定工作中引入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事实上,这是一个集文字和图像处理、统计、检索、多媒体演示、系统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除了鉴定业务外,还能自动汇总各类业务统计报表,提供大容量储存空间用于分类收集有关政策法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信息,为鉴定站的各方面工作都提供了便利。

经过数次迭代升级,这个系统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国内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后来成为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中文物出境许可和进境登记功能的“前身”。

最早提出做这个系统的是站里的书画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遇春。他坦言,鉴定行业有“越老越吃香”的说法,新入行的年轻从业人员压力很大,不仅需要完成自身的专业业务,还要熟悉其他门类业务,如何化解人手少、经验不足、辖区广、任务急迫、工作量大的不利因素,成了当时全站最关心的问题。

彼时广东互联网正在飞速起步,在“敢为天下先”的氛围浸润下,向科技要生产力成为大家的共识。时任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主任叶其峰找到自己在计算机中心的老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正好对方也颇感兴趣,便立刻派了一名专家与鉴定站合作。

“这个系统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作为一个归档的信息化系统,很大程度减轻了进出境文物审核、文物鉴定意见数据储存、法律鉴定证书出具等原先人力成本很高的工作量,也搭建起最早的数据库。”叶其峰回忆。

数据库搭建起来以后,最为显著的优势便是文物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记录。此前,鉴定业务完成后站里会出具证书,但是证书上登记的文物名称大同小异,没有更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器物很容易被掉包。建立了这样一个可供查询的数据库后,鉴定人员能更方便准确地核查器物信息,业务人员也能够通过这个数据库来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鉴定水平。

在李遇春看来,“系统”的建立不仅仅是优化了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从事中国文化纵向研究的小‘古董’或多或少感受到应用现代科技的潮流,不至于成为新的‘文盲’。”

此后,信息化的探索还延伸至文物鉴定工作的其他领域,比如协助海关远程鉴定。据介绍,从2005年起,鉴定站创新改革与海关部门的合作机制,陆续与广州天河车站海关、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深圳机场海关等口岸达成网上文物鉴定协议,截至目前已为省内40余家海关开展网上鉴定。当发现疑似文物时,先由鉴定站专业人员在线上通过照片进行初步鉴定,排除特征明显、没有争议的现代工艺品及复仿制品,对网上看不清楚、有怀疑的再安排现场实物鉴定,兼顾鉴定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而在近年来的文物鉴定惠民活动中,鉴定站也推出线上预约以及现场分批导流的取号系统,每位来到鉴定站的市民都能从容地按序排队,减轻鉴定现场的人流压力。

“早期刚开始办公益鉴定活动时,还没有现在的预约系统,慕名而来的市民经常把鉴定站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人多的时候甚至快排到大马路上。”前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办公室主任文娟看着鉴定站如今的各种创新探索,感慨万千。

此外,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还于2020年建立了文物鉴定证书管理系统,并完成了迭代升级。这一整套数字化办公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文物数据实时录入更新、存储备份和统计上报的目标,有效提高了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由该证书系统生成的鉴定报告,更可以作为被鉴定文物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在全国文物鉴定机构中起到了引领性作用。

“科技赋能、技术赋能,是时代给予我们文物鉴定工作者的一大机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刘成基表示,当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鉴定站肩负着守护文物安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身为文物鉴定工作者,应当继续守正创新,持续探索,助力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相关链接:

粤鉴之路丨任重致远七十载,砥砺奋进谱新篇

粤鉴之路 |“火眼金睛”辨古识真,守好文物安全“南大门”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张茗嘉

【通讯员】麦蕴宜 麦迪安 谭琦

【作者】 黄堃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