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儒乡全椒一心一意谋发展(儒乡全椒一心一意谋发展)(1)

全椒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历史上的全椒,素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之称,是古代吴楚两地的交通要道。如今,儒乡全椒依然是皖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熠熠。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更是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日前,全椒县委书记王成山在中共全椒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县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

过去一年,全椒县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稳中奋进、好中加快”工作总基调,积极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2015 年,全椒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 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19.33 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160.5 亿元,增长25.8%;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38.5 亿元,增长12%。

历史厚重的“儒乡”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和商周时代,全椒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境内还有两座千年以上的古城址,曾是历史上的阜陵城和丰乐城。

全椒县十字镇百子行政村,在汉代属阜陵县。东汉光武帝之子淮阳王刘延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被徙封为阜陵王后,在此建阜陵城。

位于全椒县二郎口镇卜集行政村的丰乐城,建于南朝梁代,正方形的城址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城址内有池塘,塘底有古井遗址,掘地1米有少量石条平铺路面。

距丰乐城城址不远的梅花垄上,土冢累累。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花垄古墓群”,历史的印记无处不在。县域之内历代兴建的寺观庙宇等宗教场所累计有一百多座,至今仍有龙山寺、神山寺、三塔寺等3座千年古刹,依旧晨钟暮鼓,梵呗犹闻。

高僧名人层出不穷

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崇宁四年,全椒就开建了学宫,距今已900 多年。明清两代,全椒创建过6 所书院。自宋代至清末,前辈先贤所写的经、史、子、集类著作有明确记载的共247部,1170卷。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教融合。他的思想,在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肉身,至今还供奉在广东曹溪的南华寺;他作的《醒世歌》,现在仍广为传唱。

清代大文豪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开讽刺小说之先河,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为中国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至清末,全椒被选拔为进士者86 人,文武举人不胜枚举,各类人才层出不穷。

文化发展动力十足

近年来,全椒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全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该县全力推进吴敬梓故居、儒林文化街区、太平文化街区、梅花垄桃文化、南屏山核心区等文化项目建设,新建笔峰塔、吴敬梓故居、太平阁、贺橹楼等历史文化建筑,完善了新襄河水利风景区的人文功能配套,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集聚区,挖掘、传承、弘扬太平文化、儒林文化。地方剧种健康发展,民间文艺社团创建进入高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弘扬。

陆锋 本报记者 叶素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