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亚当夏娃日记》由《亚当日记摘录》和《夏娃日记》组成,这是他晚期文学艺术生涯中一篇极富人间温情的感人作品。《亚当夏娃日记》以爱情为主题,以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生活和情感经历为主线,男女主角的关系构成了该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

作者参考了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世界上第一对夫妻亚当和夏娃(Adam and Eve)从相互谨慎相处到之后彼此爱恋,共度人生的美好经历。 故事的叙述方式继承了马克·吐温一贯的特色,以轻松随意的形式散发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小说借日记之名, 通过亚当、夏娃两人的各自叙述, 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仅揭示了人类天性中渴求爱的本质, 还进一步展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两种价值观念, 传达了人类在物质逐渐丰厚的文明化进程中的一丝忧虑。

本文不仅仅是带大家知道亚当夏娃之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带大家从爱情的真谛、男女不同的思维和人类社会价值观念、人类文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和现实意义。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1)

01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 相同事件的不同男女视角, 描绘这对人类始祖的爱情探索过程, 揭秘了爱情的本质和真谛

《亚当夏娃日记》里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开端, 没有惊天动地的惊险情节, 没有海枯石烂的永久誓言, 在梦幻般的伊甸园里上演的只有一场现实主义风格的三幕剧。

第一幕伊甸园里的“相识”中, 刚刚出场的亚当对身边的“新生物”是满腹的牢骚和不满, 让人看不到丝毫爱情的萌芽。他不喜欢“新生物”整天跟在他后面, 讨厌她不停地找他说话, 甚至还因无法忍受这个“新生物”而多次逃离自己的住所。夏娃虽然对亚当比对其他的爬行动物更感兴趣, 却觉得他“趣味很低级, 而且很不友善” 。

第二幕是堕落之后的“相知”。在这一幕里, 夏娃在两人的爱情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与亚当的频繁交往, 好奇敏感的夏娃身上开始出现两种重要的人类情感:悲伤和幸福。虽然伊甸园中有着各种美好新奇的事物, 夏娃依旧觉得孤独, 她渴望有人陪伴。为了让亚当欢喜, 她去摘禁果, 毫不在乎可能会受到的伤害。而在失去乐园、吃过苹果之后, 亚当也显露出了人类害怕寂寞的天性, 他在日记中写到:

“我发现她是个很好的伴侣, 如今我失去了我的财产, 要是没她我想我会孤独而忧愁的。”

亚当与夏娃的爱情在人性逐渐苏醒的成长过程中日益成熟起来。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2)

最终, 在第三幕“相爱”中, 两人都谱写出了最情真意切的爱的独白。其中尤以夏娃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最为感人, 多行排比句式的运用传递了永不止息的浓浓爱意, 感性的字词之间又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道出了爱情的最终本质:

“我爱他只不过是因为他是我的、是男性罢了。”

在我看来,亚当夏娃的故事揭露出一个爱情道理:除去生物上的本质需求, 爱情中还蕴含着一种更重要的人类天性,那就是害怕孤独, 渴望陪伴。爱情让人心灵变得丰富完满, 让人更能懂得人何以为人, 让人感受到生存的乐趣, 让人看到世界绚烂多姿的万千之美。而缺乏爱, 人们则会感到孤独沮丧, 失去经受生活考验的勇气和力量。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3)

02亚当与夏娃两人的叙述风格各具特色、日记内容各有偏重, 真实再现了男女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演绎了人类社会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两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价值观念

①男女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亚当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他和夏娃“对事物的看法总是缺乏一致”。 实际上,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是看待事物。 小说中,他们的日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亚当的语言简单明了,主要是叙述性的,夏娃的语言则复杂而多样,主要是描述性的。 尽管日记的内容有很多交集,但各自的重点却大不相同:亚当讲述特定事件的过程,而夏娃一般写个人的情绪感受。

比如两个人对其他世间万物的看法, 以“花”为例, 夏娃曾写到亚当“不关心花朵, 他把它们叫作垃圾” , 而亚当眼中的夏娃在“找到一种新的花朵时, 就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她会亲昵它、爱抚它、闻闻它、和它说话, 还会对它倾吐出各种可爱的名字” 。

再比如看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该隐, 初见这个“新物种”的亚当极为困惑不解, 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断定, 他先觉得“它”是一条鱼, 随着该隐的逐渐成长, 他又觉得“它”是袋鼠、熊和鹦鹉, 甚至还多次萌发要将这个“稀有物种”制成标本来收藏的念头, 由于夏娃母爱天性的庇护, 亚当才未能得逞。

在我看来,这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差别, 一方面虽印证了“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这句俗语, 表现出传统社会观念中男女的不同社会职责;另一方面, 又真实再现了当时迅速发展的美国社会中急剧分化的两种价值观念, 即科学实用和人文艺术。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4)

②科学实用和人文艺术两种价值观念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这也正是当时美国人, 主要是美国男人, 寻找着自身财富梦想的黄金时刻。虽然马克·吐温靠着自己出色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可他还是觉得那不是男人的真正事业。他自己和大部分其他美国人一样, 渴望取得物质上的成功和寻找到一些发财的捷径, 他开采过金矿, 创办过出版社, 投资过各种新发明, 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而另一方面, 美国女人,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女人, 则在家中培养起了优雅的艺术爱好, “在男性被赋予了充满活力、求名逐利的本性同时, ‘女性影响’则占领起了美学和哲学领域……借此, 女人们开发起了她们的女性特质, 目的是要拓殖那些至少是部分已经被男人们遗弃了的社会性兴趣的领域”。

亚当与夏娃正是当时那两种极具性别特色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亚当是个实利主义者”, 但与夏娃接触后, 他也“学会了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一切”, 也是从这一刻起, 两人的生活达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状态。

因此,我们从亚当夏娃身上读到的不是科学实用和艺术人文的对立,读到的应是物质与精神从来是缺一不可的。当代的我们不应该完全沉浸在追名逐利中,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 我们的生活才能圆满和谐, 才能走进人类梦想已久的伊甸园。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5)

03唯有智慧才能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绽放出绚丽的火花

《亚当夏娃日记》叙述了人类基本情感的产生, 描绘了两种价值观念的差异, 同时还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进程的一丝忧虑。

在这篇小说里, 人类的精神探索主要是通过夏娃这一人物形象来得以体现。夏娃一开始便具有的好奇天性使她不知不觉地推动起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的夏娃有着极强的语言创造能力, 她喜欢讲话, 帮亚当进行万物的命名工作, 丰富着语言词汇;她创造出了“我们”一词, 区别了“它”和“他”, 还设计出了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树立起了原始的语法规则;她情感丰富、酷爱思索, 经常总结经验, 创作格言警句。

夏娃还在无意之中创造了火, 她赞美着火的神奇, 也为火的未知力量而感到恐惧。虽然她无意间发现了种力量, 却只能感叹它的美, 无法了解它, 掌控它。而亚当的科技实用天性却只会关注和研究火的用途。夏娃极富创造力的语言天赋正是人类精神自我探寻的最初体现。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保存和传递历代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

不论是夏娃的感性体味, 还是亚当的理性思索, 作为文明意象的火, 在他们眼中最初都只能呈现出局部的面貌。幸而有苹果掉落在火中, 夏娃这才发现经过火之淬炼的食物竟是如此美味。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故事(爱情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深思)(6)

亚当和夏娃两人, 正如同人类社会中彼此不可分割的物质和精神双向动力, 只有相互辅助、共同发展, 才能在和谐的生活之中, 产生更多的文明火花, 建设好梦想中的“伊甸园”。

我认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累积,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才能够结出一朵又一朵绚烂夺目的文明之花, 人类社会才会不断演化前进。而人类文明从来不是直线进步的,而是曲折前进的。我们要用人类的智慧,代代的知识积累,来为历史做一份贡献。而其中一种智慧,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技术与人文并重,物质和精神文明并重。

结语

《亚当夏娃日记》用平凡无奇的情感故事传达了人类天性中最真挚的情感, 以其幽默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表现了社会发展变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还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演绎了历史文明进程中强大动力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相信大家读了这部小说,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