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情怀文/归途,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赞美大山的情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赞美大山的情怀(大山的情怀)

赞美大山的情怀

大山的情怀

文/归途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陕北黄河老人的生活故事。

赵老伯是延川县延水关镇赵家圪坮村人。大名鼎鼎赵延淸,真人真事。三岁时丧父,二十六岁母亲病故。人生的三大不幸,他就遇上了两个,说起来有点悲壮。一辈子生活在陕北农村这片黄土地,农村家庭的一位典型的老农民。生活中也没有遇到过大起大落。没有辉煌,也没有焦虑,都是些平常人的事儿。他生了七个儿女,都特别的优秀和孝顺。孩子们希望,把父亲的故事讲出来,永远铭记他的养育之恩。

今年,他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人了。五十多口子的一个大家庭,儿孙满堂,天伦叙伦,人口兴旺,团结和睦,都成了方圆少有的幸福家庭了。孩子们逗他开心:"您老都这把年纪了,心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儿?一天没明没黑的干活儿。"老爷子笑嬉嬉地回答说:"就是放不下你们呀,活一天干一天,想多帮衬大家一点呀"。

是哩,他老人家这一辈子就是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温和善良,宽厚爱人,助人为乐,吃苦耐劳,身手不凡的人。每当有人提起他当年的事情,老人家就高兴的合不拢嘴,还使劲的招呼着大伙儿,快拿个本本记着,唯恐孩子们日后,要用的时候不方便。

我见他的时候,他躺在自己家二儿子买的窑洞里。他们家窗前放一支大木床,他喜欢跟人拉话。我们走到他的身边时,他迅速坐了起来,双手颤动着指着床头,示意我坐下。他的耳朵虽然有点聋了,听话很吃力的样子。但是他骨子里露出的那股满面春分的热情劲儿,让人着实是无法拒绝他的善良和友好。他明亮的额头下面,闪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瘦长的脸颊带着一个尖下巴,不时地微微颤抖着,一脸微笑。说话时声音是圆润宏亮的。

他家的二女儿与我妻子,是生活里的好姐妹"铁姐们"。她坦率地告诉我们说:"他老人家不容易,一生圪坷又曲折,生活中虽然都是些平凡的事儿,但是,他的故事写出来,一定是本生动感人的教课书"。

今天,我们有幸见到了他本人,便当面热情洋溢地聊起了他过去的生活。他的身体,今天虽然有点感冒,但是,仍然面带幸福的微笑,略带着沙哑的嗓音,愉快地回忆着过去的时光。

(一)童年趣事

赵老伯的童年,是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生逢乱世,战火纷飞,贫困和苦难给到他双重的压力。三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他被母亲带到另一个村庄,随继父一家人一起生活。叫别人的父亲是父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和记忆。按照当地的习俗,他要在继父家里,最少呆够十年,才能再回到曾经生养过他的那地方。真可谓是一个苦命的孩子。

在继父家的十年里,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继父不允许比他大两岁的大哥上学,因为,这位大哥是继父的亲生儿子。但是,且逼着他到学校去读书。

那时候山里人穷,也都没有文化,害怕儿子长大有文化了,就要支差当大兵。当大兵那是件掉脑袋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呀!可是,不曾想,歪打正着,继父硬是逼他上学尽义务。读了三年的完小,稀里糊涂又被叫停了。继父让他回家,帮着家里干农活。且不说他回家劳动的辛酸,但说他三年完小读书。他学下的文化,让他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益。

十四岁那年,他独自回到生养了他的地方。当时无人该管,只能寄养在爷爷奶奶身边。他一辈子势单力薄,靠着继父家里学到的那点文化过活,不是孤儿甚是孤儿。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疯狂的出去帮别人家干活,村里村外熬出了一片好相信。村里人都夸:"他是个知热知冷的好后生"。

二十二岁那年,他结婚才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光景日月。

(二)当了村里的饲养员

结婚后的几十年,应该是他最艰苦、最难熬、最圪坷、最曲折离奇的生活。他家的光景日月,几乎是与共和国的发展成长同步。全国解放后,他就一直生活在生他养他的那个村庄。那里的天是尉蓝的,那里的月亮也是圆圆的,那里的山是大山,那里的沟是深沟,那里的路是羊肠小路,那里的土地是光秃秃的黄土地,那里的夜很漫长.…..他一贫如洗,白手起家。合作化、土改、四清、人民公社、大跃进,互助组、农业社集体化、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批林批孔、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等等,他家的生活和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家庭都一样,伴随着这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过日子。贫穷和饥饿是他出活的主题。他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和折磨。

二十六岁那年,可怜的母亲,因病不幸去逝。他无依无靠,只能靠自己了。他负债前行,借粮借款,理了母亲。擦干眼泪,一头扎在农业社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光景。为了这个家庭的振兴,他呕心沥血,历尽了千辛万苦!

早年的陕北农村,尤其是地处黄河岸边的他们村庄,虽然村子不是很大,仅居住十几户人家,但是独特的自然条件,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山高皇地远"许多事情无人管。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贫困落后,文化奇缺,百废待兴。农民还要缴粮纳税,完成国家的"骨头差事"。他跟大伙儿吃尽了苦头。好在他三年不足的小学文化,排上了大用场。

村子里社员知道他有文化,最早推荐他当了饲养员。他一边学习科学饲养的方法,一边自学兽医技术,把队里的牲畜,养的膘肥体壮,六畜兴旺。另外,还利用空闲时间,收集起来的材料,琢磨着修锁子,修手电筒,修缝纫机,捻毛线,打毛袜子,纺线,编箩框,套架子车,打链枷,学剪纸,闹秧歌,犁田耙磨,务庄稼,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就这样磨爬滚打,他慢慢变成了农业社里的行家里手。帮助别人干了活,从来不要手工钱。

(三)会计兼生产队长

后来,队里人看他不但有文化,而且人缘好,勤快又善良,就推选他当了大队会计和队长。生产队分粮食和蔬菜,人劳三七分成,他怕社员弄错,就在自己家里制作了小木牌,每次分配挨家逐户挂了牌号,没有一次错过。生产队没有公窑、饲养室、学校窑,他率领全体社员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打土窑、圈石窑,一年下来,应有尽有。公社党委感动了,给生产队里奖励了柴油机、粉碎机、面粉机。社员们高兴地说:"他是咱们方圆村里最有出息的灵便人"。几十年如一日,村上会计队长轮换着当,门里门外当了一辈子负责人。

那个年代的农村,缺衣少粮,缺吃缺喝,没人供孩子上学。他先后生了(五女两男)七个孩子,怕

耽搁了孩子们的前途,他往往是起早摸黑,上山打柴拾粪,掏柴胡、远志卖钱,帮别人干活顶粮钱,

种植药材和农作物,栽培枣树,种烤烟,养猪养鸡养兔养蚕,变卖农副土特产品,几乎无所不能的赚钱,供几个孩子上学。一直到他们学校毕业,安家落户,成家立业,才松了口气。村里来了上门讨饭的"叫花子",多数人吆喝赶着走,而他且留着来人给吃给喝,家里人有些不理解。他说"我小时候少娘没老子受了罪,看见这些人好可怜,同时也想起了自己的苦难"。"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别人带不走咱们的福"。

(四)一颗花生米

女儿讲述他的故事:记得有一年,他当生产队长,在很远的地方去,给队里买了一麻袋花生种子,然后自已背回村里,放在公窑的炕上。放下后,他看到麻袋的缝隙中间露出了一粒花生米,掉在了地上,他顺手捡起来,装在衣兜里拿回家。当时生产队的条件很差,"人担畜驮牛耕地,缺吃缺喝没穿戴"。如果说他是个有私心的人,他一个人在公窑里不会多拿点,或者至少装上一衣兜,拿回家里给自己家孩子吃。但是他没有那么想,也没有那么做。他把捡到的那颗花生米,递给老婆说:"地上捡到的",老婆惊讶地责备他说:"你就不能多拿点,这一颗花生米,几个孩子怎么个分法呢?"他笑嬉嬉地回答"这队里的东西,来的不容易呀,谁也不能动。这颗也是麻包缝里掉出来了,我顺便捡起来的,你就将就一下吧。今后队里 种下多了,再分给你们吃。"

这件事,虽然是件芝麻大的小事情。但是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没有忘,现在提起,就为他的行为点赞!

(五)民间老艺人

八十三岁那年,镇政府来了一群画家,要给农民画像。赵老伯当场十分的感动,于是编了不少的"顺口溜""快板""秧歌词"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带动了在场的所有群众参与表演。带队的李一县长记心很好,不但记录了当时的内容和场景,而且夸他就是"一位民间老艺人"。

赵老伯从小就性格开朗,喜欢热闹。他自编自导自演是常有的事。方园几个村子里很有名望,他创造的"二鬼摔跤""搬水船""二人转""大秧歌"等,常常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他们村以前有个刘小兰老师,后来离开村庄。前些年回村探望老乡,他自编自演唱秧歌,感谢刘老师。一口气唱出了三四首秧歌:"艰苦朴素刘小兰,我村教书三、四年,教出学生都能干,今后不要把心担";"刘家畔、面向东,河湾里生下一条龙,老人健康又长寿,后代高升又高升";"吃苦耐劳扬天下,留下美名人人夸,为民办事向大家,遍地都能开红花";"国家人才很需要,能给咱们当领导,办事认真品德好,一步更比一步高。"他编的秧歌词,简单明了还押韵,大家都喜欢听。过年过节闹秧歌,没他不红火。前两年,他还希望把他的绝活,想个办法传下去。

(六)走出自已的村庄

近几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儿子和女儿把二老接到城里去住,不料老人家就是不习惯,他嫌城市太喧闹、太拥挤,硬是要回老家住。这才儿子给他们在镇政府的农贸市场里买了三孔新石窑。门口出来院子里就是大市场,交通方便,生活便利,邻居人多,二老也不孤单。

去年春节前后,村里闹秧歌,没有人会搭九曲。老爷子推着轮椅给钉桩划线。就在今天,我们看见他家里来了好多邻居,放给我们看他参与闹秧歌的视频。有让阿姨蒸鱼鱼的,有让老爷子剪纸人的,有人在他家院子里放开音乐前来扭秧歌的,还有吆喝着二老打牌宣棋棋的,有送花送菜送山果的,有前来拉话聊天,让他说媒了事的。

阿姨比老爷子小六岁,身体虽然不象年轻时那样強壮但也硬朗。院子外边还种了菜园子,各种各样蔬菜绿色环保,自己吃不完,分给大伙众人吃。院墙根两个笼子里养殖十几只鸡,喂了些兔和鸭,老俩口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挺顺畅的。周围邻居提起赵老伯便是有口皆碑,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

(七)简陋的淋沐室

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一天到晚的忙伙。院子旁边有块有围墙的露天空间,他把儿子家里过去用过的大塑料桶改装成水箱,安放在房顶上,接上自来水,按好闸门,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生硬把这个空间设计成淋沐室,夏天不但自己洗澡洗衣服,而且号召整院子的人在这里轮流洗澡。老人高兴的说,只要你们不嫌弃大家都来洗。他为大院建成了一间免费的洗澡堂。

这个淋沐室,虽然简陋,但且温暖。澡堂子照亮了大伙的心啊!

(八)离别前的一幕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的二女儿忽然记得,忙了一天的准备,还没有来及给八十多岁的老妈妈剪头发呢。上午她放下自己家的事,专门从县城回来干这事。一进院子里,就看见老爸老妈和院子里的伙伴们一起玩暄棋棋,好有兴致呀,她没好意思打搅。自己进家门干活去了。直等到他们收摊,又遇上我们来访,一阵阵的热情款待,吃饭拉话,差点没忘了这档子事。她迅速拿起剪刀,去给妈妈理发。我表扬她"阿姨你养的这个好女儿呀"。老妈妈接着说:"嗯嗯,是哩,我家里的几个孩子都这样孝顺,常常回来忙前忙后的,我们可享福啦"。说话间,院子里跑过来一位要求老爷子剪纸的女人,只见老爷子顺手拿起了床前的剪刀,拾起床头的红纸,随机应变,剪起了小人人,别看他老胳膊老腿的,一点儿也不是老眼昏花,不戴眼镜,看的清清楚楚,剪的有鼻子有眼,分分朗朗。我看傻了,十分的惊讶。我活了一辈子,还第一次见到,九十岁高龄的老爷们,手法如此娴熟的剪纸。赵老伯家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最后,我问赵老伯:"您现在心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赵老伯高兴地回答说:"现在社会咋好了,老婆和孩子们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心里唯一的希望,就是盼着她(他)们平平安安、健康幸福的生活"。他的座右铭就是:"对人好。对人好了,自己也就好了"。

赵老伯的一生是普通人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只从有了生命的那一刻起,他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绽放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他的生活里曾经也泛起过无数浪花,放射出无限光茫。他的内心深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他象大山一样的情怀,虽然十分的朴素、厚道、大方、正直,自已没有享受到多少父爱,但且把全部的父爱,精准的地奉献给了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