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学习时候的时间利用效率?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列个时间表咯。

例如这个样子:

⭕️ 起床洗漱 7:30-7:45

⭕️ 吃早饭 7:45-8:00

⭕️ 写完一篇语文作文 8:00-9:00

⭕️ 数学课 9:00-11:00

⭕️ 整理数学课笔记 11:00-11:30

⭕️ 午饭 11:30-12:00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99%同学在第一项“早上7:30起床”就直接跪了,起不来,于是一整天的日程表作废,又是咸鱼的一天。。。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

为什么时间表会第一步就“夭折”呢?从我们N个小朋友的血与泪的教训看,像上面那样的时间表失败的原因大多有3个:

1. 时间预估靠“感觉”

有些同学会在时间表里每项任务都预估自己需要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你预估的时间合理吗?是一拍脑袋,大概感觉出来的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的时间表也肯定会失败,大片超时任务等着你。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2)

2. 日程无缝衔接,容错率低。

时间表中每一项日程都是“无缝衔接”,一天被塞得满满都是学习任务。一旦其中一项超时了,后面所有任务都受到影响。最终结果无非就一个:大片的“未完成”,非常打击学习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3)

3. 走不出“第一步”

就像上面时间表,第一项就是“7:30起床”,再接着就是“写完一篇语文作文”......天呐,第一项就不想做。于是起床就开始拖延,于是想“反正都晚了,后面的计划就算了吧”,最终也还是没法进入学习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4)

这是不是也是你做时间表的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分享: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时间表能成为高效利器,且可行性高?

内容概览: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5)

在开始设计自己的时间表之前,你需要准备2个简单工具:

一是一个你随时能看到时间的手表或者闹钟。

主要是方便你记录时间。非常非常非常不建议用手机看时间,减少给自己分心的机会和可能!当然,如果你能做到每次点亮手机屏幕,不会“不小心”点开微信朋友圈、微博、b站、抖音等等一系列应用,那你用手机看时间也是可以的。

二是一个Excel表格。这会是你时间表的主要载体。

Excel表格需要包含以下11列: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6)

这个表格的设计思路和使用其实很简单,主要分成3大部分:

1. 确定“今天我要做什么?”

在你一天的开始拿出表格,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写入【事件】和【任务详情】对应的空格。【事件】是你的一个任务,而【任务详情】则是这个任务具体要做什么。填写过程中,你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并不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罗列。例如: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7)

2. 确定“我做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确定了要“做什么”之后,那么就要根据具体的【任务详情】预估自己需要多长时间。

如:背100个单词,20mins;做完6道数学题,30mins。然后根据时长,填写预计完成时间,并确定任务做的先后顺序,并在你需要的地方增加10-15mins的休息时间。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8)

有同学可能好奇:为什么有了【预估时长】还需要【预计完成时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时长的话,你对自己几点钟能干完活是完全没概念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兴致来了,给自己安排十来二十个任务,结果却是发现做到一半已经到点睡觉了。【预估时长】帮助你想清楚每项任务需要多久,而【预估完成时间】帮助你强化“一天的时间是有限,我要把时间留给今天来说更重要的任务”这一意识,也能有效避免overplan。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9)

3. 确定“这些事情我做得怎样了?”

核对任务完成情况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完”or“没做完”。你需要【实际完成时间】记录自己到底是几点到几点做了这个任务,需要【实际完成时长】观察自己到底花了多长时间,也需要【超时/提前/未完成原因】分析自己是不是中间效率低了?是不是回个信息结果玩游戏去了?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0)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对前,你需要做完一项任务就在对应任务后面记录好几点到几点做的(即F列)。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强化自己对于时间的感知,同时也对自己每一项任务具体花了多长时间有明确认知。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1)

有些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摇头拒绝了:这些记录太复杂了,我根本不会用,简单点的to-do list来实用些。但是真的这样子吗?我们再来看下前面我们分析过的时间表不好用的3个原因:

⏱ 1. 时间预估靠“感觉”。

⏱ 2. 日程无缝衔接,容错率低。

⏱ 3. 走不出“第一步”。

这3个原因正是要做上面时间表3个部分记录的原因:这些原始数据记录最终都是为了“数据分析”服务的。

1. 怎么样才能不靠感觉预估时间?

看历史数据,尤其是【预估时长】和【实际时长】的对比。例如:任务详情中记录了“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chapter 1”,预计60mins做完,结果实际花了80mins。后续读第2章、第3章时,每次都会超时10-20mins不等,这样几次下来,你就会知道,要读一个chapter自己需要起码70-80mins,而不是“可能、大概需要60mins”吧。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2)

2. 怎么样才能让时间表灵活合理?

一项任务接一项任务的时间表会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时间表也不是为了把你的一天塞满学习任务。人非机器,劳逸结合很重要。观察【实际时长】和【超时/提前/未完成原因】的记录,就能找到适合你自己的那个”度“。

怎么观察?在你按照时间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临时出现的“休息15mins/ 看手机10mins/ 去喝口水了”等等原因,造成了你的超时/未完成任务;也肯定会有“状态特别好做得很快”等等,让你提前完成了任务。通过这些积累的数据,你就可以分析出自己是不是在学习了1小时之后就得安排15mins休息,明确自己持续作业的精力极限在哪。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3)

此外,时间表上还可以通过设置【机动时间(什么任务都不安排)】留出空白区,给自己查漏补缺的机会,避免一项任务拖延导致下面的任务全部无法开始。

3. 怎么让自己走出“第一步”?

物理里有一个概念叫“惯性”。惯性作用下,“一个静止的物体将持续保持静止,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同理,惯性作用下,你会倾向于呆在原地不动作,并将一直不会往前行动 -- 这就是为什么你列好计划表之后,拖延着永远走不出“第一步”。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形式主义(你的时间表是形式主义)(14)

但是“惯性”还有另一层含义: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旦你能进入“学习的惯性”,你就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感觉不那么费力的”任务先开始,会有助于你进入“学习的惯性“:当你觉得数学题好难啊,不想做,不妨把这个任务放到你的时间表适中的位置,而不是第一项任务;当你觉得自己今天状态不好,感觉没睡醒,不如把做30mins瑜伽作为你一天的开始,而不是写完一篇800字的作文。当你开始了你一天的计划表,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能顺利进入“运动惯性”了。

在利用”惯性“的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要注意把任务做适当拆解。一篇2000字的论文,不要一下子安排4个小时去做,否则你在看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大脑马上就会跟你say no。不妨拆成4次,每次500字,这样看起来就不会那么让自己窒息了。

而怎么找到“不那么费力的任务”、怎么拆解任务才能确保自己完成,也还是一样通过你的历史数据去观察分析。

要设计出适合自己、高效且可执行性强的时间表,最核心的一点其实就是:你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学习能力的极限在哪里。那怎么知道呢?建立一个Excel,先记录一周试试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