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都业华,今天开始我们要分享一本新书叫《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之前我提到过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家知道我并不是做价值投资的,我在平常中并不涉及到巴菲特的一些思路,但我是觉得既然巴菲特能取得成功,我不能狭隘的认为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我还是应该学习一下。
而且在之前简要的分析中,我发现巴菲特取得成功,可不简简单单只是所谓的价值投资的一些准则。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横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心理学,比如数学,比如物理学,在他的成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所没有认知的东西,一方面分享这本书,我想看一看认真研究下,即便我们用的是不同方法,但认真研究一下这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学习的。
而且我也想尝试揭示下,巴菲特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那部分,可能对于成功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希望我们在中间都能取得可能很大的进步。
第一个章节是讲集中投资,这一点大家如果不了解之前,不知道猜不猜得出来,你们觉得巴菲特是一个集中投资者吗?答案是确定的,他是。如果大家稍微知道一点金融学理论,在管理投资组合的时候,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不是建议集中投资的,是建议分散投资,这样可以把风险分散掉。
那为什么他采用的方式跟我们传统现代经济学讲的不一样,我们先来从一个投资管理的现状说起。
投资管理的现状在中国也一样,是个2选1的现状,有两个主要策略,一个叫主动管理型投资,一个叫指数型投资。
所谓主动管理型投资就是管理人会不断的买卖股票,他们希望通过他们主动的干预建立不同的投资组合,最终能够战胜市场。他们的换手率相对也比较高,持有的品种,在美国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说今天普通股共同基金的持股品种是超过100种的,国内可能估计比这要低一点,但可能也没有低很多。一个大点的基金可能持仓中30-40个总该有的。
第二个相对的是指数型投资,它是一种买入并且持有的被动式投资方式,比如买入一系列分散的股票来模仿一个特定的指数,比如标准普尔500,当然也有其他的指数对,所以这两种是目前投资界最主流的投资方式。
其实你说更适合哪一种?没有更适合的说法。巴菲特的原话是说对于初学者来讲,他是比较推荐指数型投资的,他说通过指数基金的定投,一个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实际上能够超越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因为从统计数据看,3年5年以上能够持续跑赢标普500指数的基金已经变的比例非常低,所以对一个新手而言,不如直接选择买指数基金。但如果你稍微懂一点东西,他说其实还有一个新选择,引出本章的主题,新选择是什么?叫集中投资。
他对集中投资的本质描述如下:“选择为数不多的可以在长期提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金集中投在这些股票上,无视股市短期的涨跌波动,坚毅忍耐,持股不动。”听到这些话的人可能会马上引起一些疑问,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为数不多到底是几个?你说的集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应该持有多久以及最后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然因为是第一章,他后面章节中陆陆续续的会给大家揭晓这些答案,那么这里面就意味着说,为什么巴菲特觉得他是跟传统的两个方式不一样,我个人觉得其实也没有本质的不同,他更多的归属于主动管理这一类,他跟传统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去比,他持有的数量特别少,可能他是10~15个,他说如果有人对公司更了解,甚至可以到3个左右,这是数量的差异。
第二他换手率极低,持有5年10年都不动,从这一点看又很像被动性管理,不动,但被动性管理又不是拿着一个分散化的指数,而是少数几家公司,所以他既有那两个方式的特点,同时又跟那两个又不像,所以我们说他是第三类。如果一定要我说,靠一下的话,他其实更接近主动管理型的基金,当然他自己会觉得其实是不太像的。
巴菲特的投资是建立在所谓的底层逻辑,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谈底层逻辑,巴菲特底层逻辑实际上是一个常识,这个常识你要想清楚你认不认可?他说一家公司如果运营良好,并且拥有明智的管理层,那么长期看它的内在价值终将反映在股价上。
所以巴菲特主要时间精力是用在两件事情上:第一分析股票背后的公司以及第二件评估管理层,而不是追踪股价的波动。
这不是说分析一家公司很容易,对一家公司信息了如指掌,要确定价值,确实要花一番功夫,但是巴菲特觉得两个事比一下,一个是确定公司价值,一个是抄底逃顶成为这方面的市场高手,这两件事比,巴菲特觉得前者好像花的功夫还少一点,所以有可能他这种做法更有效,这事我觉得因人而异,但对巴菲特而言显然是这样的。
所以如果你理解巴菲特的原则,应用得当,这样会使你更靠近一些杰出的公司进行有效的集中投资,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把你的资金集中在那些大概率可以超越平均表现的公司身上。
我们回来讨论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问题出在哪,因为他是提倡集中投资的,巴菲特觉得可能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多元化投资大大增加投资不甚了解对象的机会,即你增加可能性去投资那些你不了解的机会,而集中投资都是投那些他非常了解的公司。
这里面给大家稍微说一说巴菲特的原则,大家可能有些了解了,而且因为还有一本写巴菲特的书叫《巴菲特知道》,这本书可能说的更全面一点,我也在考虑接下来要不要分享,我们先看情况。
说说巴菲特的投资准则:
第一部分关于企业准则:
一、企业是否简单易懂;二、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运营历史;三、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第二部分关于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趋势。
第三部分财务准则:
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股东盈余;寻找有高利润率的公司;每1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1美元的市值。
最后一部分关于市场准则:
企业的市场价值现在是多少?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明显的折扣买到,这就是所谓的安全边际。
所以这里面巴菲特提出自己的一个模式,就是集中投资,他觉得跟传统意义上的两种模式是不一样,我们也讲到了不一样的点在哪?了解这个思想以后,在这种战略思想下还有几个细节是需要贯彻的。
第一个小原则,要在大概率事件上下大注。巴菲特其实是一个胆子挺大的人,当重大机遇来临的时候,他觉得最理智的做法是什么?重拳出击。当然他这个做法也受到其他很多经济学家的影响,比如凯恩斯,比如费雪,实际上他们的思路都是类似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敢于下重注,这是第一个小原则。
第二个原则,要耐心,因为集中投资的持股时间很有可能很长,没有固定期限,但巴菲特很有可能是5年10年的持有,所以当你看准的时候,那这时候你要更耐心一些。
第三个小原则,不必为价格波动而惊慌,这里面因为他没有提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价格波动已经超出你应该忍受的范围,而什么样的价格波动应该是你忍受的。他只是强调传统意义上多元化投资之所以要持有很多股票是为了平滑这种风险,但反过来你的收益也被平滑掉了。
所以巴菲特觉得不要为价格波动而惊慌,价格波动其实是可以忍受的,而且不要天天去看它,天天看的话,之前我们分享书籍说到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即股票涨跟跌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如果涨带来的心理影响是 1的话,你持有的股票涨一个幅度,而跌同样幅度带来的影响不是-1而是-2。
老去看,即便最后你盈利了,可能盈亏概率差不多,最后心理账户是大幅亏损的,你受不了,最后忍受不了就把它抛了。所以巴菲特也不太会经常去看股价的波动,因此你不必要为股价波动而惊慌。这三个小细节实际上是在执行集中投资的时候策略中需要执行的。
最后援引,虽然我们讲的是巴菲特,但逃不开巴菲特的老伙伴查理芒格,稍微说一下查理芒格的格栅模型,很碰巧我其实是先读作者关于查理芒格《格栅模型》这本书,然后才回头来给大家分享这本书的。那本关于格栅模型的书写得非常好,我建议大家有空可以读一读。
所谓的格栅模型是这样的,是说查理芒格曾经对人生智慧做过一个解释,这是从1995年他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做的一个演讲开始的,演讲题目叫普世智慧作为基本分支的投资专长,他是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获得智慧,智慧指的是普世智慧,就是将生活的经历置于广泛的跨学科的不同性质模型之上。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查理芒格这个理念是我在读《穷查理宝典》的时候,当时查理芒哥提了这个观点,我是接受这个观点。当时他的原话,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致是说其实要获得普世智慧,一定不要只紧盯着投资经济学,他说有很多硬学科硬科学里面的投资模型和思维模型是极好的,你要善于把这些模型结合在一起。
也基于此,我重新学习概率学,数学,包括了解心理学进化论,实际上这等于我听从查理芒格的建议。虽然在具体方法上,我跟芒格跟巴菲特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他们有很多所谓的建议,其实是超越方法层面的,我是非常认可的。我也觉得学习这些东西之后,对开阔我的视野跟思考很多问题有巨大的帮助,所以我也推荐大家这么做。
这里面可能包括刚才说到那本格栅模型里,给介绍了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一系列的东西,其实会让你的思路开阔很多。所以芒格建议说你倒不一定对各个学科都很精通,倒不必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你只要知道这个学科里真正重要的概念,尽早学习把它学好就可以。所以当这些不同硬科学里的模型在你头脑中织成一个格栅以后,你很有可能去做判断的准确率,包括效率,都要比别人强很多。
基本上第一个章节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一个是先引出集中投资的概念,你要知道第一什么叫集中投资?第二巴菲特就是个集中投资者,以及在集中投资中,如果做好集中投资,有哪些小细节要做好?
接下来在下面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点一点把这个话题展开,然后也希望能对所有人起到一个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