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清·林嗣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今译】

京城中有一个擅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次,正碰上有户人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布置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帷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不过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绕着相聚而坐,一起团团围坐。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立即都安静下来,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的狗叫声,接着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儿也醒了,大声啼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抚慰)孩子,给孩子喂乳,小孩含着乳头还是在哭,妇女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另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拍拍声,嘴里哼着哄孩子睡觉的哦哦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嘟囔声,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哼哼声,同时一起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惟妙惟肖,极像真有那么回事儿一样。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偏头看,凝神听着,入了神,微笑着,心中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睡着了,打着呼噜,响起了鼾声。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慢慢地停下了,全家又都睡着了。

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物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慢慢地伸展松弛身子,坐端正了一些。

突然有个人大声喊:“失火,起火啦”,丈夫起身大声呼叫,妇人也惊起大声呼叫。

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有成百上千的人大喊大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啼哭哭叫,成百上千的狗在汪汪地吠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大火燃烧物品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哪一种欠缺,哪一样没有少的。

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明白,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哪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的,大家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大家都快准备争先恐后地逃跑了。

在这时忽然只听一声,醒木一拍,接下来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帷幕徐徐拉开,帷帐都被撤去了,大家齐刷刷地定神好奇地往里面看去,见到的仍只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赏析】

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口技表演艺人用各种不同的声响,生动逼真地摹拟出一组连续性的生活场景。

所记之事奇妙复杂,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本篇《口技》是作者林嗣环著的一部诗集《秋声诗》自序中的一段。

林嗣环写作本文《口技》的本意,并不是在描写口技本身,而是为他的《秋声诗》作序,借口技人的“善画声”来说明《秋声诗》的“善画声”,但文章记叙了高超的口技,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曲艺史资料。

林嗣环(1607 ~ 约1667),号铁崖,清初福建省晋江县人,顺治年间曾历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琼州道兼理学政。

秋荷遗韵全文欣赏(口技清林嗣环虞初新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