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明军攻破了大都,虽然在西南等地仍然有元朝残余势力存在。但已经无人怀疑蒙古势力将被彻底驱除出中原。同时也无人可以怀疑,朱元璋麾下的那支明军,是东亚最强的军事力量。

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一支规模较小却非常精锐的军队也在崛起,其战绩让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瞠目结舌:

在14世纪进行的4到5次万人以上级别的会战中,英格兰军队每一次都是以弱胜强。面对数量大得多的苏格兰,法兰西等传统对手,英格兰军队(英军规模最大时也不过三万)在整整大半个世纪时间里就没败过。不仅如此,最让人惊叹是,英格兰军队的损失往往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故此军事史学家通常认为,14世纪的英格兰发生了军事制度和战术方面的双重革命。

拿14世纪的英军与同时代的明军做个对比是很有意思的。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1)

骑兵主导和步兵主导

从军事学上来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后所依赖的明军是一支骑兵主导的军队。

什么?你说南方起兵的朱元璋哪来的马?

马这动物喜欢凉爽不假,但没说温暖地带完全不能养马,只是质量差一些,不是完全不能用。宋代军队缺马是事实,但民间其实也有马,像靖康之变前,汴梁城内就有出租马的生意,给钱就有马用。所以宋代缺马,很大程度上是官方马政搞不好。

元朝时期,隶属于官方和权贵的养马牧场遍布中原,光驿站都用了4万匹,十四个官方牧场之一的庐州牧场,就距离朱元璋的起兵地不远。

朱元璋起兵时并没太多骑兵,但他通过战争缴获和集中使用,很快学到了集中使用骑兵的办法。

元末反抗元朝的群雄中 , 以骑兵见长的队伍 , 除北方的刘福通外 , 南方以朱元璋部最强 。 在一般会战中, 没有骑兵的参加 , 朱元璋甚至不许开战。

朱元璋的马匹资源或许没有北方那么多,但战术上却形成了以步兵为依托,让骑兵发挥制胜一击的打法。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2)

例如在1356年(至正16年) , 徐达攻常州 ; 徐达命步兵和张军接战 , 而命铁骑从侧面 冲击敌阵,大败张士诚军。

1359年( 至正19年) , 朱军攻绍兴 , 守将吕珍认为: 朱军 “ 所恃者骑兵”,所以根本不敢与朱军野战,而等到朱军撤退时,也不敢贸然追击,原因是朱军有胡大海的骑兵断后。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3)

《国初群雄事略》更记载,朱元璋亲征张士诚时,数万大军中的骑兵和步兵比例达到了1:2。保守估计,朱元璋当时的骑兵至少有数千骑之多,在马匹相对稀少的南方,这必定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

而朱元璋为何会选择骑兵为主导的战术,其实也好理解。以南宋的经验来看,要想以步制骑,必须有精良的装备与阵列训练。例如南宋吴璘摸索出的对付蒙古骑兵的”叠阵“,就需要有神臂弓与强弓,长枪多个兵种协同作战。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4)

而在元末的南方群雄争霸时期,各路义军都是白手起家,装备不会太齐全,要想大规模武装和训练步兵部队不太现实,所以朱元璋的集中骑兵冲击战术才会这么有效。

什么?你问为何元军的骑兵做不到?我们要知道,12世纪的蒙古骑兵和14世纪的元朝骑兵可是两码事,后者(特别是南方的元朝骑兵),已经退化到骑马都会掉下来了。

而我们反观同时期的西欧,却发现当时新崛起的陆军强国--英格兰,却是一支以步兵战术为重的“新型军队”。

当时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决定了大多数封建国家的战争特点:以骑士部队为先锋、辅以其他兵种配合的冲击战术盛行。

能在战争中动用最多骑士的国家,就是欧洲最强国

这说的就是法国,14世纪的法国有数百个城堡,几千个庄园,至少5万个贵族家庭(侍从也是贵族),所以理论上拥有数万名受过良好训练,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无论是在西欧还是东亚,这都是一支恐怖的力量。(6万金军就攻下了号称80万雄兵的北宋都城)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5)

而14世纪的英格兰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因为英格兰最多只有4000名贵族,骑士阶层共750人,加上侍从也不超过2000,所以英格兰骑士是很弱小的。

不仅如此,由于12世纪开始英格兰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贵族还沾染了铜臭气息,不愿意上战场去当兵,面对国王的征召,他们宁可给钱----当时叫盾牌税。让别人去拼命吧!我要好好经营庄园好好挣钱!!

所以英格兰国王只好另外想办法,既然英国贵族不把封建义务当回事,那么索性干脆用钱来招募士兵吧!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6)

当时其他国家也喜欢招募雇佣兵,比如英法战争中的克雷西之战,法军除了骑士部队外,还招募了数千热那亚弩手做炮灰。但是一般而言,招募的雇佣兵只是充当炮灰或者在骑士部队到来之前凑合用用,战场的主角仍然是骑士们。

但英格兰的情况不同,英格兰国王主要出钱从国内平民中招募士兵,与士兵签团体合同,规定服役时间和工资,以及战利品分配-------合同可能比21世纪初中国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写得更详细更系统。

一名自带装备的长弓手的日工资是3便士,如果自己拥有马匹,那么工资可以翻倍。战利品则是自己占有2/3,仅上缴1/3即可。

打仗能挣钱,这对于英格兰的农民来说是很不错的职业,于是手持长弓的英国农民,就这样成了战争主力。

长弓手的有效杀伤距离有足足250码,约合今天的220米,熟练的弓手一分钟可以放6箭,在18世纪燧发步枪普及之前,任何单兵武器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举个例子,大名鼎鼎的神臂弓,南宋名将吴璘的在战场上的实际使用记录,有效杀伤距离是一百步(约150米),而且神臂弓其实是弩,射速肯定比弓慢。

比起武装一名骑士,长弓手的装备是很便宜的,一名骑士的装备和马匹合计约30磅,而一名长弓手的装备合计不过一磅多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7)

而像英国一样大量招募长弓手作为军队主力,其他国家也想过,但还真做不到。

为什么呢?长弓制作比较简单,乡间弓坊即可完成,而优秀的长弓手却不是那么好找的。

英国自11世纪开始了垦荒运动,为了获取收入,国王和贵族出卖垦荒权,给一部分无地的农民。当时英国北部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大概只有几个人,这些农民于是得以脱离农奴的身份,成为了“自耕农”,他们抽干沼泽,砍伐森林,耕作土地和经营牧场。

而开荒所在的地域是一片蛮荒世界,不仅有野兽,也会有盗匪,所以弓箭逐渐成为很普遍的武器。英国长弓手都是从小开始训练射箭技术的,今天出土的不少当时英国男性骨骼,都有因长期训练导致的脊柱扭曲。

这些开荒的“自耕农”生活水准还不低,一般中等水平的“自耕农”拥有土地在20英亩上下,也就是120市亩,曾经有人计算过,这样的“中农”一年下来扣除播种和成本,有一磅多的盈余。

这个就比我们明清大多数时代的农民生活要好得多了,种田能有盈余,能把这笔钱拿出来投资,哪怕这批中农占全部英国人口比重不过10%,那么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当时英国人口约300万)

朱元璋打得过蒙古骑兵(朱元璋以骑兵制步兵)(8)

部分自耕农甚至富裕到有能力购置三匹马

英国盛行的是长子继承制,次子一般分不到土地,那么干什么呢?和平时期就去城市做工,战争时期,就当兵呗。而对这个家庭来说,拿出一二年的盈余给小儿子置办一套装备,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14世纪的英国能大规模装备长弓手(14世纪后期英军中的长弓手数量比例超过8成)而其他国家却做不到。

因为其他国家没法让几万甚至十几万个家庭,心甘情愿从小开始练习长弓。

最后总结一下:

14,15世纪,以长弓手为主的 英国自由佣兵团在法国,意大利等地到处活动,而欧洲其他民族却只能干瞪着眼无法复制其成功。这就是因为,当时英国长弓手的背后,是一个相对富裕,又日常把射箭当饭吃的“自耕农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