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华纵横的成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华纵横的成品
【节目导视】
从农民到学徒再到制琴师,“确山师傅”逐渐有了名气。(同期:(当年)总共在北京做琴的人也就是三四千人,有两千多人是咱们河南确山人。)
农家山乡变成“提琴之乡”,确山县走出一条特色脱贫致富路。(同期:提琴产业的发展,既解决了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也带动了其他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拨动命运的琴弦 奏出致富曲》
【现场】王金堂夜晚做琴场景
【画外音】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我做琴的时间基本都在夜间,夜间静下来以后,我开始修修琴做做琴,研究研究这些乐器,就是喜欢。我个人毕竟也做了几十年了,所以自己的手艺也不愿意放下来。
【解说】王金堂是确山县第一批接触手工提琴制作的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来源仅靠着8亩贫瘠的山地。每年紧巴巴的收成,只能换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苦贫。1984年春,16岁的王金堂便琢磨着走出去,北上打工。几经辗转,他误打误撞与提琴结下不解之缘。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当时学琴也是一个偶尔的(机会),因为老家当时有一个(人)在北京当兵,认识一个就是在工艺美术厂(工作)的人,其实那个时间确实没有对于提琴的认识,主要做的就是小提琴的模型,工艺性的东西,没有什么音色。所以后来咱们一接触到真正的小提琴的时候,很惊讶,音色很好,很优美。
【解说】手工提琴生产过程复杂,细节众多,需要大量人力合作完成,很少有制琴师能独立做出一把完整的琴。随着学习逐渐深入,王金堂对提琴的兴趣也渐深,他决心学会这门手艺。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后来也是咱们北京乐器厂,有些老工人自己搞作坊了,搞作坊以后需要些人手,当时出去就是给他们帮忙干活,根本就是给钱我们就不要了,我们只要能学到东西,能将来做出真正的一个小提琴,那是心里想着就很美了。
【解说】靠着一股子韧劲和拼劲,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也独立开起了提琴制造作坊。朋友带朋友,亲戚领亲戚,越来越多的确山人来到北京从事提琴制作。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最早是我一个人干,后来就招了30人,都是自己的老乡。你像我们刚起步的时候,真是这样吃不上喝不上的,所以我们更珍惜。(当年)总共在北京做琴的人也就是三四千人,有两千多人是咱们河南确山人。
【解说】从农民到学徒再到制琴师,“王金堂们”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确山师傅”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确山县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解说】2015年,确山县政府主动抛出橄榄枝,提供免费的厂房及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制琴师返乡创业。随后,60多位制琴师先后回乡创业,一些提琴生产企业也陆续将生产线搬回到确山。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回到家乡看以后确实家乡的变化很大,高铁很便利,信息很方便,都是很到位了,还有物流都跟得上。后来我们协商,做前站先回来了。后来北京这些老乡们看到我们在家乡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也比较平稳,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以这样的话,大家都在逐步地完善,都往回撤。
【解说】除了生产线,在确山扎根的,还有制作手工提琴的整条产业链。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的农家山乡摇身一变,成了外地人口中的“提琴之乡”。
【现场】王金堂选木料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木料商 邓连会
我老家是山东,我从事这个行业是1995年开始。以前我在云南,生产完了之后在北京,因为确山做琴的都在北京。后期回来之后,紧接着我就把销售点设这来了,因为做琴的行业都迁到这来了。
【解说】如今的确山,制琴作坊遍布大街小巷。返乡创业能人们带动了更多农民丢掉镰刀、锄头,走进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明亮厂房。他们不仅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少从事提琴制作的贫困户们,进厂即脱贫。
【同期】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职工 宋新平
我是2015年入的贫困户,因为小孩上学,家里就我一个人挣钱,所以条件有限。贫困户那时候以前也去过好多地方打过零工,但都不稳定。2016年秋天进的这个厂,然后2017年春天都脱贫了,就是半年的时间。在这个厂里离家又近,然后活也不算累,它就是常白班,可以照顾家里,工资也比那边高。
【解说】宋新平所在的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是确山县规模最大的手工提琴制作厂,位于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年产大中小提琴及贝斯近6万只,90%供出口。
【同期】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生产厂长 陈明忠
在我们这,当年就业当年能脱贫的就有30多家,我们回来时候员工只有60多人,现在196人,提供一百多个就业岗位,我们的员工现在平均月工资是5000元以上。
【解说】目前,确山全县制琴企业已发展至102家,从业人员2600余人。近三年来直接吸纳、间接带动1300多名贫困群众,户均月增收3500元以上。全县生产的提琴占全国提琴总产量的40%,中高档提琴产量更是占据了全国80%左右的份额。
【同期】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秘书长 蒋宝林
(我们的提琴)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像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甚至一些非洲这边都是,基本上有拉琴的地方,都有我们确山提琴的存在。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村民 王金堂
这批大提琴发往丹麦的,大提琴有30多把,小提琴有50多把,这批货不算太多,有个30多万(元)。今年我们公司生产的提琴,从2月份到5月份,基本上货都在库存,因为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大。从6月份截至目前陆陆续续国外的订单基本都上来了,我们现在每个月也能销售三十七八万。
【解说】为减少疫情影响,确山县政府逐企业建立“需求清单”,严格落实减税退费政策,并推出“税易贷”项目,企业凭纳税信用便能贷款。同时开展专门的通关培训和出口协助,帮助企业尽快把产品运出去。因提琴生产周期较长,目前,确山县的各个提琴作坊也都在提前备货,平稳生产。
【解说】提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令确山人民深受启发,当年走出去的“打工潮”变为如今引回来的“创业潮”,“头雁”引领,“雁阵”起飞。全县以提琴产业为始,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致富路。
【同期】河南省确山县县长 彭广峰
提琴产业的发展,既解决了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也带动了其他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形成了“2 2 2”的产业扶贫格局。
【解说】2020年2月底,河南省最后一批14个贫困县集体摘帽,确山县便是其中之一。提琴不仅为确山带来了脱贫致富新路,也为确山人民奏出了生活文化新风。
【解说】如今,确山县的不少小学开办了音乐教室,县城的少年文化宫内时常琴声悠扬,竹沟镇上的“琴二代”们还成立了弦乐团,镇上出了十几位音乐院校大学生。
【同期】“琴二代” 熊呈豪
我从八岁开始学琴,今年学琴已经差不多十年了。我现在想着完成学业之后,回到我们小城镇上,把提琴产业村、提琴协会去做大做好,争取做到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
【解说】下一步,确山县将进一步打造集提琴工厂、演艺中心、展示大厅于一体的提琴产业集聚区,加大力度培育本土品牌,推进提琴进校园。未来,确山老一辈匠人们的心血,将伴着孩子们的琴声一起,传扬四海。
制片人:李杰
编 导:王超
记 者:张彩霞 任卓如 杨静 李嘉南
配 音:刘嘉磊(实习)
统 筹:王健
监 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