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同观阁书斋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沈从文最后的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沈从文最后的画(沈从文作品边城)

沈从文最后的画

作者 | 同观阁书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50年后,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电影开头有沈从文在书桌前镜头,拍摄时沈从文已经81岁。遗憾的是他直到去世也没有看过这部影片。

是这部电影带我走进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沈从文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曾提到中国绘画特别是宋元绘画对他写作的启发。“范宽的《雪山图》,董源的《龙绣郊民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赵松雪的《秋江叠嶂图》…都深深吸引着我,支配着我,并产生种种幻想和梦境,丰富充实了我这方面的知识和感情,甚至于也影响到后来的写作,用笔时对于山山水水的遣词措意,分行布局,着墨轻重,远过直接从文学上得到的启发还加倍多。”

他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领悟到小说与绘画创作的相通之处。小说《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塑造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画,宛若一处美丽的世外桃源。

小说开头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这些语言清新脱俗,饶有韵味,文字画⾯感强烈,勾勒出来就是⼀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故事在这样自然明净的环境中展开,画面人物有忠厚淳朴的老船夫,天真无邪的翠翠,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大老二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热诚善良的杨马兵等等。

中国绘画强调色彩的和谐统一。沈从文把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边城的山山水水,边城的竹篁蚱蜢,以及边城的少女都是青翠碧绿的。

“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皆曙曙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

“翠翠在风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沈从文善用绘画手法构建小说结构。《边城》结尾写道:“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结尾不作具体交代,留下想象空间,似一幅山水画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

沈从文是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的作家,小说《边城》在创作中有着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如诗如画的文学意境。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本书中,写到张兆和在沈从文走后,有了空闲时间,除了整理沈从文遗稿,还精心侍弄花花草草,“她最心疼一盆虎耳草,来自湘西,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这是沈从文喜欢的草,也是《边城》里翠翠梦里采摘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