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

满蒙联姻是清王朝的既定国策,所以清后宫多为蒙族女子。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也为蒙古族。她嫁给皇太极时年仅13岁。后来,皇太极病逝,其子顺治继位,孝庄被尊为太后。相传她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与握有兵权的小叔子多尔衮关系暧昧,故后人有“太后下嫁”之说。孝庄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这是史学专家一直有争议的清初疑案之一。

中国史学会会长、明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认为,虽然满族曾有“妻后嫂”、“妻后母”(即兄长死后弟娶其嫂,甚至父亲死后,子娶其父之配偶。)的习俗,但入关后,满人的习俗也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而改变。从满族入关后的文献中看,没有继续沿袭这一习俗的记载。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1)

持太后下嫁多尔衮观点的人,大都以明朝遗臣张煌言所作的诗为证据:“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对于张煌言的诗,冯先生指出,30年代著名学者孟森先生就有说法:“不能据此孤证为论定”。

此外,有专家认为,从现存的档案材料上看,“太后下嫁”一说,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另外从时间等逻辑顺序上分析,也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因而一系列关于孝庄皇太后的电视剧大多采用了“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这一观点。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2)

“太后下嫁”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史学界部分专家认为,太后下嫁多尔衮并非空穴来风,按照清代的丧葬习俗,孝庄死后应该与顺治的父亲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孝庄要求单独葬在北京孝陵附近,有悖清朝礼仪。部分专家认为,这种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做法实际上暗示,下嫁多尔衮的孝庄皇太后自觉无脸见清太宗皇太极。至于现存档案没有太后下嫁的相关记载,亦不足服人。因为清代自康熙开始,受汉文化极深,对满族原始资料之有违儒家传统的地方,做了大量删改和毁弃。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篡改历史的高手。清宫档案没有记载,与此不无关系。比如,清《东华录》记载:顺治八年二月巳亥,顺治诏书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而《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三同处却不见这一记载。《东华录》是著名的清代资料长篇,可信度极高。《实录》不载此事,很可能故意隐讳。多尔衮到内宫干什么?答案不难猜测。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3)

多尔衮大权在握,对皇位早已垂涎三尺。只是由于当年与豪格对峙,退而在诸王大会上倡立福临,才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军政大权,但他认为大清的江山是他一手打下的,结果却让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对此一苴耿耿于怀。后来,他扫荡了妨碍他获得皇位的各路政敌,对孝庄母子步步进逼,孝庄只得以柔克刚,隐忍、退让以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乃至“皇父摄政王”。最后,不得不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这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否则,难以解释“皇父”的称谓,因为顺治并不是白痴,他应该懂得这一称谓的含义。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4)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5)

太后是否下嫁仍是历史疑案

史料记载多尔衮并不缺少年轻貌美的宠姬。尽管孝庄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并没有丝毫消退。他经常发怔忡之症,有一次他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14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对孝庄的儿子如此对待,聪明的孝庄不会无动于衷。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未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甚至对多尔衮掘墓鞭尸,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由此可见,孝庄母子对多尔衮的恨有多深。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所谓“爱情”,恐怕只能是文学家们的戏说。

当然,凭借部分史料,也不能推断太后就一定下嫁了多尔衮。历史是一门科学,没有确凿的证据仍然不能妄下定论。因此,我们说,孝庄是否下嫁仍然是一个历史疑案。

揭开的历史之谜(一个尚未解开的历史之谜)(6)

(史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