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之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
中元节与上巳、清明、寒衣并称为四大鬼节。
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四大祭祖节。
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让我们知道自己来处,明白了自己的历史,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1
慎终追远,不忘先祖中国有句老话: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周到。
七月十五在古时候被称为“秋尝”。
这时候,谷物成熟收获,各家都能吃到新米。
这时候,古人想到的是祖先。
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
这是古人孝心的体现,也是古人寄托哀思的方式。
地府也会在这一天准时放出阴灵,让他们回家团圆。
人们备好供桌,准备新米,边烧纸钱边祷告,汇报家庭近况,祈求祖先保佑平安。
除了祭祀之外,还要上坟,用纸做灯,焚在先人灵前,寓意前程光明。
而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也会在中元节寄些银子回家。
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父母之恩最难报答。
从小到大,父母为子女付出了最多的心血。
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挂念,这样的人很难讲会对什么人好。
父母去世之后,烧纸、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传统。
是对先人的尊重和敬爱,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也是一种感恩的仪式。
对先人的追思,可以让后人铭记家风,不堕家声。
虽然如今因为环境问题,烧纸钱的方式已经不再提倡,但是中国人表达思念和感恩的精神内核仍然应该传承下来。
2
懂得慈悲,不失良善中元节这天,地府放出鬼魂让他们回家团聚。
但是很多鬼魂已经无家可归。
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只能漫无目的地游荡。
所以民间会有很多习俗,来为游魂超度。
最著名的就是“放河灯”。
人们在这天杀鸡宰鸭,焚香烧衣,把做好的河灯放在水里,希望化解怨气,祝其早入轮回。
中国佛教也有类似的习俗。
传说,释迦摩尼的弟子目连的母亲因为生前作恶,变成饿鬼,他心中不忍,求佛祖超度。
佛祖同意了,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超渡亡魂。
中元节这一天,很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超度亡魂的习惯,这是一种普世大爱。
如果说祭祀祖先是小爱,那么祭祀亡灵则是大爱。
渡人也是渡己。
众生皆苦,能捎别人一段,就渡别人一程。
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慈悲。
3
活在当下,不负韶华中国的鬼节有四个。
每一个鬼节,都是一次关于生命的教育。
让人们直面死亡,直面虚无。
人生没有永远,你我终将成为一缕烟尘。
陶渊明说得好:飘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
人世无常,身边的人和事,早晚一天物是人非。
人生有死的哀伤,就有生的眷恋。
正是因为生命的限度,造就了生命的意义。
有限的生命历程里,让人有了活出自己的渴望。
珍惜当下,活出自己。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才能觉得不负此生。
不要总是因为犹豫错过人生的机遇。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默默追悔。
珍惜时间,珍惜父母亲人健在的日子。
活在当下,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亲人最大的负责。
儒风君说:
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在中元节的祭奠中,我们哀悼先人,面对死亡。
它告诉我们:不忘祖先,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在对先人的祭奠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保持善意,珍惜当下。
这才是现代鬼节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