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971年),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 年 10 月生于湖北黄冈。李四光的儿童时代遇事总爱问一个为什么。在李四光家乡回龙山镇陈家湾村口,一片平坦坦的地上孤零零地兀立着一块大石头。有一天,李四光在玩耍中突然问小伙伴为什么平地上会有这么一块大石头?伙伴们虽然发出一一阵哄笑, 可是谁也说不出为什么。上小学后,带着“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疑问去问老师,老师的回答他不满意,他又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

李四光年轻时的故事(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与成就)(1)

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求学,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学习未满两年便被送到日本学造船机械。在日本接受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八个字。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先后担任过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和实业部部长。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于是,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研究。

1913年,李四光远渡重洋,去英国留学,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毕业,被授予硕士学位。1920 年 2 月,李四光应邀在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作学术报告时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凡遇着新境象、新学说,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说,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科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对于西方先进的学说,可以为我所用,但决不能受它束缚。同年他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同时还担任过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在北大,他一面教书,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他把备课、讲课、带学生实习当作实践的极好机会,不断积累资料,不断思考和研究问题。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代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到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的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李四光年轻时的故事(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与成就)(2)

几经波折后到达北京,周总理来看望李四光,两个人关上门在房间里谈了三个多钟头。李四光生生说:“我的兴趣主要在做研究,我想再回地质所去。”周总理就跟他说:你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其实你回来之前,就要开地质工作者的代表大会。这件事已经筹备了很久了。当时你与国内失联,很多人都不知道你到哪儿去了,有人说李四光是不会回来的,还是开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碰到了什么困难。我就等你回来开这个会,因为我认为你是组织地质工作最合适的人选。你当初去做研究是孙中山跟你说“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现在国家需要你来做组织工作,你也应该把这个重担给承担起来。这也是为了振兴中华。最后李四光接受了周总理的意见,答应来做组织工作。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中国不仅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天不遂人愿,李四光先生终没能完成这项工作。

李四光年轻时的故事(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与成就)(3)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是李四光一生的写照。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让滚滚石油冒了出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 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今天以热爱祖国、创新求实、服务社会为灵魂的李四光精神,已成为激励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勇攀高峰,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和强大动力。

参考书目《中外科技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