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葆艺术照(上海电影集团提供)
春节假期期间,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杨在葆在北京去世的消息传到上海,电影界和影迷们为之扼腕。
杨在葆是谁?“80后”“90后”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杨在葆”三个字意味着最响当当的银幕硬汉,是英雄人物的代名词,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电影《红日》剧照(上海电影集团提供)
“他用自己的艺术生命,也用自己的一生,塑造着‘中国硬汉’!”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感慨。
勇夺金鸡,让“男主”不“难产”
1984年在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杨在葆凭借在影片《血,总是热的》中的精彩演出,脱颖而出,与老一辈艺术家董行佶共同荣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由于此前的金鸡奖评选,曾出现过最佳男主角空缺的情况,那一年杨在葆得奖,轰动一时。
当时的电影评论界这样点评杨在葆,“他的表演富有激情,能揭示角色内在的性格,具有艺术感染力”“他的表演很朴素,却为电影加了不少分”。
在勇夺金鸡奖后,他又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2019年,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他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表彰。
朴素报国情,银幕真硬汉
曾有人问青年杨在葆,最喜欢演什么角色,杨在葆回答两个字——英雄。
在《血,总是热的》中,杨在葆扮演立志改革的厂长罗心刚,引起广大观众共鸣。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曾在《红日》《年青的一代》《白求恩大夫》中扮演英雄形象,小试牛刀,获得观众赞誉。
改革开放后,他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比如《从奴隶到将军》中塑造罗霄将军的形象,一下子俘获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
同一时期,影片《原野》热映,甚至一票难求。刚刚荣获金鸡奖的杨在葆在片中成功饰演血性汉子仇虎,观众格外关注他那虎虎生风的举止和掷地有声的话语。
面对奖项和赞誉,他一直很冷静。他说,自己是“本色出演”,能演得让观众满意,也和自己的经历和家庭有些关系。
1935年出生在安徽的杨在葆,儿时在庄稼地里长大,年幼丧父,跟着母亲过活。杨在葆在采访中曾说道:“我母亲这样说我‘从出生起,就没奶腥气’。”“当个硬汉”“精忠报国”,也都是母亲对杨在葆的期许。
“雄鹰”归去来,情系“初心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杨在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早年他在上海求学,工作后加入上海青年话剧团,随后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从上影退休后,他主要生活在北京,平时热衷书画创作和公益活动,但也一直情系上海的电影艺术事业。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在葆参与上影演员剧团发起的在线公益活动。(上影演员剧团提供)
“上海有召唤,我就第一时间来!”上海电影制片厂隆重庆祝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时,杨在葆戴上他最心爱的牛仔帽,穿一双牛仔款的皮靴走上红毯;上影演员剧团举办公益活动,他或登台朗诵,或挥毫泼墨。2020年,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杨在葆也积极加入到剧团在线防疫宣传中。他对剧团工作人员说,“最惦记的还是观众们,大家都要做好防护。”
对上影演员剧团这个大家庭,他总是恋恋不舍。剧团团长佟瑞欣回忆,老人每次见到大家,总反复嘱咐,“要把精力都放在影片创作上,我们老一辈当然需要关心,但你们也不要太牵挂,别分散了注意力!”
佟瑞欣颇为感慨,上影演员剧团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老一辈电影人相继离去,留给后辈的是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上影精神。
“杨在葆老师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他留给我们的是电影前辈无尽的爱和勉励。”佟瑞欣说。
来源:新华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