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农村基本没有啥娱乐活动。也因为太穷,电视都算稀罕物,赵本山的小品不说了吗,家用电器只有手电筒,虽然略显夸张,但是基本属实。我家在我小时候只有一台收音机,直到九二年要过春节家里才买了一台十四英寸北京牌的黑白电视机。

小孩儿都愿意玩,小小子就弹溜溜,藏猫猫,打口袋。冬天滑爬溜,打出溜滑儿。我最愿意听收音机,放假每天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准时听单田芳的评书,一边啃着皱皱巴巴的干苹果,一边听,这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小姑娘呢就玩跳绳,耍嘎拉哈,或者丢手绢。现在想想这些活动可能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生活在那个年代,回忆起似乎一点都不无聊,相反还很有趣。

当然,要说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电影。电影幕很大,声音很大,而且还是彩色的,因为都是挑选过的片子,所以内容往往都很精彩,这些对农村长大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新奇的。电影都是从春天开始放,大概雪都化了的时候开始放,一般放到收拾秋儿。大点的村子春夏能放个十来回,小村就少了,因为人太少,不值得去放一趟。

70 80年代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露天电影-回忆八零年代农村放电影)(1)

放电影要用两根大杆子,一块大幕布,还有一台放映机,幕布和放映机都装在一个白色的铁皮箱子里,这些物件要在放电影的头一天拉到村子里。拉这些物件要用一个马车,我村有专门做这个活计的,外号叫吴四,他家有马车,那时候四轮子很少,有牛马就算不错了。这个活儿不累,就是跑跑腿,村里还能给点福利,所以大家都抢着干,但是吴四貌似跟大队书记有点关系,活儿就给他了。每次见到他,我就问,四叔电影在哪儿呢,啥前儿到咱们这演啊?他每次都瞎说一通糊弄过去。

电影放映员算是个文化艺术职业,就更吃香,人人都想干。据说在六七十年代,有个人三十多岁了,家里穷的要死,眼瞅着要一辈子打光棍,后来不知道怎么当上了放映员,镇上的一个大姑娘跑他家里不走了,非要嫁给他,不知道真假。还有小学生跟老师说将来的理想,是做电影放映员的。但是八几年,小学生的理想变得更宏大了,一般来说都是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大家如果知道今晚要放电影,整个村子的气氛都会很喜庆,像过节似的,大人高兴,小孩儿更高兴,大家往往奔走相告,亲戚邻居都言语一声,唯恐谁错过了这个大事。家家吃晚饭也比平日要早一些,吃完就炒瓜子,人人都揣一大挎兜儿,边看电影边吃瓜子。吃完饭时候还早,电影要天黑才能放,小孩儿早兴奋的跑出去,到那放电影的大场院去玩儿,去占地方。大人们一般都要把家里收拾好,碗筷刷好,捂上被子,喂完猪,等电影有动静了才去,因为近几分钟就到了。春天的时候,天气还很冷,女人们有的拿着坐垫,没有坐垫的就顺手从柴火堆里拽几把麦秆,坐在屁股底下,省着着凉。年轻的小伙子闺女们,有的还有着意打扮一番,虽然平时干活埋了巴汰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都尽量体面一些,似乎如此才对得起能有电影看这样的好日子。

天一擦黑,不用放映员动手,大家一齐上手,不大一会,电影的幕布支好了,摆放放映机的桌子也放到了合适的位置,这时候大家眼睛都瞅着大道的方向,盼着放映员早点来,翘首以盼,就像天太旱,老农盼雨水一样急切。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看过的几个片子,有红高粱,新龙门客栈,侠女十三妹等,基本都是武打片,也有警匪片,但是多数都是古装打戏。

70 80年代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露天电影-回忆八零年代农村放电影)(2)

放电影也有意外,经常的就是停电。记得有一次,电影放到一半,情节正酣,黑压压一群人寂静无声,都沉浸在情节中,忽然电影不亮也没声儿了。大家都站起来,一看家家户户灯都不亮,知道是停电了。过去农村供电极其不稳定,停电是常有的事,停完立马就来的时候基本没有。但是大家心都悬在那,都想看结局不愿意走,大家就或坐或站在那等,过了有半个小时,忽然一个声音大声说:来电了。每个人的心头都一喜,心想这次来电咋这么快。那人接着又说了一句:那该多好哇。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后来终于没有来电,大家在无可奈何中散去回家睡觉。

我看电影是场场不落,大晚上的还骑自行车去别的村子看过电影,只有一次错过了。那是九二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其实那天我知道来电影了,像往常一样早早吃完饭,就找同学卢廷文去,想着一起去,还能一块溜达玩,但是这哥们看电影的兴趣明显不高。走到半路,他大舅一本正经的说,哪有电影,根本就没有,我不信支棱耳朵细细的听听声音,确实没动静,再想他一个大人怎么能糊弄小孩儿呢?就跟卢文上他家去了。当时记得正在演一个比较好看的电视剧,卢文爸说,看啥电影,晚上死冷的,在家看电视得了,这电视才好呢。电视是挺好看,但是心里总觉得哪哪不对劲儿。电视看完回家,家家户户乌漆麻黑的,到家了门锁着呢,村西头还传来电影的声儿,才明白,有电影,这是让卢文他大舅给骗了,这把我气的,但是更多的是可惜,就像丢了东西一样,别扭难受。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也有奇闻轶事,这是我工作后听朋友说的。亲历者是大庆农村的,当时也是九零年左右吧。晚上看电影的时候,忽然空中来了一个飞碟,圆圆的乳白色的,直径有二三十米,就跟电视上演的飞碟基本一摸一样。飞过来没有一点声音,就悬浮在幕布上方三四层楼的高度,当时所有的人不知道是啥东西,吓完了,电影也不看了,人人都争先恐后的跑回家去。亲历者当时还小,以为是日本鬼子又来了,鬼子的飞机要轰炸他们村呢。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个事件,但是据我看,这个事可信度极高,而且这个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全村人都知道。还有不少好事的,专程去村里问,虽然很多年过去,但是当年的亲历者基本都确认这一事实。

不记得农村的露天电影啥时候开始不放了,好像大概是九八年之后吧。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觉得家家都有电视,都能收看电影频道了吧。现在家里的电视都跟电影差不多大了,电影院的设施更是露天电影没法比,但是我依然十分怀念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日子。

那时中国经济刚开始起飞,外出工作的人极少,祖祖辈辈都在老家过着原始淳朴的生活。当年的农村人丁兴旺,一个家族往往就有几十上百人,大家在一起看电影,也是难得的聚会,又亲切又和气,气氛非常融洽。那时候现代的精神娱乐活动基本没有,露天电影是唯一的,注定了在我们这八零后人心中,位置不同寻常。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忽然白捡到了一包水果糖,稀罕的不得了。而现在的我们,糖太多了,水果糖早已瞧不上眼,这当然是好的,但是也好像失去了那种喜悦,那种兴奋。生活好了,习惯了富足,我们却失掉了那种淳朴,和天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喜还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