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是元末明初首屈一指的巨商大贾,他富甲天下的财产让后人一直都津津乐道。
电视剧中沈万三和他的聚宝盆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据明代学者董谷《碧里杂存》等史料解释,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政治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恰好行三,又排在“秀”的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可敌国的沈富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
据1979年的修订本《辞源》记载:“沈万三,明吴兴人,巨富,称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见,令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其家。”那么,沈万三的巨额财富究竟是怎么获得的?他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成功的经营之道呢?
躬耕起家
完成资本积累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即吴兴。祖上迁居江苏长洲,即今日苏州的东蔡村,到他父亲沈祐时又迁至湖州南浔镇。元朝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南浔镇一带洪水泛滥,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祐也在此时带领家人迁往了苏州周庄。他见这个地方人烟稀少,荒地较多,而此时朝廷农业政策比较宽松,奖励开荒种地,便举家留下来垦荒耕种。经过了一家人十多年的垦殖开荒,终于将大片抛荒的土地开发成了肥沃的良田,沈家也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
沈佑死后,膝下的四个儿子分了家,其他的儿子陆续迁到外地去了,只有老三沈富还留在周庄银子浜,经营管理自己名下的田地。《留青日札》中说:“初居东蔡村时,人以圩菜之地归之,沈佑躬率子弟服劳,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是致富不赀。”这说的就是沈万三随父亲从湖州迁居苏州后,通过躬耕田地而发家致富的故事。
明代学者孔迩在《云焦馆记谈》一书中也曾记载说:”沈氏有田数十顷。”还记载沈万三在经营管理田地时十分注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万三有田近湖者,沿湖筑成石岸以障田。”另一位明代学者黄省曾在《吴风录》中评价沈万三说:“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不难看出,沈万三正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依靠“躬耕起家”,以至于后来成为了“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明朝首富的。
远近闻名的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说的就是当年沈氏庄园的景色。清代学者陶煦在自己编撰的《周庄镇志》中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散尽粟千仓,积成雪万顷。荒芜旧东仓,仍幻繁华景。”当年东庄拥有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在大批储粮的同时,沈万三还广置田宅万顷,以至于有了“苏州府属田亩三分之二发于沈氏”的记载。沈万三储粮藏银和广置田宅,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发家致富的梦想而进行的资本积累。
沈万三
开拓市场
谋取第一桶金
沈万三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地主后,他一方面管理自己名下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在镇上经营生意。
沈万三可谓是一个经营的奇才,他从土地垦殖开始,苦心经营,精心行商,充分显示出了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元朝的统治者比较注重商业,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民间的经商环境日益宽松。有了一定资本积累又善于捕捉商机的沈万三果断抓住时机,先在周边的苏州、嘉兴和湖州各地开办粮店、酒楼、当铺、银楼、钱庄等商号,经营各种生意,取得了十分丰厚的利润。
他所在的周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陆路交通方便,水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于是,沈万三又开始从事水路长途货物贩运。其在周边一带开设商铺门面经营生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市场,逐渐扩大到了长江沿岸的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等地。除了贩卖江南的丝绸、陶瓷等货物外,他还大量出售田庄生产的粮食,以获取丰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沈万三又北上开拓市场,将储存的稻米卖到包括元大都在内的北方各地,更加速了财富的积聚。
古镇周庄
颇有经济眼光的沈万三知道仅靠土地耕种的农业生产是很难发家致富的,因此,他不甘心这种土财主的生活,于是开始转换成了另外一种经商之道。当时,北方急需大批粮食,而粮食都要从南方购买,而沈万三就是抓住了这种难得的商机,让自己的粮食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继而做到全国各地,从而建立了沈氏家族的庞大粮食销售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售粮大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江苏泰州一直靠贩卖私盐过日子的张士诚三兄弟不堪官府欺诈,起兵反元,成为了据守江浙一带最强盛的农民起义军。当时作为富甲一方的土财主沈万三为此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带领江南的富商大量捐钱捐物,资助张士诚起义,从而使张士诚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后来,张士诚与朱元璋发生了矛盾,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领红巾军攻打张士诚的起义军。张士诚兵败后便投降了元朝,元顺帝在派人赐给张士诚龙衣和御酒的同时,还向他索要大批粮食。当时,张士诚已经攻占了苏州,为了感谢沈氏家族对自己的大力支持,便把向元朝送粮的运输任务交给了沈氏家族。沈万三因此发了不少横财,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在各路农民起义军纷纷举起抗元大旗的时候,沈万三帮助张士诚为元朝北上输粮在一些人眼中是不义之举,也正因为如此,才埋下了后来做了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沈万三秋后算账的伏笔。
发展外贸
获取海上红利
元朝末年,朝廷多次布诏减税,大力鼓励民间海外贸易。据元代学者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所说:船户中以富豪船户获利最多,他们常夹带商品船和小快船,“交通海外诸番,博易以致巨富”。这是招财赚钱的大好时机,无疑引起了具有商贸经验的沈万三的极大兴趣,于是,沈万三便将目光投到了做海外贸易上。从此,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沈万三发展海外贸易、谋取巨额红利的最佳通道。
据《周庄镇志》记载,经过原始积累,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广置田产宅地,另一方面又把水路四通八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与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出海方便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贸易赚取了巨额财富。当时,沈万三的商船从周庄的水路出入刘家港十分便利。刘家港位于太仓浏河镇,起于南宋而兴于元代,是当时的江南漕运与海运的集结地。《吴江县志》也记载了沈万三海外贸易的经历:“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曾说过:“苏州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在中国古代,江浙一带的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尤其受到海外欢迎,沈万三就将这些商品从海上运往亚非各国,而回船则进口大量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了巨额差价。加上沈万三既善于利用别人的钱财扩大自己的经营资本,又精通商业经营之道,因此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当时天下最富有的巨商大贾,创造了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奇迹。明代学者孔迩在《云蕉馆纪谈》中说沈万三“乃变为海贾,遍走徽(州)、池(州)、宁(国)、太(仓)、常(州)、镇(江)豪富间,转辗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
沈万三一手抓海外商品贸易,一手抓国内商业经营,还把国内国外的商业贸易融合在一起,双管齐下。他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开设了许多“沈万三商号”,一方面经营这些商号,一方面还将周边的商品集聚起来,运到海外以获取巨额利润。就这样,沈万三成为了拥有海外贸易、商业经营、房地产、田产地租、钱庄等行业的明朝首富。
沈万三不仅具有超强的经济头脑和超前的经营眼光,而且还具有超凡的经营理念,即一要勤劳,大事要亲力亲为,力不到不为财;二要诚信,做生意非一次而富;三要智慧,大智大勇,独具慧眼;四要把握机遇,牢牢抓住买卖的时机和自身的运气。凭借着这些经营理念,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有利因素,沈万三在经商的生涯中获取了无人能及的巨额财富,然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些巨额财富使这位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江南第一富豪险些遭到杀身之祸。
明朝开国后,为了稳固新政权,朱元璋便对巨商富豪们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强令他们捐款修筑南京城。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一时期。沈万三在经商方面虽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但是却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的弟弟早就写下过“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也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的诗句,劝他急流勇退、低调做人,然而沈万三却并没有放在心上。以至于后来他高调炫富而惹来了一场始料不及的灾祸,不仅自己被发配云南,而且也危及到了沈氏家族。
据《明史》记载,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这让朱元璋十分恼火,退朝回宫依然余怒未息。他对马皇后说,沈万三这个家伙昏了头了,一个小老百姓竟想犒赏天子的军队,这不是捣乱吗?非杀不可!马皇后劝道:陛下,我听说依法该杀的是不法之徒,而不是不祥之民。沈万三富过头了,这是他的不祥,上天自会降祸于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呢?朱元璋想想也有道理,于是便赦免了沈万三的死罪,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在沈万三流放云南的同时,沈氏家族也屡遭朱明王朝的沉重打击,最终便彻底衰落了。沈万三及其家族的迅速崛起和快速衰落令人慨叹万千。沈万三凭借着经营的才华、诚信的操守、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胆略和审时度势的经营策略,把握机遇,白手起家,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巨额财富。对于沈万三与朱明王朝的是是非非暂且不论,沈万三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经商的成功之道还是值得后人学习并借鉴的。
喜欢的朋友 关注 转发 评论 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