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在国企上班代表着一种身份吗?还有身份优越感吗?从国企跳槽到私企,意味着身份丢失吗?会不会因身份而吃亏?这是一个好问题。所谓“身份”,已经是一个很陈旧的概念了,但现在依然存在“身份”的影子。看懂以下这四点,你就可以弄明白了。
所谓国企身份,既有狭义的概念,也有广义的概念。
先说狭义的概念。二十年前,国企员工是有“国家干部、国家工人”身份,尽管一直提倡破除“身份意识”,直到现在,这个身份概念依然存在。
举一个小例子:国企员工办理退休,还是要查你的档案的。假设你是女员工,你的原始身份是工人身份,你可以50岁就退休。如果你是干部身份,你就必须55岁才能退休。有些女干部为了早5年退休,提前到工人岗位上“镀镀金”,转变成工人身份,可以在50岁办理退休。
那么,什么是广义的身份概念呢?其实,就是国企员工身上的那种国家人的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二十年,国企身份是有荣耀感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俗称吃国家饭的,现在依然叫作“体制内”。工资高、福利好、分房子,一辈子稳定,姑娘都愿意嫁国企小伙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身份”荣誉感逐渐淡化,但骨子里的那种国企文化和情怀依然还在。比如,国企人身上的那种讲大局、讲奉献、讲责任的文化属性依然存在。
一、国企“身份”演变的前世今生。
狭义的国企“身份”概念,是历史客观原因造成的。在1995年以前,国企职工是国民所有制身份,就是常说的国家干部、国家工人。比如,中专学历以上毕业的,进入国企,就是干部身份。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招工进国企的,就是工人身份。优秀的工人,可以聘到管理(干部)岗位上,就叫“以工代干”,身份还是工人,但可以做“干部”的工作。
1995年以后,国企开始实行“合同制”,破除身份概念。1995年以前入职的,目前叫做“原正式工”,部分福利待遇比合同制员工要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比如,老职工是不缴社保的。1995年以后招聘的“正式工”,叫“新合同制”员工。为了打破身份概念,新老员工都叫作“企业员工”。后来,国企用工,不直接与国企签订劳动合同的,叫做劳务工、外包工,等等。
国企“身份”,还体现在“公职人员”身份认同上面。国企员工到一定职级,是可以调动交流到公务员或事业编队伍里的。比如,国企总经理可以交流去当市长,市长也可以交流去国企当总经理。
二、国企员工还有一个精神层面的“身份”认同。
国企以前还是非常提倡主人翁精神,比如,爱厂如家,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家人。市场经济之后,让你“下岗”的时候,再提“家人”概念不合适了。但是,这个“主人翁”身份的烙印还在,是刻在骨子里的。私企减人,拿钱走人。国企减员,很多老员工根本不愿意离开奋斗一生的“家”。
现在的国企,更加强调要加强DJ工作,加强思想建设,D政工团齐抓共管,以国为重,讲ZZ讲规矩讲奉献,这种“精气神”要求与民企私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国企对员工从严要求,狠抓工作作风,也抓生活作风,国企员工在社会上就要从严要求自己。从法律上讲,国企员工是国家公职人员,犯了经济错误,罪责要比民企私企员工加重。这种“公职”身份,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国企的ZZ属性强化了国企员工的身份意识。
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国企资产归政府的国资委管辖,这一点与外企民企私企是本质上不同的。国企必须履行ZZ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比如,在这次抗疫之战中,国家一声令下,国企该保供的保供,该转产的转产,该救援的救援,该放弃经济利益的必须放弃。这种顾全大局、以国为重的精神和情怀,会传递和感染到国企员工的,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责任和担当。国企人无论走到哪里,身上依然带着这股子“身份”味道。
四、国企人员跳槽到民企私企后需要“有保有压”式转变。
有些国企人员跳槽到民企私企,很长时间不适应私企文化,与私企员工互相看不惯。年龄越大,这个现象越突出。这是因为在国企里熏陶了国企“身份”文化,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里。其实,没有必要去改变,国企精神在任何领域都是通用的,也是积极正面的。国企人跳槽到私企后,继续保留国企人优良的作风和精神,同时也注意克服国企人身上那种过于注重职级、讲究程序的“迂腐”,扬长补短,更容易快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