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年3月,80岁的杨士奇病重将亡。听闻消息后,朱祁镇百感交集,连夜派人前往泰和县,探望行将就木的老尚书。在见到来使时,杨士奇突然跪伏于地,自怀中掏出遗折,叹道:

“朝中多难,危机四伏,祈望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延续大明光辉。”

不久后,杨士奇与世长辞。朱祁镇感念他的功勋,为杨士奇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罢朝两日,追封他为左柱国、太师。在说到杨士奇的遗折时,朱祁镇竟不屑一顾,将它扔进户部的垃圾堆中。然而5年后,朱祁镇却在诸将面前公开辱骂杨士奇,还痛斥他是老匹夫。那么朱祁镇为何要这么做?杨士奇与朱祁镇之间发生了什么?他让朱祁远离的小人究竟是谁呢?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1)

朱棣的“宠臣”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1399年,杨士奇进入翰林院,编纂“太祖实录”。在埋头编书时,杨士奇恰逢朝堂巨变,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击败侄子朱允炆,入主应天。

杨士奇为人机智警觉,善于应答,但城府极深。朱棣初次见到杨士奇时,对他大为赞赏,特将他提入“内阁”,参知政事。然而,杨士奇又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多次冒犯圣威,让朱棣下不来台。

1404年,徐奇赴广东任职,朝中大小官吏,皆以豪礼相送,唯有杨士奇借故不去,也未曾送礼。朱棣听说后,大骂朝中大臣结党营私。可杨士奇却直言劝谏:

“徐齐去南方烟瘴之地,群臣出于礼仪,送些礼物无可厚非,我若不是生病,也必当为他送行。”

杨士奇只言片语,即化解了朱棣的怒气,又让同僚免于责难。可见,杨士奇的心肠非常好,且能够掌握说话的分寸,在适当的时机切中要害,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官员。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2)

朱棣北伐时,朱高炽监国辅政。当时,朱高炽尤为喜爱诗词歌赋,众人苦劝不听,只好求教杨士奇。杨士奇就上疏劝谏太子:“诗词歌赋是用来陶冶情操的,而不是治国的。殿下是一国储君,应当多学习前朝诏令,不应沉迷于此。”

正是有了杨士奇的辅佐,朱高炽才能在夺嫡之争中多次击败汉王朱高煦。而在朱棣归来后,朱高煦联合朱高燧诬告朱高炽荒唐误国,又是杨士奇临危解难,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之位。

于是,朱高煦将魔爪伸向了杨士奇。1414年,朱棣回到南京时,朱高炽忙于政务,姗姗来迟,引起朱棣不满。朱高煦趁机拉拢武将构陷杨士奇,斥责他辅佐太子不尽心,迫使朱棣不得不将杨士奇下放诏狱看管。

然而,朱棣对杨士奇的忠心十分了解。他将杨士奇抓进狱中,不过是为了平息朱高煦及武将的怒火,并非真正治罪。在朱高煦多次引诱杨士奇诬陷太子时,杨士奇始终闭口不言,未曾说过一句朱高炽的坏话。

因此,在找不到杨士奇的利用价值后,朱高煦才将他从诏狱放出,而这也符合朱棣的心思。当时 ,朱棣常年外出北伐,朝中大臣多出自太子府。在大明朝,俨然形成了只知太子,而不是皇帝的局面。故而,朱棣利用朱高煦牵制朱高炽,以达到平衡的局面,有利于他控制朝政。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3)

压制朱高煦

可在朱高煦多次暗中使绊后,杨士奇终于决定反击。与朱高煦不同,杨士奇是一个文人,能用嘴杀人的时候,他们绝不用手。因此,在朱棣询问朱高煦豢养死士、当街诛杀兵马使的事情是否是传说时,杨士奇冷言冷语道:

“我是太子府的人,外人是不会告诉我汉王的不轨之事的。但皇上让他两次外出就藩,他都不肯去,如今皇上要迁都北平,他却要留在应天,他要干什么呢?”

杨士奇的一席话,击中了朱棣的要害。朱棣是造反出身,他最害怕他的子孙与他一样谋反作乱。故而,杨士奇在质问朱高煦留在应天意欲何为时,无形中就向老皇帝传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久后,朱高煦就被贬到乐安州,朱棣甚至将他的贴身两卫全部废除,形同软禁。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4)

1424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榆木川。得知消息后,朱高炽心慌意乱,欲要率人北上,迎回朱棣的灵柩。然而,杨士奇却将他拦在宫门内。当时,朱高煦虽被贬乐安州,可他在军中效力数十年,声威显赫。一旦知道朱棣病逝,朱高炽北上,必然会在中途设伏拦截。因此,杨士奇秘密派遣朱瞻基前往草原,而他与朱高炽则在京城暗中布防,做好最坏的准备。

杨士奇利用他的聪明才智骗过了朱高煦,保住了朱高炽的皇位。可仅仅十个月后,朱高炽却突然驾崩,致使朝中慌作一团。在危机时刻,又是杨士奇站出来,力排众议,扶立朱瞻墡监国,斩断朱高煦趁机夺权的美梦,并从应天迎回被朱高煦暗杀的太子朱瞻基。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能够安稳地继承皇位,离不开杨士奇的辅佐,而两次夺位失败的朱高煦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在朱瞻基刚刚继位后,朱高煦就阴谋作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欲发兵北平,效仿朱棣靖难。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5)

然而,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没用多久就平定了叛乱。当时,陈山密告朱瞻基,赵王朱高燧也参与了朱高煦的谋反。众臣得知后,纷纷劝谏朱瞻基斩草除根,将朱高燧一同处死。可杨士奇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陛下只有两个叔叔,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死有余辜。可我们手中没有朱高燧谋反的证据,对他只需要严加防范即可,切勿刀兵相加,以致遗祸子孙。”

正是杨士奇的劝谏,方才保住了朱高燧一脉,而在朱瞻基将杨士奇的奏疏递送给朱高燧后,朱高燧痛哭流涕,从此再无反意,安心做藩王。

朱瞻基时期,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而以杨士奇为首。在他们三人的辅佐下,朱瞻基才得以开创“仁宣之治”。

然而,杨士奇也犯了很多错。朱瞻基在交趾问题上犹豫不定时,杨士奇力劝他以民生为本,放弃交趾。在北疆,朱瞻基采纳杨士奇的建议,放弃奴儿干都司,致使山海关以北全境沦陷。而放弃开平卫所,将明军撤回到长城以内,更是犯了一个极大的战略错误。杨士奇治国理政堪称一流,却缺乏长远的目光。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6)

病亡

1435年,朱瞻基病重,临终前多次召见杨士奇,委以他辅政之责。在朱瞻基病逝后,杨士奇、杨荣、杨溥力排众议,摒弃众臣想要推举朱瞻墡的想法,扶持9岁的朱祁镇继承皇位。当时,朱祁镇年幼,杨士奇等人又占据朝堂,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双方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的碰撞。

可是,太皇太后张氏却无条件地站在杨士奇一边,多次斥责朱祁镇及其宠信的宦官王振。随着朱祁镇的年龄逐渐增长,他对杨士奇等人也更为不满。而太皇太后张氏、杨荣先后病逝后,杨士奇再也无力遏制朱祁镇、王振索取权力的欲望。

1442年,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当街杀人,遭到抓捕。王振等人利用杨稷的罪行,牵扯杨士奇。恐惧中的杨士奇只好告老还乡,不再过问朝政。

正统皇帝朱祁镇杀杨士奇了吗(杨士奇仰屋窃叹)(7)

两年后,朱祁镇的朝堂越来越黑暗。王振一手遮天,大力排斥异己,打击政敌。眼看着朱瞻基留下的大好基业就要毁于一旦,杨士奇极为不满,他着手写了一道劝谏朱祁镇的奏折。不曾想,奏折写完后,他却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

1444年,杨士奇躺在病床上,仰屋窃叹,哀叫数声后不幸病亡。然而,他费尽心血写成的最后一道奏折,却被朱祁镇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堆。

杨士奇病逝七年后,朱祁镇听信王振的建议,不顾群臣劝阻,执意北征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在被敌军包围时,朱祁镇仍不思自己和小人王振的过错,反而将罪行推给了力劝朱瞻基撤销开平卫所的杨士奇,大骂他是老匹夫,误了他的大事。纵然朱瞻基、杨士奇内迁明军的举动极为不妥,可四十万精锐部队土崩瓦解,却是朱祁镇、王振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