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1)

二零一八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因赶写一篇《风自故乡来》的稿子在网上搜索一些历史资料,无意中得知老家有六名烈士。我感到非常困惑,于是决定去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寻找答案。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2)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3)

暮春时间,春暖花开。又逢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处处可见蓝天白云,纪念园内更是安静无比,庄严肃穆。我们从纪念馆南门进入序厅,迎面是题为“渤海魂”的群雕,工作人员提示我们,这里允许拍照留念,孩子们听说后,迅速站立成一排,挺直身板,让我给他们拍照。他们也许是感受到了这里的庄严气氛,一个个像大人一样,没有高声说话,没有到处走动,紧紧跟在我身边。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接连参观了几个展厅,见到了抗日杀敌时的各种武器,看到了各种支前用的车辆和工具实物。孩子们深深懂得了课本上、电影里的那些残酷的战争镜头,都是历史上的事实,渤海老区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4)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5)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6)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来到了渤海区烈士英名录碑廊前,按照瞻仰导示牌的指引,我们找到了第一碑面“滨县”,寻找“里则”二字。我的心脏突然跳得厉害,连日来的疑问就要找到答案了。渤海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站在这里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沉重,每个村都有青年人在战争中牺牲。在孩子的协助下,我终于找到了“王庵村”。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这三个字更有吸引力。我睁大眼睛,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

石碑上六名烈士的信息,十分醒目。一个个洁白的文字和数字是那么的清晰,一个个跳跃着,走进我的内心,他们分别是:张曰峰、王信远、王信词、王传多、王全顺、王传元,这些烈士他们最大的才28岁。姑姑说,王信词烈士(在部队曾用名“王信池”),就是王斌的曾祖父。我也很快在滨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知道了烈士更多的信息。经查,王信词,籍贯为滨县里则公社王庵大队,1923年生人,1948年参加革命,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二营4连战士。在入朝作战长津湖战役中受伤,被部队送往国内第三十陆军医院救治,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1951年2月牺牲,安葬地点在松江省佳木斯市西圃烈士陵园。

几日后,烈士的曾孙子王斌给我发来了四张图片,其中第四张照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第三十陆军医院政治处给滨县人民政府,告知王信词(池)烈士在抗美援朝中受伤后转入后方医院、后因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的公函。上面写道“兹有贵县四区王家庵村王信池同志于1948年参加革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坚定,英勇忠实,为人民服务,而患了病,转来后方入院休养……经多法医治无效,不幸于1951年1月29日光荣牺牲,重如泰山永垂不朽。我们全体同志除致以沉痛哀悼外,特函请人民政府,按照革命烈士家属抚恤条例给其亲属予以抚恤和优待”。(备注:因公函原件保存多年,很多字迹已模糊不清,此处只能以省略号代替。)公函上的文字从右开始竖写,很多字还是繁体字,前面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第三十陆军医院政治处印”方形红色印章,文末落款盖着第三十陆军医院政治委员李文修、政治(处)副主任王东建的个人红色印章 。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7)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8)

看到这些珍藏了七十多年的红色文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了祖国不受列强欺辱,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也颇受教育,精神上受到了一次洗礼。“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葆初心,才能走得更远。我们每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都要读党史、感党恩,坚定信念跟党走,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积极献身祖国伟大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发一份光和热。

关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观后感(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9)

作者:王冬良,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偶有文章发表。连续荣获两届滨州日报“大平原”双年度文学创作奖。

壹点号 糖业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