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史方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是在商务部外资司指导下,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6个在绿色创新、转型提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6年8月20日共同发起成立。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1)

绿色和谐的产业环境 图|Pixabay

我国共有约1.5万个各类工业园区,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约三成经济产值和半数以上的工业产值。同时,也制造了全国约31%的二氧化碳排放1。工业园区是精准碳减排的着力点,是“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工业园区减碳工作自“十二五”时期就已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51个低碳工业园试点正式落地,并取得了不俗成绩。行至减碳深水区,相关工作需要全面、协同且深入推进。在此方面,一些工业园区已经有所探索和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精细化能管平台

在区域整体部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建成了低碳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实现了与源厂、油品供应商及园区统计办的数据对接,收集电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资源数据,并接入部分能源的实时监测数据;平台设计能源大屏、能耗地图、监测管理、现状管理、预警管理、对标管理等模块,突出了全过程管理和分类分模块优先管理的理念,从而保障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园区职能部门对能源消费的管理。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2)

风电应用于工业园区 图|Pixabay

平台实现了对全区能源消费情况的整体掌握,包括区域的能耗总量、能耗强度以及能源结构,对标全市双控考核目标,掌握园区序时进度,调整优化能源管理举措;并将能源消费情况细化到各功能区、各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通过罗列能源消费总量较大及变化较大的企业名单,从而进一步调研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撑;平台还接入了光伏项目的实时发电数据,能够了解区内光伏项目的分布情况,以及各项目的发电能力,为后续持续推进清洁能源项目提供参考。此外,基于平台能源数据的接入,每月将生成月度能源分析报告,显著提升了园区能源管理水平。

技术落地创新

——绿电微网助力首个碳中和园区落地

工业园区削减碳排放,除工业节能降耗之外,引入先进减碳技术和产业并在园区内落地应用也是切实有效的做法。位于福州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通过政企深度合作,将包含光伏、风电、储能及微网控制系统等关键系统的智能微网技术应用于该海上风电产业园 区 。

按照“智慧园区、绿色园区”的定位,产业园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风资源、良好的光资源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打造绿电自发自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园区。项目全部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为536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近6590吨,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3)

智能电网 图|Pixabay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核查,通过建设储能与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加强节能管理等措施,该园区内工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实现全额抵消。园区也因此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

金融手段创新

——广州开发区探索碳期货市场

广州开发区自2020年以来就积极以金融手段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2020年,发布了“绿色金融10条”,围绕“机构、产品、市场、平台、创新”五大维度,实践绿色金融创新。2021年,广州开发区进一步将金融创新手段拓展至低碳领域,落实了政策出台、标准制定、产品创新、绿色认证、系统建设等多方面举措。里程碑成就包括首个开发区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对接系统,绿色企业和项目认证,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地方国企碳中和中期票据,经开区首家绿色融资担保公司等。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在筹建过程中,未来将着力推动碳排放权、电力、工业硅、多晶硅等16个期货品种逐步上市2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4)

地面光伏电站 图|Pixabay

国际合作创新

——中德合作促进建筑绿色化

“中德两国政府间生态领域的灯塔项目”——青岛经开区中德生态园,为了提升国内超低能耗发展水平,摸索本土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路径,园区依托中德合作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对绿色低碳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5)

低碳绿色建筑 图|Pixabay

园区首先积极引入德国被动房研究院PHI标准,并与被动房创始人及国际知名设计团队RoA合作,结合园区实际建设完成亚洲体量最大、符合德国PHI认证标准的单体被动式建筑,项目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千瓦时,节约运行费用55万元;减少碳排放664吨,与现行标准相比,节能达92%以上。

在运营方面,中德共建能耗管理平台,促进管理系统落地。中外联合搭建国内首个基于BIM的被动式建筑能耗管理平台,并成立“中德生态园节能应用中心”,实现楼宇节能精细化运营。该平台可显示建筑冷热量、耗电量、温湿度、污染物等参数,为建立被动式建筑运行数据库、被动式建筑设计及运行提供大数据支撑。

区内被动房示范社区已竣工,大规模的被动房建筑示范群进入建设阶段。园区成立了 “全国被动式建筑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组秘书处”,负责被动房相关导则、标准编制工作。已编制完成《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居住部分)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标准,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为相关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打下基础。

监督考核创新

——经开区综评碳管理创新

为促进“双碳”目标在工业园区范围内推进,通过指标指引园区碳减排的 “靴子”在国家级经开区范围内落地。在2021年的国家级经开区综评中,新增了两项碳排放指标。目的是引导国家级经开区探索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

在操作层面,一些工业园区已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开展了相关考评:以天津为例,近一两年,天津经开区调整了绿色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对区域经济税收贡献、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制定14项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生态环境局开发了智慧环保平台绿色评价模块,企业可查询各项评价结果,并进行改进。这是区别于传统监督方式的智慧化创新。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持的智慧管理系统将会在“碳中和”园区中大规模推广和普及。

结语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以系统观念贯穿始终。我国一些工业园区已率先启动涵盖管理、金融、合作、技术等多维度的创新举措促进“双碳”目标落地。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技术、人才等相关资源进一步积累,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园区将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涌现出更多开创性的低碳绿色发展案例。

注 释

1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郭扬 吕一铮等,中国环境管理,2021第一期。

2《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2年 第 1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6)

打造零碳园区的意义(人居视点双碳)(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