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还记得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吗?离别的愁苦,相遇的不易,当下的我们恐不能完全领会。而写下这首歌的李叔同一生经历了很多别人的不曾经历的事情,怕是更能体会这种心情。

年少风华正茂,富商之子的求学记。

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免去了不少劳作之苦,这让他能够专心学习研究自己喜欢的行业。他当时去学堂读书,在别人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之时,他却总是发愁给的纸张不够写,须一格写两个字。但凡考试,他不慌不忙,第一也是拿得稳稳当当。

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在学校的时候刻苦努力,生怕知识研究不够透彻,学业不够精进。除了少数时间用来会客,基本没有其他的事情。毕业时同一届只有几个人得到了老师颁发的“精勤证书”奖,而李叔同是其中唯一的外国留学生。有一些外国学生提出异议,不过李叔同的学习能力,刻苦程度有目共睹,遂也无可奈何。

李叔同出家后都在哪些寺庙待过(世间再无李叔同)(1)

做老师肃穆又新潮,新知识、旧服装。

李叔同回国后,少年意气削减不少,学有所成的他更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三十岁的他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老师,换去了在日本求学时期的漂亮洋装,而是一板一眼地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应该有老师的样子,认认真真做学问方是正道。学生对他的印象是静谧肃穆的,学问深厚,教学兢兢业业。他教学的时间虽然短,对学生的影响却颇深。住在一起的同事回忆说他作息严格,对自己要求颇高。

诚然,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的人物,做哪一行都会认认真真做出一番成就。

李叔同出家后都在哪些寺庙待过(世间再无李叔同)(2)

遁入空门,研习佛法之路开启。

1918年(民国七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绝食二十天以正心智,号“弘一”。

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何抛弃俗世繁华,去常伴青灯古佛。也许可用他曾经说过的话回答: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还记得朴树在唱歌的时候,突然放声大哭,说自己是写不出送别那样的词的。朴树必然是羞于伪装和表演的,只得说是后人对前辈的敬仰。

李叔同出家后都在哪些寺庙待过(世间再无李叔同)(3)

远离浮华尘埃,灵魂漂浮四十年之久,他似乎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李叔同先生的文化造诣,大家有目共睹;他的一生也是殷实的一生:童年富贵荣耀,青年才华横溢,晚年青灯卷帘,独坐静室,法号弘一。

弘一法师圆寂时候,害怕灼烧了无辜生灵,一定要在四个角防水。大师一生勤修,最后留下悲欣交集四字。亦悲亦欣,不悲不欣,无悲无欣。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向着那个起点回归,起伏不定的轨迹也终有一个注定的归宿,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