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在地铁上看点英文的东西,比如小说,新闻,行业文章等。

像大部分“not cool”的老师一样,看到喜欢的“好词好句”,会迫不及待想分享。

我会退出来,打开微信,用欢欣雀跃的语气编写一条小知识,分享到朋友圈和公司的英语学习群。比如下方这种:

三个小时学会美式英语(我那害羞的英语学习方法之)(1)

我分享的来源是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等文章,大家基本都挺接受。这些杂志也确实好,稳坐英语学习材料圈的鄙视链顶端。

有一次,我分享了“每日双语播报”上一则新闻的用词,双语播报是China Daily(中国日报)开发的一款app。

这次就有几个童鞋就提出了他们的疑虑,China Daily这不是国货吗?地道吗?听说是Chinglish?

其实这种担心duck不必,China Daily也地道,而且有三个优点是外文原版报纸杂志没有的:

  1. 题材亲近——因为题材跟中国有关,说的是我们熟悉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看起来也比较投入,跟我们生活民生息息相关。
  2. 难度适中——多为短新闻,实事报道和话题文章,难度更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学习。
  3. 能学到中国特有词汇的英文表达——从历史文化词汇,比如“小暑(Minor Heat)”、“清明上河图(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到热词“已读不回(left somebody on read)”微信的“拍一拍(nudge,用‘手肘推一下以引起注意’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说地道呢?其实China Daily作为国家级别的英文语言纸媒,办了39年了,编辑部的作者能力过关,经验丰富,而且有外籍校对的专家把关,这些专家的筛选也十分严格。

你可能会说,China Daily整体的思维,结构段落、行文转换和论述角度都不够sharp,太中规中矩了啊,完全比不上经济学人那批西方老学究来得精妙动人令人拍案称快啊。这点倒也是真的,China Daily四平八稳,而且以事实报道为主,深度评论可能比不上外刊的灵动调皮,这也是跟各个报纸本身的内部风格有关。所以我也赞成我们的阅读材料尽量多样化,外刊也看,国货也看。

不过咱们如果以学习为目的,第一我们也不适合看难度太高的;第二,我们作为外语学习者,一开始不必过于执着于只在高级的写作技巧和行文之中“浸润”,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的英文水平还不到操心这个的程度。

至于我是怎么用这份报纸学习的呢?就是他们出的每日双语播报。

早在多年前,没有每日双语播报app这东西的时候,China Daily就在以“彩信”的形式(这妥妥滴暴露年龄了),给订阅者一天发两次双语新闻播报,一个月订阅费5元。

到后来有了app,体验很好,还免费了,从此我进入真网上冲浪时代。

我是怎么做的呢?在拥挤寂静的地铁车厢里,我打开app,做这下面三步:

第一步:点最上方的“学习”,此时app会隐去英文,只看到中文(反之亦可,可设置)。

三个小时学会美式英语(我那害羞的英语学习方法之)(2)

我瞄一眼第一句的中文,在大脑里大概视译一下。假如脑子有个白板,大概出现的会是这么一段吧:“The online travel agency Xiecheng based on Shanghai recently released a report saying that more than 400 million people will travel during the coming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mong them, 7 million peiole will travel aborad.”

第二步:点开对照的翻译,这时候出来英文。

三个小时学会美式英语(我那害羞的英语学习方法之)(3)

第三步:感受the ah-ha moment,即开窍时刻。因为只要一对照,就会有“哦~原来这里还可以这么写。”

比如上面这句,我的ah-ha会是:“哦,原来这里可以用upcoming,more than也可以用over啊,这个based on Shanghai, 其实可以用一个Shanghai-based来代替啊。好的,下次我就这么用咯。”

就是这样略显枯燥的刻意练习,我能攒下多种用法。虽然经常走神,长此以往也算有裨益。

再比方说下面:“赴北欧国家,阿联酋和西班牙的游客人数增长最快。”这句话。

我的大脑白板大概会写:“The numbers of Chinese tourists to Northern European contries,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Spain grow most rapidly.”(而且翻译到阿联酋这个名称的时候多半会卡住,发出:“嗯?阿联酋具体是怎么说来着?看来还是要加强一下国家名啊!”这样的感叹。)

完了第二步点开对照翻译,看到“Nordic contries,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Spain have seen the fastest growth of Chinese visitors.”的时候,第三步的ah-ha moment就会接踵而来:“天哪,竟然用一个‘have seen’就行!某某某某国家 have seen the fastest growth of xxx.” 最后带着“我真菜啊 又学到了”这样的心情下地铁。

就这样,印象也会很深刻。攒下的多种用法,我就可以总结分析,做成属于自己的心得跟我的学生讲。只是在讲的时候,没人会看到我“羞耻”的地铁心路历程而已。

有个令人遗憾的情况是,2020年每日双语播报貌似更新不了了,谁知道是什么情况吗?如果你们有兴趣做这种“羞耻”的练习,可能要上他们的公众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