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新燕啄春泥

-----福田河镇第一福利院余燕的孝善故事

走进麻城北大门,在鄂豫交界处麻城市福田河镇三节街龙潭沟风景区入口附近的106国道旁,有一座模范福利院——福田河镇第一福利院。就是这座福利院,18年来相继供养了两百多位孤寡老人、儿童;也是这座福利院,18年来,锻炼了一位孝行撼人,善举动地的余燕;还是这座福利院,18年来培养出镇福利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位女院长。就是她用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用孝心啄泥筑巢,演绎出人间真爱的动人故事。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1)

甩开膀子,为了老人开心

那是2000年初,组织上按照上级指示把镇内分散供养的一大批五保孤寡老人组建一个福利院集中供养。选谁来当这个院长好呢?这个人必须能吃苦、有爱心、能够真心服侍老人们,既要有男人的豁达,又要有女人的细腻,考察后,“相中”了时任两路口管理区任专职聘任女干部,38岁的余燕。当领导找她谈话时,她犹豫再三,不为别的,只是觉得一些来自十里八村的老人们能否管好,在一个五六十人的大家庭里既要当领导,又要当炊事员、服务员、医务员,自己能否胜任?领导说:不要怕,有政府撑腰,由民政办协助管理,相信你能当好这个院长。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2)

人生最大的满足莫过于信任,既然领导看得起,那就斗胆一试,说干就干。2000年4月26日正式上任来到福利院。离正式开院仅剩五天时间,还未竣工,房屋还没打扫,床铺还未安顿,她急的睡不着觉,干脆不睡,从床上爬了起来,要安顿的,要打扫的、要筹划的,自己动手,连干了两个通宵,总算理顺了。国庆节开院那天,省、地、市、镇领导到了300多人,大家看到院内赏心悦目,筹备有条不紊,赞叹不已。

为了让老人吃上安全、放心蔬菜,为福利院节约开支,余燕为自己配备一套劳动工具,开荒种菜。离福利院1000多米远的一块黄泥地,晴天像铁壳,锄头下去是一白点,发出铿锵的响声;雨天一脚踏去半尺深泥;就是再这样的土质上,余燕自己垦荒、自己挑粪,不说一担担近百斤重的大粪,光是臭气就很难闻,每当手上磨起的血泡,钻心疼的时候,她泪水如注。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她就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加上对全院老人的一片孝心,打造出福利院蔬菜基地。这块基地不仅让全院蔬菜旺季基本自给,而且每到育苗季节,余燕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菜苗,供应福利院附近农户,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老人吃菜问题、为福利院节约了开支,还沟通了福利院与所在地村民的感情,附近村民交口称赞余燕真是一位好人:为人孝善、待人友好!

余燕说:我初衷就是让孤寡老人进来,有个好印象,开心生活,能顺便为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应该的。今后我要更加努力,把福利院建设的更加美好!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一个柔弱的女子,就这样临危受命为福田河镇孤寡老人筑起了一个家。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3)

真情奉献,为了老人安心

福利院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大家庭,人员每年都有变化,一些老人寿终后,又要新进一些新院民,每逢年初岁末,也是余燕最忙碌的阶段。2005年院里新进了一批院民,其中有方时席和夏和平两人,他两人的到来,打破了多年的平静,两人因琐事吵架,经常碰火,调解时当面说好,过后还是雨行旧路,有一次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正是不可开交之时,余燕挺身而出,拦在两人之间,谁料想,两人还不罢休,抡起的拳头重重砸在余燕身上,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当即便被打倒在地,看到了自己将院长打倒在地,这两人如梦初醒,迅速罢手,赔不是。余燕跟他们说:“只要你们今后和好,不要再瞎闹腾了,我这几拳就没白挨”。为了解决矛盾,余燕在院里展开了一场“争当好院民,改掉坏习惯,主动献爱心,相互比贡献”的活动,大家积极参与,互敬互爱,互助互帮,蔚然成风,院民一下子变得格外和谐亲密了。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4)

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为了让老人安心,十八年来,余燕推掉了应酬,疏远了亲情,全部精力都用在福利院的工作上,除两次特殊情况外,从未在院外住宿,他总是放心不下老人们,余燕常说:“亲人、亲戚都能理解我,因为我是赡养老人,她们都会老的”。近年来,随着福利院的发展,院民不断增加了,最多时院民多达68人,由于年龄增加,体弱多病的急剧上升,而且增加长病号,这也给余燕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2007年一共四个男女院民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餐餐都必须喂饭,端屎倒尿洗床单,换被褥,真正忙坏了余燕。病号王行珍老婆婆看到余燕累得受不了,不要她换床单洗,哪知几天时间味道很重,奇臭无比,几乎熏的人喘不过气来,余燕不得不戴上口罩,洗了几个来回,王婆婆拉着余燕的手哭着说:“就是我的亲生女儿也难做到你这样啊”就这样,照顾了一年多的时间,王婆婆临终时非要拉着余燕的手说说话,止不住的说:“好女儿,我在天上保佑你!”说完就走了,余燕大哭一场,过去见了死去的老人就怕的她,为了让老人走得有尊严,符合当地习俗。她心里默念 “这是我妈妈”,跟王老婆婆洗了澡,开始给老人穿衣可余燕长这么大还没给逝去的老人穿过衣服,她先扶起来人坐着,可逝去的老人不听使唤,怎么也做不起来,扶了几次没成功。于是,护工提议去社会上请人穿衣服,社会上的人说,给多少钱,也不穿。余燕就去请一个婆婆,说:“婆婆,你只要站在旁边告诉我怎么穿就可以,我自己替老人穿。”那位婆婆被余燕的孝心感动,答应站在旁边教余燕给逝去老人穿,从此余燕学会了,不能扶起来,而是让老人在床上翻身从脚开始穿的方法,并换上了王婆婆生前最喜欢的新衣服,一直陪到了火葬场。经统计,十六年来,经余燕长期护理的病号达25人,院民死后帮助洗澡净身并亲手为其穿衣入殓的亡者多达29人,仅为死者穿衣一项为镇政府节约经费近6000元。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5)

有人问:“照顾活着的老人,可以理解,死了的老人你怎么也这么上心?”余燕真诚的回答说:“老人一生苦命,我们这做后人的应该给死了的老人尊严,让他们安心的去。”

余燕的言行,让福利院老人感动泪如泉涌,“从此一切维护余燕,一切为了福利院”成了全院老人不成文的“院约”。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6)

情义无价,为了院民同心

18年来,福利院先后已接养了260多位院民,其中中老年250多人,少年院民2人,很多群众都说,余燕把老年院民当做父母,把少年院民当做子女,这话不假,20岁的盲人宋鹏和30岁的弱智张军都把余燕叫妈,妈妈叫到如今。聪敏的盲童宋鹏自2003年10月入院,当年年仅13岁的他由于双目高度失明,又是一个孤儿,自小缺少母爱的关怀,进院的第三个月就试着问余燕:“听说您是院长,你待我这么好,我也喜欢你,我能叫你妈妈么?”面对这么稚嫩的孩子这么天真无邪的要求,余燕一把把他揽进怀里,“孩子,我答应你”。宋鹏一蹦老高,高兴地拍着手说,“唷,我有妈了”。为了治好宋鹏的眼睛,余燕多次央求领导为他治疗,镇民政办领导严英豪两次带宋鹏到广州眼科医院治疗,共计花费1万多元,由于已过治疗期,无法复明。此后,又建议送宋鹏去按摩中心学习半年,宋鹏临走时,抱着妈妈久久不愿松手,聪明的小宋鹏很快学会了按摩技术,现在在麻城从事盲人按摩。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7)

卢梭说过,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近日,他还打电话给余燕说:“妈,我好想你,等有空就回来看你,我现在能挣钱了,给你带好东西吃,还要给你按摩的,你高兴吗?”

1979年出生的张军也是一个弱智孤儿,2004年入院时25 岁。不会说话。无语言能力。来院以后,为了教他说话,余燕不厌其烦,有的词教上百遍,甚至上千遍,现在张军不仅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客走的时候还会举起胖嘟嘟的手喊着“古德拜”。余燕当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照顾,她想:“如果有爹娘,张军也在父母呵护下撒娇,多可怜的孩子呀!我一定要让孩子今后生活自理。”14年来,余燕教他发音,清早起来,就开始对他进行发音训练,每天余燕跟他说的话最多,哪怕那一天她累的迈不开腿,也不忘对他的训练。有一天,余燕由于天气炎热,加之劳累,上呼吸道感染,嗓子疼得吞不下水,但她也坚持对张军的语言发音训练,由于嗓子疼发音有变调,张军感觉与平时不一样,不配合,但在余燕的耐心手语和安抚下,张军认真的配合训练,可是训练下来,余燕喉咙咳出血了。对张军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在余燕的耐心调教下,现在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不仅能说话。如今的张军被训练聪明了,老是跟着余燕后喊妈,喊一声,应一声,一天几百遍。余燕对他跟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每逢出门在外都带着,他说放心不下,总怕出现什么闪失,在院子里张军,只听妈妈的话。在院里主动负责烧开水,把所有的瓶灌得满满的,逢人还爱竖起大拇指说:“我是当官的,烧水的官”。福利院院民和管理人员100多个开水瓶,张军不会写字,不知道哪里想来的办法,他用颜料笔,给100多个开水瓶画上不同的线条记号,用这方法区分每个人的开水瓶,如今他能把每个开水瓶送到院民各自手中,他模仿能力极强,跟余燕建立了母子之情,一直以来都喊余燕院长“妈妈”。如今,张军特疼爱这位“妈妈”。如果外面社会上有进来找余燕麻烦的,张军挺身而出,拼命维护余燕,那场景让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张军身上得到启发。余燕想:如今社会进入新时代,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放心老人、孤儿也无人照看,等将来福利院发展了,管理模式也要更新,互联网 模式也可引进养老行业,利用互联网、视频摄像头,让外地工作的子女看到他们自己的老人每一餐吃什么?在院情况、身体状况;她还设想把院里的蔬菜基地纳入互联网 养老模式,让他们的子女看到自己老人吃的放心菜,这样他们就能放心在外地工作,也许这种把商业养老与互联网 结合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途径。为了老人她无时不在动脑筋。

余燕把院民当自己至亲。70多岁的老人郭跃芳告诉笔者说:“我入院多年,我记得余院长在外只住了28天,2007年他在市医院住了22天,她婆婆过世在家呆了6天,此后再也未曾在外面住过,他还是放心不下我们这些老老小小呀,把我们当亲人,真情无价,她是大家共同的女儿,若论孝老爱亲,天底下再也找不到比她还好的人了”。

坪阳乡再生人100个真实案例(谁家新燕啄春泥)(8)

情义无价,为了院民同心

说起来好听,当了福利院院长,大小算个官儿,其实,这院长哪是人当的哟!特别是女人。

镇党委、政府决定集中全镇的42名老人入院作为第一批院民入住。原以为,人来了,煮饭给他们吃饱了,吃饱了就玩,玩好了就没事了。可谁想,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些老人大都是鳏寡孤独、残伤智障,过去大多是一个人生活,随心所欲,老子天下第一,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少有爱心,过去自己挣钱自己花,吃好吃差谁不怨。进院后,思想起了变化,少数人以为集中供养是既供又养,把自己当功臣,都想以自己为中心,不称意就乱发脾气,动不动就以走威胁,出言不逊,语言粗俗,甚至为一点小事就拳脚相向,大闹天宫。要想管理好这样一个混合体,真的是好难好难!

面对这群结构复杂,性格怪异,要求奇多的人们,余燕接连思考了几个晚上,觉得必须想办法走进老人内心,以真情感动人,以交心融化人,以引导帮助人,以实干感化人,从小事做起,处处以晚辈的身份去和他们沟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一旦倾注真情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身份定位了,做事不怕苦,也不知累。因为,在余燕心中,自己是在照顾自己的父母。尽管上上下下一人忙,心中不怨,每天余燕总是做好三餐饭,安顿大家吃好后,就到各房间检查卫生,帮助老人们叠被子,整理内务,纠正他们的生活习惯,趁机与老人们交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及其相互关系。忙完这些,马不停蹄,抽空还要买菜,尽量让老人们吃的“调润”一些,自己抡起锄头种菜等等。事无巨细,白天一天忙到晚,夜里还心不闲,尽管如此,还是难称每个人的心,有些老人生活十分挑剔,咸了、淡了…有菜无汤,有肉无鱼,有饭无面,不一而足。遇到这种情况,护工总是对语言说,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政府供养他们,又不是请客吃饭?何来这么多的闲言碎语?面对这种情况,余燕耐心开导护工,“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她们的子女,我们谁不想让老人欢心,让她们想吃什么尽量满足她们呢?老人已经够可怜了。政府供养也是让他们安度晚年。她们对生活上的挑剔,说明我们做子女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我想从今天起,针对特殊口味的老人,设置‘特殊食谱’”做完了护工的工作,余燕又去对老人们做工作,一个个登记口味要求,宣传自己的方案。用一种亲情,真情去关爱温暖,感化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去爱护他们。她悄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记了两句话:待院民胜父母,用真情献爱心。时间一长,很多院民感觉余院长变了,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女儿。大家都愿意亲近她,有话跟她说,有心与她交。看到余燕太累了,院民也自觉互帮互助,以减轻余燕的工作压力,诺大的福利院里处处洋溢着祥和、荡漾着和谐,播撒着关爱,涌动着亲情,院里变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歌德说过: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记得有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忠平,开始进院来的时候,因为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劳苦功高,动不动就骂娘。有一次,因为中午午饭时,听院民唱戏曲着迷,没有吃多少,下午饿了,晚饭没到时间,他就在院里大骂“狗娘养的,你们干什么去了还不开饭?”余燕问明情况,对吴忠平说:“大伯,晚饭还没到时间呢,你饿了,先吃点水果,我听到你骂人,特意给您买的,垫垫肚子,一会晚饭熟了,多吃点哈。”从此以后,余燕,有事就征求吴中平意见,跟大伯听抗美援朝故事,还组织院民集中听他讲抗美援朝故事。吴中平说:“余燕这丫呀,真是选准了,能干,她把自己当成了福利院的女儿,谁还会有话说,就是亲女儿也难比她呀!”后来一次吴中平因病在镇医院住院,这期间,不巧余燕也在市做手术住院。吴中平问护理人员,“余燕怎么没来看我呀?”护工告诉他,“余燕去市医院做手术了,刚下手术台就询问您老的病情。”吴中平得知,非要出院去看望余燕,护工耐心跟老人说,“你身体没回复,你再病了,余燕更担心。你好好养病,我随时告诉你余燕病情。”老人这才作罢。

播种孝善、收获希望。如今,只要进入福利院的老人,社会放心、领导放心,都交口称赞余燕用自己的心血给社会构筑了一道放心养老绿色通道。

十八年来,她以博大的胸怀和爱心,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常人难以忍耐的毅力,把一个难管的大家庭管理得让所有知晓的人赞叹。为此,她连续九年获得镇政府的表彰,2007年 荣获市民政局表彰的“优秀福利院长”光荣称号;2011年被麻城残工委评为“扶残助残劳动模范”;2014年荣获麻城市委政府开展“十孝百善”活动中评定为“巾帼楷模”光荣称号;同时福田河镇福利院在2005年、2013年分别被市民政局评为“先进福利院”。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如今,她正乘着十九大新时代节凑,像一只新燕以饱满的热情,忙碌着为老人啄泥筑巢;此刻,她正站在灵魂的高处,勾勒着未来“互联网 商业养老模式”。

作者成文波,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