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陈君十令,周至人,借读于南关某校。一日来访,余写“盩厔”,问其识否?回曰:“不识”。我告诉他:“外地人可以不识此二字犹可,唯周至人一定要识得《盩厔》”。

周至为啥叫周至 作为周至人盩厔(1)

周至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关中平原中部一个农业大县。素有“金周至,银户县”的叫法。其境内山环水复,迂回曲折。古云,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而得名“盩厔”。只是,这两个字实在太难写、难认了,1964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

周至为啥叫周至 作为周至人盩厔(2)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是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盩厔”二字十分古老,历史与文化含义也十分厚重, 只是远隔时日被历史完全淡出,由此而发生的误解与歧说都在情理之中。 要说清“盩厔”来历,还得从早周、西周的相关史料和近代以来出土的 甲骨文 、青铜器铭文说起。

公元前12世纪, 周太王 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 彬县 、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 周原 地区。周原以 渭河 一衣带水,分北原与南原,周至竹峪一带就是周南原。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 方国 ,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挂一漏万,有这几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诸盩宗庙遗址,在今 竹峪乡 西盂村东约300米处、今称殿子疙瘩的地方。二是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 南山 的通道。《周至县志》记载: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泥峪石门遗址尚在。三是古公从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至今南原一带的许多村落名称,而与北原村落名称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 姬昌 在这里创业时,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实为古公亶父庙,在今竹峪乡姬亶庙村北50米处的高地之上,该村至今仍有亶(今讹为“淡”)姓和姬姓后裔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

周至为啥叫周至 作为周至人盩厔(3)

因此, “盩”原本为歃血盟誓的造字,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父辈先王诸盩的称谓。“盩”后来也演绎为军旅赏称与军事驻地的名称。古公亶父为缅怀其父诸盩,在竹峪南原建造宗庙,祭祀祖先并称南原为诸。古“厔”与室同意,古室一般系指宗庙。“盩厔”即“厔先王宗室”,是周先王诸盩宗庙及祭祀内容的涵盖。

周至为啥叫周至 作为周至人盩厔(4)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根据“盩庙”这一地域在商代末期、西周早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人文历史事件,作为确定县邑的名称,既要体现它的文化积淀,又不可直呼“盩庙”或者“盩室”,另造一与“庙”、“室”意境接近的“厔”字来,也不是不可以的。因此,“盩厔”二字作为专用县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汉字是形、音、义相统一的表意文字,是科学组合的文字体系。“盩”与“厔”组成双音词为“盩厔”,它的基本含意应该是:古人祭祀天地神灵,发盟起誓的一种庄严行为与庄严场所。后来又外延指对祖先的祭祀和祭祀的宗庙(室)及其它祭祀场所。

“盩厔”,与山水无涉。盩厔有山有水,但绝非盩山厔水。《正字通》所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纯属不顾字理的杜撰。这种无由的瞎说,竟然以讹传讹,而像明朝周至学人王三聘、明末关中大儒李颙这样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也不免遭遇舛误,承受捉弄。

文章来源:《“盩厔”地名探源》

编辑:小雨

【三秦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