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现任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总工程师。2001年大学毕业后,陈玮带着对交通事业的热爱,来到中建一局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不忘选择交通事业的初心,以实际行动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用业绩赢得赞誉,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交通人。
图:陈玮参加城建科技促进会讲座
从“懵懂新人”到“行业骨干”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甫入职场的陈玮没有想到,在基层一线“锻炼锻炼”,这一扎根就是13年。这期间,他参与了中建首条BOT投资模式建造的高速公路项目——阳泉至盂县高速公路工程、建成运营的最长公路隧道项目——8.8公里长佛岭隧道工程、首个轨道交通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工程等交通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陈玮坦言,在一个艰苦闭塞的环境里待久了,每天面对土方和钢筋混凝土,顶着巨大的压力,做着重复的工作,多少会有一些厌烦的情绪。但是,当一座座桥梁建成、一座座隧道贯通的时候,在离开的那一刻,心中却有满满的不舍。“这是一种工程人才懂的情怀。”
在施工一线的多年历练,形成了陈玮对工程的深刻理解,让陈玮对专业领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大型桥梁、长大隧道、综合管廊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30余项科技成果,逐渐成长为中建一局路桥隧专家和公司技术专家。
硕果累累的职业生涯背后,是新生代勇挑重担、求索创新、成为中流砥柱的决心和雄心,是一个个夜以继日、砥砺奋战、无悔无怨的汗水与艰辛。基层项目的生活是枯寂的,但对于陈玮来说,那些远离城市的日子,那些在逆境中摘下的果实,如今都化为了人生宝贵的财富。
从“传统施工”到“交通数字化建造”
南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路基三工区,主线长约22.89公里。作为公司重点高速公路项目,怎样迈好第一步,攻克技术难题,实现项目的完美履约,成为摆在陈玮带领的技术团队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图:南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效果图
新联枢纽改扩建工程是南通绕城高速公路的施工难点,采用变形苜蓿叶形式,共9条匝道。项目团队需要在保障G15沈海高速和S19通锡高速各方向交通通行的情况下,完成既有2条高速的扩宽改造,施工内容包括新建7座大桥、8座中桥以及拆除5条既有匝道和跨线桥。另外,工程位于沉降量大和排水固结稳定性差的软土地区,加上多条高速公路交叉、场地条件限制、路基路面及桥梁拼接多等因素影响,传统的施工技术已很难满足大型立交枢纽在保通条件下施工管理的需要。
对此,陈玮决心应用“互联网 交通基础设施”思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复杂条件下大型立交枢纽改扩建工程精细化、智慧化管理。陈玮称之为“虚实结合”战术。
“虚”指的是数字化技术,陈玮带领技术团队研究BIM GIS 无人机模型关联技术,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遥控采集流量数据,结合BIM技术建立完整的新建及既有立交桥梁、周边环境、施工装备等B1M模型,对施工组织进行仿真演示,验证施工组织的可行性,据此进行交通疏导策划,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征询交警部门意见,探讨和优化交通导改方案,最终确定了3处保通 4步施工 5次导改的施工方案。
“实”则是施工中应用的各项技术。例如软基地区的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处理不当易引起新旧路基的差异沉降。对此,陈玮团队在施工机械上安装测量设备,通过联网设备发送信息至监控设备,实时检测桩长、注浆量、浆液浓度施工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有效提高了成桩合格率。除此之外,他还策划建设了高标准工地试验室,迅速应对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有问题现场解决”。
在重庆地铁隧道施工中,陈玮团队正在研究基于众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隧道地质及灾害超前预报和矿山法隧道钻爆参数设计。“坚守工匠精神,推进科技创新”,陈玮正是秉承这样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助力公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从“标准执行者”到“规则编写者”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它实现了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有利于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是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生命线”。
在中建一局施工的北京新机场永兴路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工程管理经验基础上,陈玮组织专家共同编制了全国首部施工类区域协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并在雄安新区管廊等京津冀区域多个管廊项目中进行了应用。2020年,该标准获得华夏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陈玮主编和参编10余部国家、地方及团体标准,如《既有居住区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技术规程》等,并作为标准主编人员在北京住建委、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等进行标准宣贯,实现了从“标准执行者”到“规则编写者”的转变。
通达致远,品质为本;精心管理,精工匠造。陈玮这位匠心不改的建设者,在筑就品质工程的征途上坚定前行。
来源: 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