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二代们拍着《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综艺,唱着: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

山村里的一个同龄儿童,却问着:

伯伯,我爸爸去哪里了啊?

那位伯伯,如实回答:

——去打工了。

就这样,孩子和伯伯对话:

——去哪里打工了?

——去深圳打工了。

——深圳在哪里啊?

——深圳在南方。

——南方在哪里啊?

——南方啊,南方在……

伯伯不知道怎样跟这个五六岁的孩子描述南方,只好把孩子背到山上,指着连绵的群山说:

前面就是南方,从这里一直向前,就是深圳啊。

这是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一个镜头。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

电影中这位伯伯名叫易明堂,是江西宜春农村的一名小学老师。故事讲述的是易明堂创建幼儿园的经历,从招生开学,接收了十几个留守儿童,到关园,历时三个多月。

上面这个镜头,就是在关园那天,易老师和“校车司机”瘦根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有两个孩子实在是无家可送,就又带回了自己家。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演员全部是当地村民,饰演易明堂的演员正是故事原型之一,也是导演易寒的三哥。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2)

豆瓣评分高达9.3分,我也打了五星,推荐你去看。

如果你是小学五年级以上孩子的家长或老师,也适合带着孩子一起看。下面,我也主要从这样的立场谈谈怎么看这部影片。

01 现实之镜:立体的人物

《遥望南方的童年》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如果你想认识真实世界,认识农村现实,不要看《隐入尘烟》,可以看《遥望南方的童年》。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3)

《隐入尘烟》看起来题材是现实的,但很明显进行了提纯化和象征化,这使它成了善恶分明的童话,当然也有一点讽刺寓言的味道。或者说,它属于偏主观的浪漫主义,而不是偏客观的现实主义。

我在它火出圈之前写过一篇在某乎过千赞的文章,此处也放上头条链接:

电影《隐入尘烟》:隐入尘烟的究竟是什么?

大家如有兴趣可以看看。《隐入尘烟》有它的价值,但不是现实主义的价值,这是我想在此再次强调的。

始终有人习惯用“抹黑现实”来评价作品,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在教文学鉴赏,但是区分物理真实和艺术真实竟然还这么难;我们的语文教材也讲体裁,但是毕业生们的文体意识还是十分淡薄。

艺术作品和新闻报道,各有不同的价值,为什么要拿新闻之真评判艺术之真呢?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4)

回到《遥望南方的童年》,它也是艺术而非报道,不过,它的人和事都是尽量客观描摹的。

至少,以我在南方乡村18年的经验,总觉得那样的人,那样的事也是我们村里的。


易老师想为留守儿童办幼儿园。这在“文青”看来,一定是非常高尚的事情:若有人嘲讽,一定要愤怒回击;若被迫关停,一定要愤怒反抗。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5)

但易老师不是这样的文青。他没有说过什么高大上的话语,只是做着自己的事。对嘲讽,他一笑而过,还请人帮他多多宣传。乡教办说幼儿园要关停,他好言拜托同学汇报情况,努力争取。

可以说,易老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创业者。作为老师、丈夫、父亲以及创业者,他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易师母从幼儿园的创办到关停,从头到尾都有很多抱怨。抱怨丈夫不仅折本,还倒贴许多钱;抱怨丈夫不仅没收回赊账的学费,还带了两个孩子回家。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6)

但她从未在幼儿园亏待过孩子;这头抱怨完丈夫,一听到孩子说饿了,连忙叫自己儿子“给弟弟妹妹盛饭”;孩子已经够多了,又默默抱过易文才送来的襁褓中的婴儿。


村里的一个闲汉,嘲讽易老师办幼儿园是为了骗钱,并且也这样跟儿子说。易老师的儿子后来还因此跟闲汉的儿子打了架。这个闲汉也是偷放易大哥田水并跟易大哥打架的人。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7)

但是当砣砣从幼儿园走失,努力帮忙寻找的,也有他。


易大嫂对丈夫帮幼儿园接送孩子是很有怨言的,因为那太影响农活了。对幼儿园第一天饭不够要来她家借,背后也有一点怨言。

但是,该借的她会借;寻找砣砣时,也是她支撑着瘫倒的易师母。


秀秀的伯母,不愿意收留秀秀。可是,她并不是冷漠与丑恶的。她有朴素的道德观,她为秀秀的母亲打抱不平,那么好的女人,是你黄家男人不道德、对孩子也不负责。你们不负责,让别人来给你负责,这怎么行?

若秀秀的父亲是个好人,伯母有很大可能也愿意帮忙吧。


大家会发现,《隐入尘烟》里的村民,是彻底冷漠的。而《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人,更为立体和真实。

所以,如果孩子五年级以上,开始接触现实主义作品了,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本。

比起列入小学生必读的《城南旧事》来,它也更接近当下的现实,在艰苦的生活中仍有温暖与善良。

《城南旧事》是通过英子那儿童的双眼来看世界,逐渐去掉童年天真的幻想,认识真实人生的无奈与离别,学会承担与长大。

《遥望南方的童年》并不是儿童视角的作品,但是它有善与美,并且这善与美建立在真实之上,也就有了力量。

读《城南旧事》,学着在苍凉中坚强,很好;看《遥望南方的童年》,认识琐屑与温暖的复杂现实,也很好。

02 理想之灯:李响的变化

李响,这个16岁的女孩,虽然不是电影中最早出场、最晚离场的,但她是全片唯一成长了的人。

导演讲故事很克制,即便是主角也没有怎么去展现他的内心,而是展现他的行动。但李响是个例外,因为她有几次重大时刻。

李响的成长,也是我把这部原本并非拍给儿童的电影,推荐给五年级以上儿童的原因。


李响的出场,是易老师在宣传幼儿园时,在路上碰到的。

她刚被父亲从火车站“抓”回来,没收身份证,怕她出去打工受骗。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8)

这是一位好父亲。但李响此时还不能理解,她气鼓鼓地要父亲把钱和身份证还给她,让她去打工。

她的理想是打工挣了钱去参加超级女声,成为歌星。(当时正是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火爆的时候)

这时候的李响,跟我们当下的许多孩子甚至大人一模一样:容易受到媒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树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和实现路径。


那天晚上,李响的父亲来找易老师,希望让她来幼儿园帮忙,给她找个事做。

第二天,易老师带着李响继续去做招生宣传。

在一个村庄,遇到一群民间戏曲艺人在排练,大家听说李响要做幼儿园老师,就让她唱一首。李响不唱,易老师伴着二胡唱起了《小白杨》。

李响不打招呼就走。易老师追上后,跟她有一段朴实而精彩的对话。原来,她是嫌易老师唱歌“蛮现世的,我听得都不好意思”。

这时候的李响,仍然是气鼓鼓的,全然一副青春叛逆形象:

——跟你说你也不懂。

——我懂是不懂,刚才就那么几个人,要你唱歌你都不唱,你还能当得了歌星?当歌星没胆量是不行的。

——当不当歌星不要你管,反正我又不是学师范幼师的。

但是,接下来,他们遇到易文才。他是易老师以前的学生,外出打工回来,开着摩托,载着大肚子的女朋友。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9)

这个女孩是他打工认识的,还不满19岁。因为肚子大了,就只好回家结婚待产。说是结婚,其实连法定年龄都还没到,只是摆酒。

他们走了,李响还不断回头。

也许,她从这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女孩身上,看到了打工的可能结果。

也许,她从易老师关于勇气的话里,开始真正地考虑,梦想是需要锤炼的。

面对别人的嘲讽,她用行动回击,勇敢地唱跳。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0)


幼儿园开学了,渐渐上了正轨。

一天课间,一只大黄狗叼走了砣砣同桌的零食。同桌找李响告状。

李响早就注意到砣砣特别嘴馋,午饭能吃四碗,同学吃零食时也总盯着看。

所以,当砣砣说是狗吃了,这样的“理由”很让她生气,于是怒斥他自己就是那只好吃狗。

砣砣才3岁,受了冤枉,很委屈,但又说不出来。

午饭时,大家发现,砣砣不见了。

经过惊心动魄的寻找,最后易老师在村口樟树下找到了砣砣。原来,他父母是在那里和他分别的,骗他说几天就回来,所以他总喜欢在樟树下等父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1)

回来后,易老师呵斥师母,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李响躲在角落里,不敢承认是自己冤枉了砣砣,骂了砣砣。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2)

到了晚上,她来到易老师家认错,并且告别:

——我晓得我现在做不了老师,做老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跟我爸爸商量好了,我明天不来了。

——你又要打工啊?

——不是,我回去学堂里上课。我想明年参加师范考试,去学幼师。

她还买了一袋零食送给砣砣。

我们无法知道,李响是从什么时候,把理想从歌星变成了幼师。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关于理想,她一定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03 未来之思:农村的发展

电影里还有很多故事。

砣砣的故事:父母都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七十多岁的瞎眼奶奶,只好让砣砣寄人篱下,每个月给200块生活费。

我在网上查到一份《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

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

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会有怎样的未来?

但是,大人们也很无奈。出去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出去打工,不仅没钱,也未必重视教育。

秀秀妈妈的故事:外出打工几年挣了钱,还了债,给家里也盖了房子;但是回到家里,女儿不认识妈妈了,丈夫出轨了,离婚了还得不到女儿的抚养权。伤心地重新外出打工。

文才媳妇的故事:十八九岁挺了个肚子来到这里,生完孩子,过不下去日子,想办法逃离。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3)

留在村里的人们,勤劳的干农活,懒惰的去打牌,都很穷。

打工,还是留下?这是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

小镇青年尚且能自嘲“小镇做题家”的时候,乡村孩子甚至没机会“做题”。

易老师的努力,至少能播撒一些种子:

读书好,读到了书,有文化有知识做什么都好。

就是这么朴实。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文字解说(遥望南方的童年)(14)

孩子们能够快乐学习,热爱知识。

马老师(易师母)和校车司机瘦根,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李响得到真正的教育(当然这和她有位好父亲也分不开)。

农村的未来怎样发展?这部电影没有答案。

但是它复杂的真实,让人深思。

04 写在最后

我的文章一向写得太长,最近我想练习写两千字以内、适应自媒体注意力长度的文章。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想写,不觉间已4千字。总希望能带着大家挖掘它的价值:

作为现实之镜,认识世界;

作为理想之灯,审视人生;

作为未来之思,研究现象。

总希望能带着大家感受真实的力量,站在这片真实的大地上:

做脚踏实地的农人,

不做虚浮的文青。

感谢你读到这里。欢迎关注我: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硕士,希望用学术服务社会,十年中小学教育实践,多年开设童书阅读、儿童电影课程,即将出版儿童电影课程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