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善朝

——《道德经》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修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思想的源头

前言: 1945年4月23日,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一致努力,我们的任务是必能完成的。”

1949年3月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他又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修养的要求。解放后,它在全国人民当中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自我修养的格言。

《道德经》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思想的源头。

——能够在蔽塞停滞的现状中有生动的创造和新的成就的人

当代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如何具备《道德经》中讲的“为道者”的人格和行为修养?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1)

老子

老子将推翻春秋战国使人民遭受压迫剥削和战争的战乱旧社会,建设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的和平生活的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有觉悟的有道的人和有道的圣人。肩负这样重大历史使命的有道的人和有道的圣人,应当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他的教益今天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道德经》第十五章全篇都是对古善为道者的高尚品格的挖掘和赞颂,对为道者的行为修养作了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为道者”是实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的人。

古代有这样的人吗?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写道:“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溼。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在《夏本纪》中记载: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禹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这就是实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2)

夏族的首领禹

“道”本身是玄妙精深、虚空无形的,它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听之不得,故而常人很难真正“得道”,只有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到“道”,才能掌握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而这些“得道”之士因为体悟了“道”的真谛,静密幽沉,见解微妙通达而且深刻玄远,其为人处世思想行为自然和常人有所不同,一般人难以测识。他们依从“道”来处世行事,心理素质极好,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智慧出众,思虑缜密,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但淡泊名利,朴质无华,不愿显山露水。他们可动可静,可清可浊,不断改变,与时俱进。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认识,为了使人们能深刻领悟“为道者”的性情和行为特征,老子将为道者的特征作了概括,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描述。归结为以下七点: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3)

谨慎过独木桥

(一),为道者的行为修养第一个是谨慎

《道德经》讲:“豫兮若冬涉川”。

“豫”,古文,《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注解:象类。《说文》象之大者。豫字的本义为较大的象。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涉川”:过河。迟疑慎重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指的是小心谨慎。

谨慎,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谨慎是为道处世之道,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持有此种态度和倾向的人,会对事物做整体的、细节性的考虑,小心评估利弊得失,并且反复思量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造成的结果,经常是深思熟虑的,注重长期、实质的结果,远超过短期、表面的利益。是为道者的做人的优秀品质。

谨慎是优秀的品质。它的意义在于:

(1)社会生活需要这种素质。缺少这种修养必然会引起问题。例如:“一招出错,满盘皆输”;医生稍不谨慎就会出现人命。

(2)生活中需生活这种素质。吃鱼不谨慎会扎刺,签合同不谨慎会丢钱,交友不谨慎会掉入深渊,过马路不谨慎健康受损等。

(3)谨慎常常带来利益:“谨慎使得万年船”,“多一份谨慎,少一份损失”。

怎样才能做到“谨慎”呢?

(1)做事三思后行,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要有老子看待问题“道”的全面性。即知道“道”是周行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的。就是说它是运转不停的。“道”除了具有立体的,长宽高无可限量充盈超越整个周围宇宙空间的特点之外,还有它从一个点可以向另外任何一个点延伸,每一个点的延伸运动都会回到源头起点。因此它又是圆形的。就人类的视角所及,立体形态的视觉,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八个方面,老子都看到了,想到了。圆形形态的视觉,从一点可以向任何一点延伸,而且任何一点地延伸最后都会回到起点。老子看到了,也想到了。这是对多种空间形态的把握,分解,组合和变形,多种途径的想象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了人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的自然观察智能。由此展现出“道”的存在的多样性。也就是问题存在的多样性。要做到深入、仔细思考问题,反复核实,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确实无误再进行。

(2)放下利益,看淡得失,才能放松心态,从事谨慎。

(3)必须考虑后果。

(4)急则无智,不要急忙处理事情。

(5)如果可能引起问题,要请教内行。心有疑虑就要推迟进行。

(6)要学习如何谨慎。讲话要多多观察生活。看看别人是怎样说话的;说话前想一想,没事模拟一下某个场景,然后思考一下其中所用的话语。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4)

警觉逃离危险

(二),为道者的行为修养第二个是警觉

《道德经》讲:“犹兮若畏四邻”。

犹:《说文解字》:“犹、玃属。从犬、酋声。释兽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若畏四邻”: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形容不敢轻举妄动,警惕性很高。 警觉,是指警戒、警醒的性质或状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警惕敏锐的感觉。对潜在的危害危险及早判断识别,能最大地保护自己!

警觉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的意义在于:

(1)警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未来是难以预测的,生存有潜在危险。如邻国可能发动侵略进攻。有警觉,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或许不能把问题消弭,但却可以把损害降低,找到生路。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手足无措。

(2)“警觉”可以过滤一下人的思维,也许能早期发现问题,避免纠纷,减少严重损害。尤其是涉及一些敏感的事情。

(3)警惕含意中带着些许敌意,且是对人对事。谨慎是种态度,同样可以对人对事,也可以形容性格。警觉是谨慎的前题。人若时时有警觉,自然思想上、行事上就会有所谨慎、小心。处事会更冷静、更圆融和稳妥。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5)

恭敬形象

(三),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第三个是恭敬

《道德经》讲:“俨兮其若客。”

“俨”,古文:。《说文》昂头也。一曰好貌。又恭也。《尔雅·释诂》俨,敬也。《礼·曲礼》俨若思。释义;恭敬,庄重。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是一种尊敬或尊重地对待人的态度。

《道德经》以要去赴宴做客必需有一种尊敬或尊重地对待人的态度,强调了恭敬是为道者的做人的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恭敬是一种优秀品质。在表示敬重有礼貌的意思上,敬和恭是同义词,文献中常对举。《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分开说,“恭”侧重于外貌的谦逊有礼,“敬”侧重于内心的严肃敬重。《礼篇》的“绪余”当中有讲到,“礼之体,敬为主”。《孝经》当中也说:“礼者,敬而已矣”。礼是外在的礼仪行为,它内在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恭敬、真诚的心。而所有的礼都是从恭敬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恭敬心没有了,傲慢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出来了。礼的本质是恭敬,礼是报本反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精神 。

它的意义在于:

(1),在社会中,人们最关注的无非是社会分配不公或社会地位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失衡问题。而严格地说,失衡即失“敬”。在内心中仅看到自己所得利益少,看不见别人的本领强,结果,对他人有提防、不满或仇视的感觉,有时难免在外表上做出不敬的举动。这种“失敬”的做法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人际交往,贵在一个“敬”字。

(2)为道者恭敬的行为修养对内心而言,应该达到专注、平静、纯洁、一致,不可怀有私心杂念,不可追逐名利,不可三心二意;对外貌而言,好像要去赴宴做客,就像将见到贵宾一样,整理好自己的衣衫 ,应达到整齐严肃,不可不顾风纪,不可擅开玩笑,不可自纵失志。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对于人数多或人数少、地位高还是地位低者,都一视同仁,不敢马虎,从不给人留下骄傲、自视清高的印象。对于自己的仪表,终日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使人心生敬意。不要有丝毫的苟且。这就是恭敬的工夫。

(3)人能做到对他人恭敬,则会把自己的聪明睿智全部显现出来,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能做到对自己的恭敬,则会庄重无私,坚强意志,强壮肌肤,不会因心中有愧而神色慌张,不会因杂乱无序而气喘吁吁。如果别人对己有不敬,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得罪了人家,而对于人家向自己指出不足,要感激涕零,这才是真朋友。

(4)恭敬礼貌是一个人做人的规矩、准绳。《左传》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诗经》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无恭敬礼貌,道德不能立足,在人群当中也很难生存。

(5)人能做到对自然恭敬,则会爱护环境,自觉维护天地的正常运转和万物的自然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长期地坚持严肃、端庄有礼貌,保持一种尊敬或尊重地对待人的态度,就会提高修养。修炼恭敬待人的本事,人缘就会越来越好,人生也会越来越顺。这就是有道者所为。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6)

洒脱形象

(四),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第四个是洒脱

《道德经》讲:“涣兮其若凌释。”是讲人的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样。也可以形容行动洒脱流动的样子,像冰块缓缓消融。

水因寒冷而结冰。冰因暖和而融解。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物质的自然变化。人的行动根据变化的条件,聚散有时。该动的时候,洒脱流动的样子,像冰块缓缓消融。洒脱,是驾驭了环境的自由不拘,是潇洒自然的利落,利索。

它的近义词是潇洒、俊逸、超脱、超逸等,反义词是庸俗、拘谨、拘束等。 洒脱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也不是看破红尘、心灰意冷,更不是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洒脱是一种世事洞明的豁达,一种淡泊名利的超脱,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度。洒脱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据实际变化的条件而行动。行云流水,任其所之。洒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有道者的行为修养。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7)

敦厚形象

(五),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第五个是敦厚

《道德经》讲:“敦兮其若朴”。是讲人的脾气性情敦厚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

敦,是中国古代青铜的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 敦字从礼器发展到指人的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

“敦兮其若朴”就是讲为人诚朴宽厚,保持着原始的质朴真诚,宽宏厚道,温柔老实。反义词是狡猾。有道者的行为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地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而是有道者。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8)

旷达形象

(六),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第六个是旷达

《道德经》讲:“旷兮其若谷。”

旷:《说文解字注》:“旷,明也。广大之明也。会意兼形声字也。引伸为虚空之称。从日。广大虚空明亮是旷之范式。本义:空阔。如:空旷、旷远、旷野、地旷人稀。 衍义:引申指“开朗、心境阔大”。如:旷达、心旷神怡。 “旷”作为说明人的思想所达到的境界,如程度、高度、风度的一种状态,以“若谷”来形容。是讲人的胸怀旷远豁达,旷达得好像深幽的高山空谷 。“胸怀”本是人体器官,但这里讲的是胸怀。

“旷兮其若谷。”直接的意思是讲为人的气量,更引申为人的志向。“旷兮其若谷。”就是形容有道者心胸开阔,气度博大,境界恢宏。同时也用于形容有道者个人的度量,包容心,能包容万物,有伟大的抱负。 旷达代表着一个人意志比较坚强,对自己要求很高,而同时又对于其他人比较宽容,有旷达胸怀的人明白人皆非圣贤,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对于一些行为夸张的人,对于一些神态骄傲的人,都能够泰然相处。 旷达的行为修养就是宽容他人。宽容别人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他人的过错,就会赢得朋友,赢得别人的佩服与尊敬。

《尚书·君陈》讲:“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让宽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从养生角度说,宽容又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旷兮其若谷”应当做到“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有道者很有气度,拥有高尚的品德,不会责难别人微小的过错,不会揭发别人的个人的隐私秘密,不会铭记别人过去的错误。这三种做法都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也可以使人远离危害。

一个人度量的大小,根本原因在于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的,只有胸怀大志,才能胸襟开阔。将军额上能跑马:说的是将军推举的人可在自己的职务之上!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宰相宽宏大量,心怀天下,治理有方!有道者就是这样的人。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9)

被认为是同流合污的人

(七),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第七个是浑厚

《道德经》讲:“混兮其若浊。

”混,与浑通用。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由于浑厚包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这是有道者的行为修养中最不容易让人理解,最不容易做到的一种行为修养。谨慎,警觉,恭敬,洒脱,纯朴,旷远的行为修养,都可以从正面去理解,接受。但要“混兮其若浊。”行为修养要能浑厚包容,包容混浊的程度要达到自己也好像是不清洁的浊水。就是说有可能被认为是同流合污,被世人误认为也是浊水。

这是有道者为了推翻使人民遭受压迫剥削和战争的旧社会,建设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的和平生活的理想社会而采取的“混兮其若浊”的行为。是有觉悟的有道的人,为了完成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有可能要遭受的误解。

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相对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起过重大作用的隐蔽战线 。隐蔽战线包括情报、机构、通讯等方面工作,是一门高度科学的斗争艺术,不仅要从宏观把握战略层面,还要周密考察每一个战术环节,甚至具体到每个细节。在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中央特科”、潜伏到敌人阵营中做卧底等重要历史事件和活动中,都充分发挥了隐蔽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场景的独特作用,从而在对敌斗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这是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伪装做假,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甘愿将知道的一切带进坟墓。他们的伟大也许就展现在某一个瞬间,通过某一个情报,影响一个战局,甚至改写一段历史。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隐蔽战线 ,是一批具有“混兮其若浊”行为修养的有道者。

道德经教会我们的为人处世(每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应做道德经中讲的)(10)

神秘的队伍

因此,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问:谁能使浊水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呢?又有谁能将安静的状况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呢? 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对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第一方面是时间——“徐清”。慢慢澄清。有道者“混兮其若浊。”的行为,好像不清的浊水,被认为是同流合污。只有随着时间的进展,象浊水中的杂质慢慢沉淀,液体才会慢慢变清一样。时间慢慢会考验显示有道者的品质,时间慢慢会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第二方面是对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的认识和理解要看行动。,“安以动之。”安静的状况掩盖了矛盾,掩盖了问题,也看不出一个有道者的行为修养的能力。面对表面平静停滞的现状,谁能能够把握主动权,自主采取行动,使之转入生动创造的时期?让平静停滞的现状慢慢显出生机,使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向转变到新物质的方向运动变化发展,是老子关注的问题。“徐生”,是讲慢慢的生长,发展。慢慢地以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以生动活泼的局面代替平静停滞的现状。

老子最后总结说:“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持这个具有谨慎,警觉,恭敬,洒脱,纯朴,旷远,浑厚的行为修养的“道”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小心谨慎;仪容和态度恭敬、严肃,却又洒脱不羁;老实质朴虚怀若谷,气量如奔流之河流,又能静能动,生机在守静中。保持这种质朴虚怀,静中生动和自敛锋芒,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粗朴不拘,不为尘世所羁的的“道”的人最基本的特征是不会自满。正因为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在蔽塞停滞的现状中有生动的创造,新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