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短的一部,大概只有《哈姆莱特》的一半多。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简单来讲,《麦克白》说的是一个人被野心引入歧途的故事。苏格兰的贵族麦克白受几个女巫的蛊惑,杀死了邓肯国王,自己成为了苏格兰国王。但是他无法摆脱内心灵魂的不安,沉溺于对自身命运的自欺欺人当中,最终在极度的惶恐中败亡。我们不妨以几组对比的形式,来窥探《麦克白》之万一。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

苏格兰 vs 英格兰

《麦克白》的故事发生在苏格兰,麦克白正是传说中苏格兰的国王。

苏格兰,我们最近在国际新闻里老能看到它,而且往往它出现的时候总是跟一个主题相关联:独立。

2014年,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决定是否脱离英国独立,结果失败了。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结果决定英国要退出欧盟,而苏格兰迅速有声音传出,要继续寻求独立,以设法留在欧盟。

为啥苏格兰老想独立?这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不过恰巧跟英格兰在同一个岛上罢了。

今天,我们说起英国,往往说他们的主体民族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但这已经是后来从欧洲大陆迁居而来的了。他们占据了不列颠岛上最平坦肥沃的地区,却一直未能征服北部和西部的山区。于是,不列颠岛东南大部的英格兰地区,和北部的苏格兰地区,以及西部山区的威尔士,成为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区域。

历来的英格兰国王,都试图征服苏格兰,但是一直未能如愿。而在抵抗英格兰入侵的历史当中,苏格兰民族保持了他们的独立性,涌现出了大量他们引以为豪的英雄人物。比如电影《勇敢的心》中的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等等。

不仅如此,当英格兰的都铎王朝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终身未嫁、最终绝嗣之后,却不得不从北方的苏格兰亲戚中迎来了一位苏格兰籍的国王,这就是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詹姆斯一世(在苏格兰的国王世系中,称为詹姆斯六世)。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2)

这件事就发生在莎士比亚在世期间。事实上,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国王,都是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王家赞助人。

一直未能征服苏格兰的英格兰人,却不得不接受一位苏格兰国王;即使在百年之后,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合并,组成“联合王国”,苏格兰人也并没有被征服,这让苏格兰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骄傲。

他们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本。进入近现代以来,苏格兰名人辈出:写出《国富论》,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基础的亚当·斯密是苏格兰人;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詹姆斯·瓦特是苏格兰人;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苏格兰人;写出《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柯南·道尔是苏格兰人;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苏格兰人;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也是苏格兰人……

不过这些都发生在麦克白的故事之后了。在历史上,麦克白这个人物真实存在。在历史记载中,他并不是谋杀了邓肯国王而篡夺了王位,而是在战场上战胜了邓肯之后当上国王的。他也不是当上国王很快就被推翻,而是安安稳稳当了十几年国王。在《麦克白》一剧中,邓肯国王是一个垂垂老者的形象,但实际上,邓肯死时才39岁,仅比麦克白大了4岁。

当然,文艺作品中的虚构是可以理解的。莎士比亚写的毕竟是剧本,而不是历史著作。但是在他的剧本中出现的苏格兰的形象,却很值得玩味。

不要忘记,莎士比亚的戏,当年的主要观众,是英格兰的居民,更准确些说,大部分都是伦敦的市民阶层。对英格兰人来说,苏格兰,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地名符号。《麦克白》上演的时候,他们的国王已经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君主了。就在几年前,伦敦刚刚挫败了一起意图炸死国王和国会议员的“火药阴谋”,从那时起弥漫的恐怖气氛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很可能就是《麦克白》一剧中阴森、恐怖氛围的灵感来源。

剧中的苏格兰非常不太平,充斥着阴谋、杀戮、宫廷斗争,谋朝篡位、弑君杀将接连不断;相反,剧中英格兰的形象却是一片祥和,秩序井然。当苏格兰的动乱无法收拾的时候,逃亡的王子最终还是靠着英格兰的力量,才得以平息争端。两相对比,作者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在一个出身苏格兰的国王统治期间,上演抹黑苏格兰的剧,不怕国王不高兴吗?何况这位国王还是剧团的赞助人。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3)

的确,剧中的麦克白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是暴君,终究被推翻了;站在他的反面阵营的,是班戈、玛尔康、麦克德夫等人,最终不是正义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吗?而其中的班戈,剧中不是预言他的后代将要君临一国吗?仔细看下来,在这部戏中,只有这个预言并没有得到应验。其实,这个预言正应在了詹姆斯一世国王身上,因为他那个时候深信,他所属于的斯图亚特王族,正是班戈的后代。莎士比亚在剧中把班戈写得那样正面,又表现了那样的预言,明显有讨好国王之意。直到19世纪,学者们才考证出,斯图亚特家族实际上是在麦克白的时代之后才移居苏格兰的。但是这对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苏格兰和英格兰,就这样,在这一部戏当中,诡异地纠结在了一起。

性格 vs 命运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悲剧,可以说都是所谓的“性格悲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推动剧中人物命运发展的,不是难以逃脱的宿命,而是主人公的性格缺陷。这在《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但是在《麦克白》一剧中,却好像有些模糊。

因为这部剧中出现了神秘主义的元素,出现了女巫的预言。

预言,或者神谕,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元素。在古典悲剧中,神谕往往体现了神的意志,但又总是语焉不详,模棱两可。它言出必中,但应验的方式往往又匪夷所思。比如,古代吕底亚的国王想要跟波斯帝国开战,战前去著名的德尔斐神庙求神问卜,得到的神谕说,一旦开战,将会毁掉一个帝国。国王认为是吉兆,结果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此时他方才悔悟,神谕所言“将会毁掉一个帝国”,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帝国。

《麦克白》中,三个女巫的预言,也同样是这般不靠谱。女巫预言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却没有说明王位的获得伴随着血腥和杀戮;女巫预言麦克白不会为妇人所生的人伤害,但谁能知道“剖腹产”出生的麦克德夫会成为例外?所有的预言都被言中了,但事先却不会告诉你,预言实现的代价为何。

在本剧中,看似女巫的预言起到了跟古希腊悲剧中的神谕一样的作用,但是又有所不同。古典悲剧中的神谕,宣示的是神的旨意,凡人无法改变,只能被动接受,所有的抗争都是徒劳的,但是在对命运的抗争中,体现了人之精神。正是这种卓越的精神,给了观众以灵魂的净化与洗涤。本剧中则不然。虽然预言最后都应验了,但是善恶只在一线之间,是否去验证预言,却出自人物自身的选择。麦克白获得了预言,他心旌摇动,野心被释放,弑君杀将,众叛亲离;班戈同样获得了预言,却稳守本心,不为所动,虽然身遭刺杀,却成了后世历代国王的祖先。所以,在本剧中,虽然命运的利剑似乎永远高悬在人物头顶,但是,实际上,还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最终命运的走向。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4)

预言本来只是预言,但是它一旦拨动了人内心的野心,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麦克白就是例证。他本是一员勇将,屡立战功,如果没有预言的蛊惑,他可能就做一个太平侯爷,终此一生。但是预言里已经实现和没有实现的事实诱惑着他,他的夫人鼓动着他,他迈出了血腥的一步,从此,“麦克白已经谋杀了睡眠”。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悲剧来源于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性格的缺陷?完全逃不开前者的轨迹,这是古希腊悲剧;把后者写透了,这就是莎士比亚。 凡人总是会感叹命运的摆布,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本身。在剧本里,在舞台上,女巫的预言,可以视为人的野心和欲望的外化。但是,思想放进人的头脑中,你可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很显然,麦克白无法拒绝。

但他的意志力又无法支撑他的野心,最后终究成为了悲剧。

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还不如自己的夫人。

麦克白 vs 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关系,更像是政治联盟。很难说他们有多深的感情,麦克白夫人死的时候,麦克白是那样地无动于衷,甚至说她应该“明天再死”。但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感情,显然也不正确。近年有一部火爆的美剧叫《纸牌屋》,剧中男主角和他夫人的关系,就是这种麦克白夫妇式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麦克白夫人的确比麦克白更有意志力。都说“最毒妇人心”,麦克白犹犹豫豫,麦克白夫人骂他心慈手软。她看透了麦克白,要不是她是女儿身,恨不得自己亲自替丈夫行动。

但是,她表现出来的强势,毕竟只是表面。临到最后关头,她毕竟不能忍心亲自下手杀死邓肯国王,只因为她“看他睡着的样子活像我的父亲”。但是一旦邓肯国王被麦克白刺杀,麦克白已没有胆量再回去善后,麦克白夫人却已经迈过了心里的那个坎儿,可以直面老国王血淋淋的尸体了。

这真是诡异的心理。而麦克白的夫人,实际上并不如她表现出来的那样强大。她也跟麦克白一样,心智被一点一点吞噬,甚至比她丈夫还要严重,出现了梦游的症状。麦克白夫人在睡梦中一遍一遍擦手的情节,读来让人不觉毛骨悚然。

其实,麦克白夫妇都不过是同样的可怜人罢了。他们要是心思纯良之人,就不会篡权夺位,暴虐恣睢;而如果他们彻底是大奸大恶之人,行事毫无心理负担,恐怕也无需承受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可那也就不是什么悲剧了。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5)

麦克白 vs 麦克德夫

从任何意义上比较,麦克白和麦克德夫都是两类人。一个奸邪,一个正直;一个罪恶,一个正义;一个卑劣,一个神圣。如果说麦克白在政治上的对手,是班戈和玛尔康,那么在战场上的对手,就是麦克德夫。

麦克德夫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他是打破那个诡异预言之人——他不是妇人所“生”下来的,而是经由那个年代很罕见的剖腹产而出生的。他不像班戈那样毫无戒心,也不像玛尔康那样政治智慧高超。他是一员战将,但是他跟麦克白明显不同。他虽然逃离了自己的城堡,舍下了自己的妻儿,但是当他听闻妻儿的死讯,那种悲伤之情溢于言表。这与麦克白听闻麦克白夫人死讯时的冷漠,恰成对照。

这是一种“男人的情感”之间的对照。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6)

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认定, 作为男人,必须要冷酷无情,坚定果敢,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必要时某些牺牲一定得做。既然如此,当这些牺牲发生的时候,是男人,就不应该有任何情感的波动。

但是麦克德夫恰恰相反。当他发现邓肯国王的尸体时,那种真情的流露并非虚饰;当他听到妻儿噩耗之时,那种悲伤也并非矫情。当玛尔康试探他的时候,他都可以忍受新王的骄奢淫逸和适度的暴虐,但仍然有不可逾越的道义底线。他的行事有道义的标杆,并非利益可以动摇分毫。按照剧中的设定,正是麦克德夫这心中的信念,胜过了麦克白靠偏执和迷信支撑起来的脆弱的战斗意志。

麦克白的悲剧,在他听到女巫称呼他“考特爵士”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但他并非没有机会选择。看似是不可琢磨的命运在裹挟着他走上一条不归路,但他迈出的每一步,其实都还有别的可能。如果他像班戈一样心无旁骛,结局会不会好一些呢?但那样,他就不是麦克白了。

崔岩

2018年8月17日

于 轩辕十四工作室

END

推荐阅读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7)

《麦克白》

莎士比亚 著

朱生豪 译

崔岩 讲解

定 价:¥28.00

《麦克白》是世界文学名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本书以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界书局版为底本,并参照英国牛津版,精心梳理文字。并添加注释,对文中生僻历史典故、西方文化知识等做了注解。附带讲解音频,采取导读 分章节解读 总结的形式,全方位解读莎翁经典,彻底解决中国读者对莎翁名著“难度”“读不懂”的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