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读书日”前夕,读者的购物车里究竟放了哪些书?京东数据显示,加购品类占比最高的是童书;在疫情期间的一些“云上书展”中,亲子阅读的主题备受关注;去百度搜索“亲子阅读”,会出现接近2000万条搜索结果,各种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线上线下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2019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0至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68.7%。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认识到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地进行亲子阅读则是更值得讨论的话题。

亲子共读的文章短一点(原来是场甜蜜的)(1)

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采访发现,受访者对“亲子共读越早越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为越早越好。一直从事图书工作的孟女士表示,亲子阅读是对孩子智力最好的开发方式,没有之一。思想重视,时间投入,金钱投入,开始越早效果越好。来自北京的万女士也同样认为亲子阅读越早越好,孩子不会说话时,可以只听。这起到了输入词汇积累词汇的作用,还可以丰富早期与婴儿互动内容。

来自北京的马女士不仅认为亲子共读越早越好,还有更深层的思考,她说,这不只是一个内容输出输入的问题,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交流时光,可以进一步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亲子阅读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享受,亲子阅读也不只是大人读给孩子听,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可以从大人读孩子听到与孩子共读,再到孩子读大人听慢慢转换,让孩子在读书中体味快乐,增长知识,扩大识字量。

来自江苏南京的张女士对女儿的教育一直很关注,有一件事是她一直坚持的,那就是睡前的亲子阅读,已经坚持了13年。她会为孩子创建一个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仪式感。在家里装修时,甚至放弃了电视背景墙,而用书柜代替了电视。给孩子一个真正的阅读空间,像图书馆一样,四周除了书还是书,最多伴点轻音乐。这样,孩子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就养成了一个习惯。

短评

虽然国内很多教育专家说,孩子越早自主阅读越好,可是“早一点更好”的观点,并没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证据支持。但从实践来看,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只要孩子从现在做起,养成阅读的习惯,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人肉故事机”终获解放

“妈妈,再讲一个故事好吗?就一个,保证是最后一个了,求求你了……”这样的睡前故事场景,想必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一幕。来自河南郑州的赵女士说:“每天的睡前故事真是让人头大,看着女儿可怜的小样儿,老母亲迅速又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个故事,开始口干舌燥的‘人肉故事机’模式。”赵女士的女儿目前在上幼儿园大班,疫情期间居家时光基本都是靠亲子阅读打发时间。她说,在女儿上幼儿园后,因为认字有限,从绘本开始入手,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于是开启了“人肉故事机”的解放过程,现在的睡前故事场景已经切换至睡前共读场景。

来自北京的张女士,最近在读一本商业帝国Lego的儿童传记《From an idea to LEGO》。她分享了自己之前亲子阅读失败的经历:“娃很小就开始听故事,每次老母亲自己捧着书读得绘声绘色很起劲,但缺少有效互动和引导,相当于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结果娃沉溺于故事情节和故事结局,渴望一直听不愿意被打断和讨论,内心思想活动丰富表达能力进步很缓慢。同时,因为没有指着书中文字读,错过符号敏感期,认字和自主阅读也比较晚。”来自北京的栾女士也深有同感,她三岁的儿子只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中间如果问他问题或者让他来讲就不太愿意。所以现在有意锻炼他自己讲故事。

短评

需要区分“听故事”和“亲子一起读”。孩子在养成自主阅读之前,完全可以听爸妈读故事。孩子听得多,听懂的书面语也会更多,更有助于为自主阅读建立基础;等将来能够自主阅读,再适当引导阅读方向。

爸爸去哪儿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并不是照顾、教导孩子的主力,甚至出现了“丧偶式育儿”的说法。在亲子共读中,爸爸的身影似乎也很模糊。来自北京的王先生坦言,他们家的现状就是:妈妈读书,爸爸陪玩。像这样“配置”的家庭不在少数。

但也有很多家庭在亲子共读时,特别注重父亲角色的参与。马女士家就是这样,她说:“我觉得阅读不只是妈妈的事情,一定要让爸爸参与其中,尤其对男孩而言,孩子和父亲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话题和共同的关注点,既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探索、冒险的精神,也能进一步增加父子之间的感情。我们家亲子阅读也不只是母子之间的阅读,爸爸都会参与其中,分工也略有不同,比如说我陪孩子读得更多是一些故事类的图书,一起角色体验,爸爸则会陪孩子较多地读科普类的书,父子俩会探讨很多的关于太空、宇宙、火山的知识,有时候也会结合着书本内容看一些纪录片。”万女士说,爸爸虽然也会参与亲子阅读,但妈妈确实参与得更多。可能我们家爸爸理工男的原因,本来就没有妈妈更喜欢阅读。

短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非常重要。亲子共读不是母子共读,父亲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段美好时光。

分级阅读很有必要

在谈到亲子阅读的内容,怎么阶段转换时,马女士说,儿子五岁左右时对火箭对太空对火山地质特别感兴趣,所以就给他买了很多科普类的图书。亲子阅读的内容,不必强行强硬地进行转换,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兴趣爱好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奋和兴趣。这其实还涉及如何选书、分级阅读的问题。

如今,很多重视孩子英语启蒙的家长都听过英语“分级阅读”,但对中文阅读分级知之甚少。国内第一个中文分级阅读学术标准于去年正式发布,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育研究基地主任王蕾带领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缘于该团队2014年承担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分级阅读与儿童文学教育研究”,是国内高校首个中文分级阅读国家级学术项目。

孟女士因为工作的缘故,多年跟图书打交道,所以一直很关注亲子阅读,她认为选对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很重要,因为儿童本身对图书并不存在自主选择的能力,应该读什么书又应该怎么读书都取决于家长的选择。

“分级阅读作为发达国家一种成功的青少年阅读模式,目前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散见于一些机构如柠檬阅读、考拉阅读等在推广,当前,中文分级阅读还是襁褓之中的新生儿,标准、产品等仍是雏形。所以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统一化很有必要。”她说。

短评

分级阅读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科学阅读范式。“分级阅读”其实就是解决“什么年龄的儿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谁来分?分什么?怎么分?如何确定一个有效可行的标准定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否则只是“一纸空谈”,或者只是一张“指导性”的书单目录。

亲子共读的文章短一点(原来是场甜蜜的)(2)

作者 _ 《团结报》记者 陈晓燕

本期编辑 _ 郭昊天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