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两则消息。
一个是网友提议武汉地铁采用汉腔播报,他们觉得这样做的话,城市特色会很鲜明而且亲切,另一个是三阳路地铁站内,柱子上贴了许多汉腔提醒纸条。
对于后者,小编觉得不错,虽然武汉的地方方言有很多种,但汉字都是一样的,你想如何发音都没问题,不存在谁更高级,谁更低俗的问题(读的时候,有几条用黄陂话总感觉怪怪的,比如“先下后上,莫挤来挤克”,汉腔读很通顺,但黄陂话不会那么表达,会这么说“先下后上,莫挤上挤下滴”或者“先下后上,莫瞎挤”之类。
还有这一句“站到黄线后头,往豆里站一点”,汉腔将后面称之为“豆里”,黄陂话则是说“里头”
为什么说汉腔代表不了武汉话呢
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武汉市有常住人口1200多万,其中三环外的7个新城区有520多万人(光谷、江夏各90多万、东西湖和新洲各80多万、武汉经开和蔡甸各50万左右,黄陂115万),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的母语不是汉腔。
三环内的7个城区虽然有700万人,但外地人占比也不小(网友推测,真正武汉土著,讲汉腔的估计只有不到500万人),换句话说,在武汉市所有人口中,讲汉腔的只是40%左右的一部分人而已。
单纯从人口数量来说,任何一种武汉方言,都不能代表武汉话。
15年前,汉腔在武汉非常强势
语言,本来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在1949年之前,大汉口各类方言荟萃,黄陂人、孝感人、汉阳人说着自己的方言,没有任何障碍,没有谁瞧不起谁,解放后,因为户口制度的实行,城市和农村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一条鸿沟,那个时候会说一口汉腔,代表你是城里人有地位,如果你不会说汉腔,只能代表你是乡下人,贫穷不说还没见过世面。
这种感觉,40多岁以上的武汉郊区人,应该深有体会(2010年之前,黄陂人如果长居汉口,年轻一些的都会说汉腔,这并非是自卑,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2000年以后,随着地产业的兴盛,大批外地人进入武汉,大批乡下人也在市区买房,加上普通话逐渐兴盛起来,说汉腔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于是部分自尊心很强的土著就开始强调要保护方言了。
保护方言,小编是支持的,一个地方的语言包含着数千年的人文历史,其消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可惜的是,随着学校普通话的大力推广,黄陂方言,新洲话等,或许最多只能坚持30-50年了吧。
武汉的方言有很多
武汉市,有许多方言,比如汉腔、黄陂话、新洲话、蔡甸话、江夏话等,所有的方言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能代表武汉话。
地铁用方言播音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公平,不能搞语言霸凌,如果要用汉腔,也必须同时使用武汉其他方言,比如2号线,在市区内用汉腔,过了府河就改为黄陂话,4号线,出了王家湾就使用蔡甸话播报。
否则,凭什么要黄陂人、蔡甸人必须听你汉腔的语音污染呢,对吧!
最后,阐述下“母语”的概念,所谓母语,即母亲讲的语言,又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在联合国的规定里,作为日常生活用语,母语是大于官方语言的,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倡小学阶段用母语教学。
普通话也好,汉腔黄陂话也罢,其实都是汉语的方言而已,只要能够顺利沟通,讲什么话都没有问题,何必强制,何必特殊呢?对吧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