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张雪峰评价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1)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张雪峰评价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2)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J].高等教育.2007年6月   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摘要:如今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评论类节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闻评论类节目一方面报道了新闻事实,同时也对新闻事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在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现象以及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的时候,为了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势必会在评论时采取一些必要的语言技巧。本文将着重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出观点、表明态度的语言技巧出发,阐释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练好语感、语智、语趣三项功夫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节目 主持人 语感 语智 语趣   新闻(消息)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评论则正好相反,它的任务是通过对新闻事件或新近出现的问题、动向的分析直接地、明确地发表作者的观点,表明态度,提出解决方法,起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中国的电视观众所知道的最早的新闻评论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4月1日开办的《焦点访谈》,也正是《焦点访谈》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促使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如今,受众变得多层次、多元化,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再是当初以《焦点访谈》为首的以深度报道为主的单一形式了,纯评论类、深度报道类、嘉宾辩论类、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类、观众参与的访谈类等类型越来越多地占据了荧屏市场。   随着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很多专职从事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大多有着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不单要具备传统意义上节目主持人节目串联、控制节目节奏、驾驭现场等能力,还要不断推进话题进程,或引导、启发嘉宾阐述观点,或自己不断地接纳和解读信息。这就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成为集选题、构思、采访、写稿、编辑、播音于一体的高难度新闻职业。   增强语感:评论观点鲜明的基石   新闻播音为了使内容表达更为准确、清晰,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通常会运用很多表达技巧,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还有对象感、内在语等。而种种此类表达技巧,归根结底是要培养播者的一种“语感”。这一点对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借鉴意义非常巨大。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评论观点。《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档新闻评论类栏目,给观众的印象最为深刻,老百姓之所以喜欢看就是因为节目评论的主题是我们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而且有权威感。这和主持人运用技巧增强评论“语感”不无关系,在节目中,主持人首先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实做简要的叙述,然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评论的角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受众思考、分析。   逐层深入,总结得出评论观点。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不是简单地介绍,而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或者研究,它不局限于对新闻事件表面的评论,而是挖掘新闻事件的实质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力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调查。另外,在新闻评论观点的把握上,不是开门见山直接抛出观点,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深度调查或者和嘉宾的不断探讨逐层深入,展开讨论,最终总结出评论的观点。这更像是深度调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着重体现如何得出评论观点的过程。   带动受众参与、引导得出评论观点。带动受众参与到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让受众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一起来讨论,并引导观众和嘉宾不断地就评论内容展开分析、讨论,进而得出评论的观点。这种“语感”模式被广泛应用,从整体上说效果也最佳。就拿《实话实说》来说,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谈话式评论节目的新模式,而且也给了观众参与到节目现场评论当中的机会。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通过和现场嘉宾及观众的交流可以让老百姓不再单一、被动地接收电视屏幕上传来的信息、观点和态度,甚至可以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现场讨论和录制过程中;另一方面,在节目中既可以掌控节目节奏、向观众传递信息,又可以同时接收现场观众反馈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这就营造了一种很好的现场讨论氛围,充分调动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传播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培养语智:评论内容深刻的支撑

张雪峰评价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3)

  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就是语智。我们在表达某些含义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些语言上的亮点,这样既能增加内涵,又能使表达的含义更好地被别人接受并且记住,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成了我们日常表达的重要技巧。如顾城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因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又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理财》栏目主持人常说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还有北京电视台《七日七频道》的片头语“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又是一个七日”等。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亦是如此,能够恰当正确运用语智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评论内容深刻的重要支撑。如果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评论某个事实时所采用的语言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大白话,虽然拉近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但是难免会有些俗套,而且不易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反,如果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评论的时候语言充满智慧,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增色不少,更易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比如2005年7月13日播出的《小崔说事——家庭快乐档案》节目中,在谈到家长反对孩子追星是否闹过矛盾以及家人是怎样处理的问题时,崔永元道:“比如像追星,追张国荣这件事,很可能张国荣没出事,这个家里先出事了,会严重到这种程度,你们是怎样化解这些矛盾和争执的?”看似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是如果这样问“因为追星你们闹过矛盾吗?是怎样化解的?”就显得比较乏味,既刺激不了观众也刺激不了嘉宾。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利用急智迅速将张国荣“出事”和家里“出事”联系到一起,其实不论是现场嘉宾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明白,张国荣的“出事”指的是张国荣自杀,而家里“出事”指的是闹矛盾,这样巧妙的设计,不但延续了嘉宾的话题,调动了嘉宾谈话的积极性,也把谈论的问题不断深入,同时现场的气氛也被调动起来。像这样的语言如果可以灵活运用到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也会提升新闻评论类节目和主持人的格调与品位。   增加语趣:评论语言鲜活的良方   语趣,即语言的趣味性,也指幽默感。我们平时都喜欢听笑话,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语趣本身并不是笑话,但它是笑话中的笑点,也是我们语言表达中的笑点。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很幽默,就会很容易拉近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   语趣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语言技巧,恰当地运用语趣既可以使评论更加鲜活,又可以让观众更加乐于接受你传递出来的信息。如果新闻评论语言充满了语趣,不仅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很具体,把枯燥的语言说得很生动,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气氛。相反,如果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只是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不仅吸引不了观众,甚至连自己都难以被打动。凤凰卫视的杨锦麟讲到不高兴处,就会拍案而起;讲到欢喜处,就会连声叫好,拍手称快;尤其是当他评论一些严肃的新闻事件时往往会“幽他一默”,效果令人称奇。在《有报天天读》的一期节目中,他这样评论说:“《南方人物周刊》说呢,一位柬埔寨红色高棉的监狱长,曾经的杀人凶手,现在的基督教徒,曾经在这个监狱有一万一千多人被屠杀啊,如果这位监狱长一天为一个人忏悔,算一算啊,也需要一万一千多天,真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这里的幽默可算是“黑色幽默”,但它对暴虐的抨击与促人思索的效果是非常鲜明有效的。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把语言“搞笑化”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缺乏可信度,而且会显得不够沉稳成熟,有迎合观众之嫌。然而语趣并不是把语言“搞笑化”,而是让语言更加诙谐、灵动,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恰当自如地运用语趣可以使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迅速地打开嘉宾的话匣子,而且在谈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时也会显得游刃有余,体现出自身的知识和涵养。   无论是语感、语智还是语趣,都是如今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须培养的素质,一个好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评论员,在这三方面下工夫,锻造属于自己的“三板斧”,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大有裨益。[论文摘要]2010年,网络上盛传“给力”这样一个词语,QQ聊天、各大论坛甚至纸质媒体也纷纷使用。网络词语“给力”来源于日和动画配音,其语义及构词特点值得进行语言学角度上的分析。网络词语的产生有其社会价值,它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网络交际的日益频繁,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适应网络媒体的言语交际方式。语言不是静止的。尤其是网络语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010年,“给力”一词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热门词汇。

张雪峰评价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4)

  一、词语来源   目前,互联网上对于“给力”一词的来源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在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崔健教授表示,“给力”一词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语言体系中都没有“背景”,应该只是单纯的网络流行词。   笔者注意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这个网站创立于2009年12月,到了2010年的1月,给力网注册会员超过了2000人。2010年5月世界杯期间,由于恰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时的情绪,“给力”和“不给力”迅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使用。2010年11月10日,由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爆红。   二、使用范围及语义分析   “给力”一词,如今已不止运用在网络中,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甚至在日常的聊天中,人们也开始使用这个词语。经过一番汇总,其使用范围大概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新闻标题   继11月10日,“给力”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12日,各地报纸也纷纷使用了这个网络热词。   1.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3.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4.七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   (二)网络交际   笔者注意到,在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上,几乎每条帖子都包含有“给力”一词。比如以下几条例子。   1.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   3.现在买房难,房价一直在给力上涨,而我们的工资却一点都不给力,因此蜗居也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4.今天小编在网上看到一则《美国发现最年轻黑洞,年仅三十岁》新闻,作为一名给力的天文爱好者自然也是相当兴奋。   (三)日常口语   就像过去的一些网络用语最终会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给力”这个词语也逐渐得渗透进了当下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校园里,一些大学生会用“考试太不给力了”来表达自己在考试中做不出题的苦闷;球迷们在看世界杯时会对着电视屏幕大吼“西班牙太给力了”,而不是进了进了、越位一类的词语……   综合分析以上三种“给力”的使用情况,其实可以得出这个词语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这种区别在第一大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特别明显。   第一种语义,“给力”作为形容词使用,比如新闻标题《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网络论坛帖子标题《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还有日常生活中“考试太不给力了”等。“给力”在这里被解释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第二种语义,“给力”作为动词使用,比如报纸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等。在这里,“给力”的解释类似给予力量。所以,“给力”当动词用时可能更适合读作“jǐ lì”。   三、中式英语新词“gelivable”和“ungelivable”   伴随着“给力”一词的传播,有的网民创造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即“gelivable”和“ungelivable”。这两个网络英语新词的产生,又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网络英语与标准英语语法特征最鲜明的区别是其构词方法。“gelivable”和“ungelivable”采用了的中式英语构词方法。“geli”直接来源于汉语拼音,而“able”则是英语中常见的词缀,“un”则代表否定。这样一来,这两个生造词就产生了。   萨尔曼•拉什迪曾在《想象的家园》一书中写道:“我们所有的人均共享着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仿照英国人使用英语的方法来使用英语;它需要为我们自己的目的来予以重铸。”荷兰ChinglishBV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   四、网络词语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符号系统,它巨大庞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包容性。王希杰指出:“语言存在着潜在的可能的部分而且其数量之大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显现的那部分要多得多。它随时准备破门而出,由潜而显。”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网络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言本身发展的要求。   网络热门词,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诸如“给力”一类的网络词语,体现了社会日益开放的特征。社会大众对于新词语的接受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了更多的乐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词语产生速度过快、数量过多的现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的发展趋势一般有三大类:一是停留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只在网聊或者某论坛使用;二是其使用范围扩大到现实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词所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