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与高僧辨机的风月案疑点重重

大唐十大悬疑案(高阳公主与高僧辨机的风月案)(1)

高阳公主生年不详,据《新唐书.公主传》的顺序判断高阳公主应为唐太宗第十七女。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高阳公主已经下嫁开国名相房玄龄第二子房遗爱以及从记载中最小出嫁的唐太宗之女的年龄为十二岁计算,高阳公主应出生于武德末或贞观初。

高阳公主的生母不可考,根据高阳公主的境遇,庶出可能性最大。正史记载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深得太宗喜爱。

驸马家世:清河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余年,成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高阳公主能嫁入房家,足见唐太宗对高阳公主的重视。在已经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当中,房遗爱因高阳公主得宠的缘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驸马都要优惠。

房遗爱官至太府卿,后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从三品,是太宗朝驸马都尉中少有的财物实权肥缺。同时,高阳公主的婆婆范阳卢氏也以性格刚烈非常有名,在《新唐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名号。想来,高阳公主嫁入房家,遇到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婆婆,想要为所欲为也当有所顾忌。

在《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的风月案,成为其遭受世人诟病的最大罪名:起因是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争嗣,直接导致高阳公主在唐太宗面前失宠。在这个时候,御史又发现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偷情的物证-皇家宝枕。唐太宗这才知道高阳公主与和尚淫乱。于是,震怒下旨,赐死辩机,杀奴婢十余。在《资治通鉴》中,故事更加完善丰满,赐死又改为腰斩。从宋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的开始。

整个史料描述详细,似乎证据确凿。然而,后世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首先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在宋太宗朝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中,亦未有高阳公主和辨机和尚之情事,不知《新唐书》看到何种史料,将此事编入史书。因为《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时期,又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其次,《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因为此事失宠,与《旧唐书》中记载矛盾较大。《旧唐书》记载,房玄龄病重时,还通过高阳公主对太宗上表,可见至少在唐太宗驾崩前,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当时,房玄龄一直在宫中治病,如果高阳公主已经失宠,那么,唐太宗是不可能语重心长、心平气和地与她对话,而被起居郎记载,此事在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立的房玄龄墓碑上,是作为荣耀雕刻示人的。可见,至少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内,高阳公主并未暴露“丑行”,否则,高阳公主断难顺利晋封长公主并刻上碑文。

再次,高阳公主和辨机事发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辨机修行的草庐建在高阳公主的封地里,公主打猎与之相遇,因此两人遂生苟且。事实上,隋唐时僧侣管理十分严格,进出寺庙都有登记,不允许无故离寺不归。因此,对辨机的违法行为,不可能不被发现受到惩戒;何况辨机后来被选为玄奘的译经大德,实为当时佛教界翘楚,不可能无视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不加追责。

加之房家关系错综复杂,高阳公主如果确有数年此等风流行径,那么,作为婆婆的卢氏,作为姑嫂的韩王妃,作为弟弟的房遗则等,都不会对其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

相比较这种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月案,终唐一朝,对高阳公主真正具有足够杀伤力的罪名,其实是史书里并未大肆描写的一句话:高阳公主让掖庭令陈玄运在禁宫之内伺候她,向鬼神祈福问祥,并推演星宿的排位。这种行巫蛊、窥天象的举动,不啻于谋大逆的同义词,这恐怕才是日后高阳公主被赐死的真正死因之一。然而,尽管后世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仍需进一步的证据,才能重新定位《新唐书》里高阳公主的形象。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新皇帝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史书中特别提及,高宗即位后,曾专程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意在怀柔。然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史载,高阳公主骄纵,擅自谋求罢黜房遗直的爵位而夺之,于是,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被长孙无忌彻查,从而诱发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房家遭受灭顶之灾。

对于这次皇室谋反案历来众说纷纭,结论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与长孙无忌元老势力较量后失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想推举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是房遗爱参与魏王党谋反遭到诛杀等等。总之,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数众多,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一时成为永徽年间的大案载入史册。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

高阳公主因与高僧辨机交往情事败露以及参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皇室谋反案被赐死,成为唐太宗诸位公主中最有名的一位。但是这两桩疑案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细节至今仍引发不断争议,为高阳公主的真实面貌笼罩上层层迷雾。人们只能取其信者择之。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