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与儒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一次,一个儒生求见刘邦,刘邦见他戴着一顶儒生专有的那种帽子,很是装腔作势,于是在儒生侃侃而谈时摘下了他的帽子,并当众往帽子里尿尿,以示对儒生的侮辱。

这个看似匪夷所思的故事并非出自野史小说,而是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里的,虽然真伪性难以考证,但至少说明,刘邦真的很不喜欢只会耍嘴皮子的儒生。

朱元璋最有血性的诗(朱元璋写了一首专门骂读书人的诗)(1)

与刘邦一样不喜欢读书人的皇帝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史上唯二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与刘邦一样都是布衣出身,没读过什么书,论文化水平,朱元璋可能还不如刘邦。但是,朱元璋也绝非文盲,他经过后天努力,不但能读书写字,而且写过传记,著过法典,还留下了36首诗传世。

朱元璋的诗,不追求华丽辞藻和平仄押韵,但其中却不乏帝王气魄和名言警句。比如朱元璋最著名的那首《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据说此诗写于朱元璋登基称帝当日,表现了他改天换日、一统天下后的英雄气概。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诵完这首诗,群臣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朱元璋最有血性的诗(朱元璋写了一首专门骂读书人的诗)(2)

朱元璋虽然偶尔也附庸风雅,但他平生最恨絮絮叨叨的读书人,他最有趣的一首诗就是专门写来骂读书人的,即《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

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

明早个个烂嘴丫。

比起上面那首《金鸡报晓》,这首《骂文士》要简单粗暴多了,此诗用最粗俗不堪的语言写出了朱元璋对酸腐士大夫阶层的鄙夷与厌烦,其中的“叽叽喳喳像乌鸦”、“满嘴喷粪”、“烂嘴丫”三句更是成了被后世不断引用的经典脏话,时至今日,仍然流行。

朱元璋最有血性的诗(朱元璋写了一首专门骂读书人的诗)(3)

有人可能会说,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看不起文化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文化。诚然,这其中或许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客观地说,刘邦和朱元璋讨厌的其实只是那些只说不做、纸上谈兵的读书人,而不包括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比如萧何和李善长也都是饱学之士,但刘邦和朱元璋对他们却既尊重又器重。

无论古今,读书的目的都是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于那些只会读死书却妄称专家、自以为是的人,别说刘邦朱元璋要骂,如今的网友百姓也要骂。朱元璋不喜欢听大道理,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儒生的絮絮叨叨里,这本身没有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朱元璋的引领下,整个明朝对士大夫阶层都缺乏起码的尊重,这却也是矫枉过正。

朱元璋最有血性的诗(朱元璋写了一首专门骂读书人的诗)(4)

纵观历朝历代,士大夫动不动就被扒了裤子让太监当众打屁股的也只有明朝了。这确实是历史的退步,是对儒生文人的莫大侮辱,是不值得的称颂的。宋朝最尊重文人,所以宋朝灭亡的时候有背着小皇帝跳海的陆秀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朝不尊重文人,所以明朝灭亡的时候士大夫们纷纷做了缩头乌龟。

综上,笔者认为,统治阶级对于读书人的态度对一个国家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过于听信读书人的空谈不可取,过于折损读书人的尊严也不可取,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利用,给予尊重,因为民族永远需要灵魂,而这种灵魂离不开读书人的传承。

注:参考文献《史记》、《明史》,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