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38年,即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12月8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往台湾省。此后台湾省的“中华民国”,其性质已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政权。

而以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1)

孙中山

就国号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与“中华”一词有关。分析这两个国号,“国”是通名,“民”与“人民共和”是通名的修饰成分,表示国家性质,而“中华”为专名。

以下就“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成立过程以及相关问题予以简单交代。

第1节 “一重公案”

“中华民国”国号,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悠久的“帝”国时代,跨入了崭新的“民”国时代。换而言之,“中华民国”国号,可谓开创了中国国号历史的新纪元。那么,“中华民国”国号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章炳麟说。

1936年10月,鲁迅(周树人)在临终前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说道:“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赏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为尽巨大的纪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已经不多了。”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2)

章炳麟在日本时为事业而奔波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即“中华民国”国号“发源”于章炳麟(号太炎)1907年发表于《明报》的《中华民国解》。然而何谓“公案”呢?

(二)孙文说

1918年,孙文在《建国方略》中写道:“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至。……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于是乃敢定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义,而传布中华民国之思想焉。”

按“乙巳”为1905年,则1907年章炳麟发表《中华民国解》之前,孙文已经订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了。又1923年10月21日,孙文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更直接说到:“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3)

孙文的《建国方略》

(三)林林种种的“中华民国”

如此,“中华民国”国号的创称者,到底是章炳麟还是孙文,就无疑成了大麻烦。因为这里涉及到的章炳麟、孙文、鲁迅,都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伟人。

再有一个大麻烦事,从1912年到1949年,号称“中华民国”的政权究竟有多少,竟然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孙文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是第一个中华民国政府;

接下来,有袁世凯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云南护国军政府;

孙文广东护法政府、非常大总统府、大元帅大本营政府;

广东—武汉国民政府;

皖系军阀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政府;

直系军阀冯国章、曹锟政府;

奉系军阀张作霖陆海空大元帅政府;

蒋中正南京—重庆—南京政府;

阎锡山、冯玉祥北平国民政府;

汪兆铭、胡汉民广东国民政府,……。

这些政权没有例外的都叫“中华民国”,他们彼此对立,又都宣称自己为“合法”,或以全国中央政府自居:他们彼落此起,纷纷扬扬,令人眼花缭乱。

“一重公案”,众多的“中华民国”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4)

章炳麟参与的报刊

第2节 正殿与主峰

无论如何,首号“中华民国”的政权,是临时大总统孙文领导与主持的“中华民国”政权。尽管这一政权昙花一现,只存在了短短的三个月,但其意义却非常巨大,十分久远:

它推翻了大清统治,结束了漫长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崭新的、追求“真共”和与“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号的由来,也正在于孙文为之奋斗终生的“真共”和与三民主义。那些形形色色的“中华民国”政权,“推尊”孙文为“国父”,也正显示了孙文与“中华民国”极深的渊源关系。

所谓栋梁连云,不能缺少正殿,万山滂沱,其中必有主峰。在中华民国的创立过程中,孙文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正殿与主峰。

一)孙文的“合众政府”和十六字方针

孙文(1866年—1925年),字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早在1885年即中法战争大清失败之年。孙文即“始觉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至”。

1894年11月,孙文约集华侨志士在檀香山成立了第1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章程宣布“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而盟书为:“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虽然排满灭清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历史上不难寻出它的前辈,但“创立合众政府”则是完全资产阶级的革命语言,它代表了孙文等人在中国创立美国联邦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坚定政治理想。

(二)全国各处革命浪潮,“中华名国”积极酝酿

决定性的进展来自1903年。

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失败、拥帝“勤王”的自立军遭到镇压、“八国联军”大举侵华(以上1900年事),屈辱的《辛丑条约》订立(19011年)的背景下,沦为帝国主义精华、治华工具的大清朝,已经无可救药、无力回天,排满革命、民主共和的宣扬,于是更加广泛传播,声势激荡。

1903年5月,邹容著《革命军》出版,书中大声疾呼:中国必须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卖国政府,建立“定名为‘中华共和国’的国家”;在全书的末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5)

邹容与《革命军》

与革命军合刊的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斥责大清光绪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提倡“合众共和”,“以合众共和结人心者,事成之后,必为民主”。

1903年陈天华著《警世钟》,以通俗的文字、唱词的形式,写出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与彻骨的亡国沉痛,署为“黄帝子孙之多数人”撰述、“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编辑的《皇帝魂》,仇满反清。

如此等等的口号与宣传,使得排满革命、民主共和,“深入于四万国民之脑髓中”。

也正是在1903年,孙文发展了他的革命纲领,并且加以定型。这年秋冬,孙文在日本秘密组织军事学校、再至檀香山改组兴中会,所用誓词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中华民国”国号已呼之欲出。

1904年8月,孙文在美国写成英文稿《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文中最早出现了英文的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称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1905年8月20日,在孙文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赤坂区霞关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中国同盟会确定宗旨为以上十六字誓词。11月,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文把十六字宗旨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为民族主义,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已成帝国主义鹰犬的满清政府,建立民国独立的中国。

“创立民国”是为民权主义,即铲除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是为民生主义,即由解决土地问题,进而彻底解决社会问题。

(三)“中华民国”国号的正式确立

1906年秋冬,同盟会《军政府宣言》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此即“恢复中华”。

又“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有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此即“创立民国”。这样,“中华民国”的性质、建立方法以及国号,事实已经明确。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十六字宗旨以及中华民国国号的确定,同盟会总理孙文有关“三民主义”的阐述,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民国的国号是谁起的(历代国号的秘密 )(6)

民报

其实,此革命成功后“为人民而设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民国”,在革命尚未成功时已经深入人心。1906年12月2日,孙文在《民报》创刊一周年纪念会上演讲,正式用汉语宣称“中华民国”,并且反复陈述“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

“有学问的革命家”、一代国学大师、《民报》主编章炳麟的演讲,亦称“这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华民国不怕不立”。又1907年7月5日,《民报》第15号发表章炳麟所撰长文《中华民国解》文中写的道:

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就汉土言汉土,则中国之名,以先汉郡为界。……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凉二州为根本。……民族奥区,斯为根极。……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正言种族,宜就夏称。……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夏逮刘季,抚有九共,与匈奴、西域相却倚,声教远暨,复受汉族之称。——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舟,用为通称,适与本名附会。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中华民国之所以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