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他在海边山下行走,放眼当年手植已然蓊郁成林,披襟当风,最是欣慰。”深圳大鹏非遗风景线
春回夜雨着峰青
采访大鹏仙歌的传人罗育灿是在一个乍暖还寒的下午,大鹏所城东门内有一幢祖屋,他和兄弟不久前刚联手出资整理为颇类四合院的一座民宿,名“归园田居”对外营业。2008年退休的罗育灿,曾在镇政府担任公职多年,也是我采访非遗传人中不多的具有大专学历的一位——1987年,他通过难度很高的自学考试,拿到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文凭,故而虽然他的大鹏方言口音仍重,交流起来并无障碍。
1948年10月出生在东门巷2号的罗育灿,父亲是当地供销社的职工,母亲在家务农,他小学就读于鹏城小学,初中三年在大鹏华侨中学,高中则去了更远的龙岗,毕业之后成了回乡知青,务农是那个年代别无选择的宿命。
吹着海风、枕着海浪长大的青年,水性自然极好,下海泅游到对面的海岛,1.8海里,几不费力。下海摸鲍鱼、捞海胆也是他的拿手好戏,运气好的时候,下一次海能有几筐子的收获。
一方面是粗放落后的农耕情境,另一方面是形格势禁——自家养的鸡鸭猪胆敢拿去集市出售,逮住是要遭批斗的。整个鹏城生产大队共23个生产队,最低的全劳动力,干满一天十个工分,分红仅值8分钱。他曾担任副队长的生产队十分能分三毛钱,那是令旁人眼红的高水平。一大二公,所谓的“调六留四”,就是家养了一头百斤重的猪出栏,60斤给国家,40斤自用,不可以拿去集市做交易。
贫穷可以限制想象,但难以忘怀细节:一个后生仔结婚,需要大队打证明,桌上找不到合用的白纸,把墙上的旧挂历撕下来,在背面写证明,再盖一个大队的红戳子。斯情斯境,他对周边屡屡见到听到的偷渡人,便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对后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更多发乎内心的感激与颂扬。
1970年下半年,20出头的罗育灿被派去宝安师范培训半年,回来便成了鹏城小学的一名教师。教学相长,涓滴归海,谁说一位还显稚嫩的教师与一群渴望知识的学童朝夕相伴,不会令只有半桶水的老师生出发奋的愿望?等到六七年冉冉而过,他被委任去大鹏公社以知青为主体的采育场担任场长,时代已经走到了一个面临大变革的门槛。
迄今忆起,老罗依然怀念那一段采苗种树的年月。大鹏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海,种树不仅仅是绿化与遮阴,还有防风的作用。一排排的木麻黄、杉树,固沙土,防台风;荔枝、龙眼,以及桃梅李则是果林,前人植树,后人尝果。“山上松戴帽,山腰杉成行,山下花果香”是顺口溜,也是真实写照。那时节,学校太缺师资了,两年之后他又回到学校教书,直到1984年,大鹏区公所独缺“一支笔”,把远近皆知的罗老师从课堂拽到了办公室,从此他便与文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多如雨后春笋。一次大鹏群英会,捕鱼能手,种树能手,编织能手,养猪能手……全区12个胸佩红花的模范材料,有11个出自罗育灿之手。1987年他任大鹏镇副镇长之职,分管过财经、农业、计生等等。
大鹏多林地,风干物燥,护林防火是重中之重。1987年开始建设,199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坐落在大鹏,对各类灾患尤其敏感,遑论不可预测后果的山火。约在1991年,距离核电站3公里之地出现山火,老罗带领几十名干部、群众,会同消防队员一道上山扑火。面临险情,为尽快截断火源,他令自己率领的一队人马,放火烧出了十多亩隔离带,以杜绝燎原而来的火势扑向山林更为茂盛的葵涌。这个果断而科学的举措赢得了广泛赞誉。总结经验,在所有易燃地段,都要开出4到8米的防火带,从根本上防微杜渐。也是在1990年代初,大鹏下沙突发山火,老罗在路边截停了过往十几辆大小客车,到葵涌紧急接来百余名边防战士扑灭山火。此举也可看出他临危不乱的冷静与魄力。
大鹏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这其中便有罗育灿的采育之力,呵护之功。每当他在海边山下行走,放眼当年手植已然蓊郁成林,披襟当风,最是欣慰。
含饴弄孙,怡然养老,此其时也,况且还有那么多创作、书法之类的业余之乐,应接不暇,为何还会想起去做吃力不讨巧的非遗传人?
对我的发问,老罗浓眉一弹,侃侃谈起大鹏各种文化遗存尤其仙歌的来龙去脉。
明初,东南沿海海寇频仍,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奉令建大鹏守御千户所,即今大鹏所城——2001年国务院颁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明制,千户所兵员编制为1120人,加之家属,大鹏所城當时人口约3千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地域不同,乡音迥异,口味南北错杂。甚至也并非全是汉族,仅姓氏就多达80余个,这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与此同时,他们除了用背负的箱箧,带来了劳动与生活用具,还携带了各自家乡的传说、民间故事、乡村音乐等等。四季轮转,在日后漫长的共同劳作与生活中,不同的文化逐步融合,娩出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客家语言,因所城是一个军事机构,这种方言便被称为“军语”。九龙海战中指挥水师打胜仗的赖恩爵,抗战中抢救过美国空军中尉克尔的刘黑仔,都出自大鹏所城。
大鹏仙歌就是在这样一种家族与民族的迁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中,逐渐发酵萌生的。
罗育灿小时候便常听堂兄罗木强——大鹏仙歌的第三代传人吟唱大鹏仙歌,耳濡目染,张口就来。及长,看见传统文化在工商情境下逐渐式微,他内心焦灼,紧迫感油然而生。待非遗项目得到广泛重视,他毫不犹豫地进行细致的材料整理申报;与此同时,也为大鹏山歌、南澳海胆粽等本土项目摇旗呐喊,助力传承。
大鹏目下已有各级非遗项目18种,包括习俗、演唱、制作技艺等类别。光是歌咏类,便有山歌、仙歌、渔歌、嫁歌四种。我问,大鹏山歌与大鹏仙歌有何异同?
老罗回答:相同之处,都是用大鹏军语吟唱,要求字正腔圆;不同之处是节奏不同,用处不同,长短不同,故事不同。山歌一般是即兴唱出来,篇幅比较短小,如《问答歌》;仙歌则有较强的故事性,乃至可以连篇连场,娓娓道来,如《秋江别》《梁祝》《六月雪》《仙歌唱妈祖》。
老罗先是用大鹏方言唱了山歌中的《问答歌》:
问:你知乜人上岭尾拖拖,乜人石上晒绫罗,乜人着出花衫领,乜人唱出海南歌。
答:我知布狗上岭尾拖拖,鹧鸪石上晒绫罗,斑鸠着出花衫领,画眉唱出海南歌。
问:你知乜嘢一条两头通,乜嘢最怕钻心虫,乜嘢最怕嫁错佬,乜嘢最怕顶头风。
答:我知一条葱仔两头通,番薯最怕钻心虫,女人最怕嫁错佬,航船最怕顶头风。
——这是劳作的体会,也是生活的心得。
他接着吟唱了仙歌中的《唱妈祖》:
婴儿出,不声张,因此名叫林默娘,
默娘啊,林默娘,扶危济世挑肩上。
观音娘娘来保佑,收为弟子济八方。
从此人间多福祉,渔民遇难又呈祥,又呈祥。
妈祖,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身,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其实不仅东南,北方也有不少妈祖庙(或曰天后宫),如青岛、大连、锦州、沈阳……影响所及,遍布世界,正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海边的深圳大鹏焉能例外。
大鹏仙歌源于当地百姓的神仙信仰,是祭祀与求神活动的一部分,颂扬与说教必然贯穿其中,《仙歌唱妈祖》长达二十个回目,内容宏富,起转自如,有很强的叙事性。
至于仙歌中还有《梁祝》《玉簪记》等曲目,一望而知都是“外来户”,此亦充分说明大鹏客家族群文化的融合和糅合之特质。
以前的农闲时节,妇女们,尤其阿公阿婆聚在大榕树下,就喜欢讲故事,对山歌,唱仙歌,罗育灿听得入迷,句句在心。随着岁月变化,农耕时代的文明迅速式微,现如今不仅传唱的一代人大都老去,连能够讲地道大鹏话的人也不多了。紧迫感促使身为大鹏非遗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的老罗躬身采集、费心整理,并力挽各类民俗传人申报非遗——促使本土民俗陆续进入非遗行列,也是期望从政府、社会和民间的多重角度,将文化的根脉剥茧抽丝,揄扬光大。大鹏仙歌传承到第四代罗育灿手里,是把接力棒交给了一位读书人,一位本土作家,一位对大鹏文化满怀激情的“土著”,这在其他本土传承中是不多见的,这也是大鹏仙歌的幸运。
老罗的爱好广泛,我随便一数便有:书法、小说创作、诗词写作、粤剧编剧、仙歌整理、山歌吟唱等多类。他于2008年出版了小说《鹏城乡土故事》,2010年出版了诗歌《鹏岛潮歌》,光是粤剧就创作了六部且全部成功演出:《抗日英雄刘黑仔》《袁庚打响第一枪》《九村长拜寿》《远离毒品爱春光》《抗疫战歌》《烟墩民俗情》,其中两部演出获深圳市银奖。老罗还身兼数职:讲师团成员,核电宣传员,大鹏新区作家学会顾问,大鹏新区关工委副主任。他每天忙得像陀螺,卻说,快乐就好。
2014年11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节目摄制组走进了大鹏所城,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拍摄,记录海边古村独特民俗、建筑和海防文化传承,老罗也是一位出镜的被采访对象。此后他对《记住乡愁》节目情有独钟,再繁忙,也要雷打不动地回家收看。
老罗每天都起得早,很快写就两首旧体诗词发朋友圈,再去洗漱吃饭。诗词有近日生活即景,更多的是头一天收看《记住乡愁》节目的感受。积年以成,他的诗箧中,早已缀玉联珠,乡愁盈满。
前不久他发我一首自创的回文诗:春回夜雨着峰青,岛上飞鹏偕鹭鸣。屯对沙滩金菊瘦,户当梅径碧波清……
春回夜雨着峰青——一直为乡土文化浸润,又放眼山海之外的老罗,不老。
海胆绿粽美,南澳海风熏
张长妹从小就生活在南澳的半天云村——好有诗意的一个村名。
若是节假日开车来南澳,不仅要预约通行,且常常人车辐辏,不绝于途。如此我也视为畏途,不来久矣。这次是年假前的上班日,加之天寒,一路人稀车少,畅通无阻。车停在南天阁海域酒店,这里既是张长妹打理的海景酒店,也是她的制作车间所在。左侧的宣传栏里,标识了从2017到2020三年间“南澳海胆粽”的一路走来的荣誉,包括2018年入选非遗项目,2019年6月入选“深圳记忆”,9月接受CCTV-10《味道》栏目组采访,2021年被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评为名列前茅的“深圳伴手礼”……
张长妹一身工装从楼上工作间匆匆下来,坐定,泡茶,她的普通话含有大鹏方言口音,除了在一些物事的名称上稍稍费听,其余交流并无障碍。
1971年10月出生的张长妹刚到半百之龄,看上去很是精干,略黑的肤色体现了常年在外劳作的艰辛。一聊果然,张长妹——这里的“长”不读chang,而读zhang,盖因四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
祖居的半天云村位于南澳抛狗岭(海拔426米)的半山腰上,据说是深圳海拔最高的古村落。记忆里,小时候从村里走到海边,得花一两个钟头不歇气才行。耕作而非捕捞才是家庭的主业,山地比水田更多,水稻、红薯、玉米、花生轮番种植。家贫人早熟,那时节还不大发愁吃,穿衣都是拣别人的;房子局促不够睡,长妹常带妹妹到亲戚家去借宿。长妹从小就是一个不错的劳动力,她直言,她干的活,男孩子都干不了。十二三岁能扶犁耕田,更多时辰是上山砍竹子、编竹筐,挑去集市上售卖挣点活钱。
像南澳这样山海相依的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地理上,更体现在生活中。竹筐是水产站与海边的用物,需求量很大。渔民打鱼靠岸,码头上紧急装运,那时主要就是靠竹筐。大中小不等的竹筐,价格从一块钱到五块钱不等。长妹她们两天就能编织十来个,花半天上山砍竹子,运到家里,先是编织筐底,待得一字儿排开的十几个筐底编好了,再来编织筐身、筐耳,锁边,成型。二三十年前,并非人人看得上分配山岭,一则山岭容易失火,责任重大;二则外出做生意、谋发展的人多了,固守家园并非乐事。半天云村一个老实巴交的村主任,领了八千多亩山地,当年的烫手山芋,不几年之后便成了一笔丰腴的山林资源。即便长妹早已不再编织竹筐——渔民早就用上了泡沫箱冷冻鱼类,可她现在做的海胆粽、元农年糕等,都需宽厚的大山供奉青绿馨香的芒叶和元农叶,也是她担心随着采摘过甚将会越来越少的野生资源。
我后来看到两大捆竖立在工作间楼道旁的绿叶,问及才知这就是用于蒸年糕的元农叶,蒸时铺在年糕下面,吸取其清香芬芳之气;亦取当地年俗,“一元复始,农耕丰收”之意。我在赣西长大,当地也有端午包粽子的习俗,赣西的粽叶是短小的,通常是两三片叠起来包一只三角粽。
长妹告诉我,芒叶和元农叶的区别,前者是粽子的外衣,窄条形,两条芒叶包成的粽子长如童臂;后者用来做年糕,宽大形。端午前采摘芒叶,过年前采摘元农叶。年糕南北均有,可用青叶垫蒸,我在大鹏南澳才见。
这个小学之前没有走出南澳的小姑娘,当年发蒙就在村小。村小仅一名教师,带三个班级,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二三两个年级一个在一旁做作业,一个到外面去自由活动。四年级时去了南澳小学,单程跋涉得个把小时,每天往返,练就了一双惯走山路的铁脚板。初中、高中去了更远的大鹏华侨中学——这是深圳唯一一所以华侨中学冠名的公办学校。源自大鹏华侨领袖,也是香港著名慈善家王少清以及一批香港著名侨领的援建。1987年高中毕业,长妹到市内八卦岭的上林苑酒店工作了5年,从服务生一直做到部门经理。
酒店的历练给她自己日后的铺陈开张,奠定了业务基础。返回南澳,她便自己创业,撑起了一座名声响亮的南天阁酒家。借问酒家何所起?舅舅援手能起航。舅舅属于早年困难时期大逃港的一员,在那边有了积蓄,不仅借她资金,还给外甥女以信心。咬牙打拼的长妹,仅半年就还清了6万港币的借款。之后将酒店从后面的同富路,前移到热闹的海港路——对面不到咫尺之遥便是香港的坪洲岛。日出海面红胜火,最多的接待团客量可达八九百人。
让张长妹脱颖而出的是海胆粽。
此前她做酒店,见世面,来者形形色色,常与旅行团及商贾打交道,看过汕头人如何把单丛茶炒得如此馨香四溢,也知安溪帮如何将铁观音玩得宇内皆知,中山出杏仁饼,澳门有凤凰卷……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南澳的客人们?
长妹想过晒鱼干、鲍干、虾干,谁说干海产不是海边的特色?一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海鲜早已压干货一头;二则环保在旅游景区的苛严要求,晒场十分难觅。
机会深藏在偶然之中。一次端午包粽子,她考虑到给客户随礼,叫姆妈多买了50斤糯米,一口气包了四五百个海胆粽——这是平时自家吃的十倍!未料想,那些平时得到随礼没反馈的客户,这次却电话不断,问的都是一句话:还能不能在你那里买到海胆粽?
加班加点加紧进料,连做了14000个,节前销售一空。
中医认为,海胆有强骨、益心、补血等多种功效。我国民间将海胆视作海味中上等的补品,从而有吃海胆滋补强身的说法。南澳因海水清澈,礁石嶙峋,很适合海胆栖息与觅食,自南向北的海域,从浅海到深海都产海胆,取材方便,坊间自古流传“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的民谚。以前多用作应季美食的海胆,也在端午被包成海胆粽子。这一次因与客人的一来二去,名气远播,各个家庭作坊、民宿及酒店也应声而起,纷纷做起了海胆粽。
说张长妹是海胆粽燎原的燃点者,并不为过。
开始她并没想到申报非遗,是大鹏仙歌的传人罗育灿一语点醒:申报非遗,既是保留传统美食文化,也有利于你的事业长足发展。
在南澳海胆粽接连拿下区市两级非遗项目之后,她一方面积极培训远近学员,另一方面拓展生产线,不断提升食品品质。2019年市政府组织一批非遗传人去扬州大学上课一个月,耳闻目睹,予她很大启发:一手抓生产,一手打市场都很重要。
我随她上到二楼车间,但见窗明几净,操作严格,食材原料与成品码放规整。她讲到自己正与品牌公司洽谈合作,让他们运营,也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告别时,张长妹表示:“海胆粽制作技艺传承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了,海胆粽在南澳不仅是端午民俗美食,也成为远近朋友喜欢的礼品。再多困难,我也会坚持做下去的。”
她的海膽粽去年做了10万只,已经远销香港和世界各地。
海胆绿粽美,南澳海风熏。祝福长妹!
葵涌茶果,年俗飘香
车停在一栋黄砖贴面的小楼前,但见一块镜面色的铭牌上标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上方还有一条横幅式标志——深圳非遗项目:葵涌茶果研培研修院。
身着大红外套,面容白皙的文巧环已从住处赶来,引客入室。但见案板上堆满各种分量的年糕,个个贴着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从500克到几千克不等。揭开屋脚灶台上的一只大锅盖,豁然呈现一只近二十公斤的糖红色大年糕。
文巧环说,这是一个朋友预订的,几十年了,每次过年前都要在我这里订做一只大年糕,他们全家当早点,从初一吃到初十,煎、蒸、煮都可以。一是他觉得好吃,二是图个过年的团圆喜庆。
文巧环并不知道她们这一脉文氏,跟深圳松岗、岗厦等地文天祥弟弟的后裔有无瓜葛,但知几代人都土生土长在葵涌。父母曾以捕鱼为业,一早从坝光出海,驶到惠州澳头,洋洋水面,荡荡波光,撒几网就会有收获。每逢学校放假,她跟随父母的木船出海,看见父母亲起网的手臂青筋暴露,额上淌汗,心中便由衷绽放欢乐——那是又一网家庭生活沉甸甸的充盈。
海边劳作辛苦,小孩都是帮手,故而上学迟。文巧环八岁在坝光小学发蒙;初中去了葵涌,路途远,住宿制,周末踩单车返回;高中则去了更远的盐田沙头角中学。直至1989年初夏高中毕业,觉得应该为父母分挑担子了,便就近在沙头角一间金店应聘做营业员。到底觉得文凭和学识同样重要,边工作,边拿下了一个大专文秘专业。时光飞转,家乡的召唤便是一个姑娘的宿命,应聘到葵涌高源工作站已是1998年盛夏。她经历过宣传、妇联、计生、文体等多个岗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凡有任务,基层人人都是多面手。如果说一二十年前,主要难做的是计生,这几年最难做的是“旧改(老城区更新)”。
她感慨:工作站的工作里,与人相关的工作最难,跟利益发生关系的工作最敏感。
我问,你早有一份稳定的公职,且有自家楼房收租,何以会想到做烟熏火燎的客家茶果,并一直坚持传帮带?
她的回答简洁有力,一是从小看着、跟着父母和公公婆婆做,心生喜欢;二是希望这么好的传统饮食文化,不要在我们手里失传了。
巧环做茶果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她妈妈以及婆婆,都是葵涌制作茶果的能手,每次回家她就跟俩妈妈一道做:和面,磨米,剪洗芭蕉叶。那时节工具都简单,物品自备,米要自己磨,蕉叶要自己摘,准备工作很多,也慢,随着日出月落,烟火缭绕,各式配料备齐拌匀,蒸锅的香气袅袅升腾、盘旋……一道一道客家茶果已然呼之欲出了。
巧环告诉我,葵涌客家喜事常做的三样是:喜粄(起粄),尝头圆,青圆仔。除此之外,逢年过节,各有不同,譬如清明做艾茶果,端午包粽子,十月初一吃糍粑,冬至品菜头角,过年的主打自然是年糕了。具体到每一味,还有馅料的单纯与混合,粽子就有碱水粽、咸肉粽、海胆粽之分;菜头角则混搭了萝卜芹菜蒜苗与猪肉虾干海贝。海边人的茶果,距离海鲜咫尺之遥,故而米面敷设其外,鱼虾卧伏其间,那是山与海的契合,那是手艺与情感的盘桓,那是舌尖与记忆的连缀。
年糕一做就是30年。
从选料到制作,一丝不苟,米是上好的糯米和粳米,颗颗新鲜饱满;糖是贵重的品牌黑糖,熬制讲究。将糖融化成恰到好处的糊状,配比在米粉里,千百遍地搓揉,直到揉成咖啡色的奶茶状,一条条细腻柔韧,拽在手里,宛如黄鳝一般丝滑而柔韧。放在一口大锅里燃火蒸制。10公斤一块的年糕,要足足蒸够8小时,一两公斤的也必须蒸足三个半小时。
摒弃电炉,不用液化气,也不烧煤火,烧的是祖父祖母那个年代用的柴火,而且多半会选用荔枝干柴。
我们常见的果木尤其是枣木烧制鹅鸭,取其木质细密坚实,火苗均匀持久,烧烤的肉品,味道纯正。巧环说,葵涌客家用荔枝木蒸煮年糕,一是取材方便,到处都是干枯树枝,闲时便可叫一辆三轮车,随走随捡。曾有一个果场整治,她一次就拉回12车斫伐的荔枝木;二是荔枝柴火力猛而均勻,蒸出来的年糕味道就是不同,像以前柴火煮饭就比煤火饭好吃是一个道理;三是柴火蒸煮也是传统之一,断难舍弃。
她补充道,荔枝木的柴灰也是好东西,我们会攒起来,留下来,滤除杂质出碱水,端午用来包碱水粽。
好事未必人人夸,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人说,你们包粽子,蒸年糕,不就是做生意吗!
巧环无语。若是要做生意,那得占据码头,开拓市场;理应进商厦,再不济也应该租赁门面,搞连锁,图发展——那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
可目前她还没有那样的打算,以她目前腾出上班之余的精力,只能小心呵护如夏夜萤火虫一般的乡愁微光。对于劝自己别过度劳作的儿女——儿女都出来工作了,她的回答是,正如你们婆婆讲的,我们做的东西,送比卖多!挣多少钱并不重要,现如今年长的人做不动了,年轻人则不屑于学,我来坚持做,就是想让你们和远近的朋友们,感受到小时候公公婆婆厨房里的味道。这么多年来,她不仅守住与远扬了葵涌一隅的非遗爝火——省内外及香港都有纷至沓来的订购单,还培训了本地及外地来的千余学员。
年前的一夜,她在屋外生火蒸糕,楼上忽然下来几个江西、湖南的女孩,她们蹲下来帮她烧火。她关心道,十点多了,你们还不上去睡觉?女孩们回答,因为疫情不方便回去,看到你在架锅烧柴,更想家了,你就让我们帮你烧火吧……
此情此景,相看眼湿。
告别前,我们来到前面不远处文巧环的工作室,那是一排灰砖平房的祖屋,门口堆放着翻晒的木柴,屋里锅、灶、米、糖待时而发,连空气里都飘逸出缠绵的年味。
巧环忽然动情道,我不怕苦、累和各种闲话,怕的就是哪一天这排平房被拆了,没了工作室,我到哪里去找地方烧柴火,蒸年糕,做茶果啊!
车行渐远,回望路口那一袭红衣,我们在心里为之祈祷:祖屋永在,根系一脉,心灵手巧,茶果飘香。
(刊发于《广州文艺》2022年第6期)
《广州文艺》2022年第10期目录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腾飞中国(组诗) / 宁明
伶仃洋上说林鸣(报告文学) / 黄国钦
草明:中国红色革命文艺的女“钢铁侠”(随笔)/ 张丽军
送军粮 (小说) / 吴连广
后浪起珠江
凤凰山下 / 贾若萱
[评论] 远方及其所创造的——读贾若萱《凤凰山下》 / 行超
南北小说
与杨志共饮 / 东君
我一直想说的事 / 朱朝敏
散文天下
主持人语 / 蒋蓝
实力榜·于坚 :诗的赠予
漫记·海男:岩石上的蝴蝶
众生记 / 人邻
南方美术电影 / 叶耳
新南方论坛
栏目主持人:蒋述卓 唐诗人
时间逻辑的空间表征:浅谈“新南方诗歌” / 李壮
南方与世界:从昙摩耶舍、通草画到大湾区 / 冯娜
以“新南方”之“新”出走:现代汉语诗歌“破圈”之处 / 陈瑞迪
新诗
未被搬上舞台的戏剧设想(组诗) / 翟永明
桃花阵(组诗) / 龚学敏
白马镇(组诗) / 夕夏
岭南元素
南越国的中兴 / 安石榴
历史的入海口 / 王威廉
封面 | 张望 木刻 《过三峡》
封二 | 于逢 《金沙洲》
封三 | 李德南 悦读
来源 | 广州文艺
编辑 | 果果、芍药
核校 | 文文
审定 | 汐汐
“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线上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