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廉克飞

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厥水河畔,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在这些展厅里面有多件国宝级的文物被静置在铁架上,架上的标签显示的是它们的身份都是青铜器。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1)

这组青铜器来自于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的曾侯墓地,这个墓地的发掘在2011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热点,随州是两周时期诸侯国之一的曾国的疆域,赫赫有名的曾侯乙就葬在这里。

啃着烤鸡、搂着美女听音乐会

在湖北地区出土了很丰富的青铜器,其中最有代表兴就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一共65件编钟。每一件编钟上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可以说是人类2400多年前的音乐百科全书。

整套编钟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2)

甬钟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3)

蟠虺纹

在鼓的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

镈钟上有铭文,原来在公元前431年,曾侯乙去世,讣告送传到楚国,当时楚国的君主是楚惠王熊章,楚惠王是一代贤君,他曾经为了顾惜厨师的生命,而吞食了凉菜里的水蛭,而没有责罚厨师。楚惠王得到曾侯乙去世的讣告,特制镈钟一枚送到曾国以祭曾侯乙,钟上有错金铭文,曾国为了表示对此镈钟的重视,特地把镈钟放在了下部编钟的中间位置。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4)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5)

编钟中间位置为楚惠王赠送的镈钟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可以想象当年的曾侯乙一边大快朵颐的啃着烤鸡,一边穷奢极欲的搂着美女,一边观赏者大型音乐盛会,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曾国到底有多强大

曾国,名不见经传,虽说从曾国挖掘出大量的青铜器,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却鲜有曾国的记载。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6)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北京山县发现了了我国最早的“九鼎八簋”,上面有铭文“曾”,从而揭开了有关曾国青铜器考古与研究的新篇章。在湖北枣阳市、随州市、京山市为中心的随枣走廊(随州到枣阳一带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在其四周由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大洪山,还有中条山脉所包围,因此,中间这条低平的平原被称为随枣走廊。)里,不断有曾国墓葬、曾国青铜器被发现,年代跨度十分大,从两周时期到战国晚期。大量的青铜器铭文表明。两周之际及其以后,在江汉地区有一个国力强盛、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曾国。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7)

在周朝早期,曾国的势力范围就达到了江汉地区,“曾”是姬姓周王室的宗亲,是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统治南土的重要诸侯国。除了曾国外,江汉地区还发现西周早期的多处遗址和青铜器群,比如武汉市黄陂区的鲁台山“长子”国青铜器群,湖北省黄冈市毛家嘴西周遗址及其附近的新屋垸青铜器群,这些青铜器群反映了西周初年中原对南土的开发与统治。

当时,以周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再次控制和影响了南方地区。然而由于周昭王南征时期对江汉地区发动的荆楚战争失败,西周中晚期以后,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实力和文化影响逐渐沉寂,江汉地区几乎不见这一时间段的周文化遗址和青铜器。

两周交替之际,周文化实力在江汉地区势力有所回潮,这一势头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主要集中在在距离周文化中心区较近的鄂北地区,如襄阳、随州等地,发现有曾、蔡、徐等诸侯国的青铜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属于曾国青铜器。

曾国青铜器的主要发掘地有两个地点:襄阳市的郭家庙和荆门市的苏家垄

郭家庙墓地经过两次大的发掘,一共发掘出140余座墓葬,墓地虽然在历史上经过多次被盗,但是这两次发掘仍有重要发现。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8)

墓葬出土有鼎、簋、鬲(古代煮饭的工具)、壶、盘、匜(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等礼器。以及钺、方座器等两周之际不多见的器类,青铜礼器中有来自楚国、黄国等地的器物,大部分是这些国家嫁女带到曾国的陪嫁器物,这说明了当时的曾国与这些诸侯国之间的联姻与交流。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9)

京山市的苏家垄可以说是曾国考古的发祥地,从2014年至今,湖北多家考古研究所多这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与发掘。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10)

考古发现,苏家垄遗址不仅有曾国高等级墓地、大型居住地址,而且有大规模的铜矿冶炼遗址,在这里已经清理出墓葬110余座,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发现了曾伯桼青铜簠的主人-----曾伯桼及其夫人墓葬,而根据年代,曾伯桼应该是曾侯乙早300年前的先祖。在曾伯桼墓葬中,多件铜器有铭文“曾伯桼”,“曾伯桼”壶铭文有“克逖淮夷”等重要内容。在他夫人的墓中,铜器上有“陔夫人芈克”等重要铭文。铭文之多,在春秋时期青铜器中极为罕见。

从铭文上看,曾伯桼自述的口吻是“为民父母”,芈克能嫁给曾国统治者,在楚国地位也不低,推测不是公主就是贵族女儿。“陔夫人芈克”铭文簠是现今可见较早的反映曾国与早期楚国关系的考古实证,这表明当时的曾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苏家垄铜矿冶炼的发现,更是近年来曾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苏家垄曾伯桼器群和传世的曾伯桼“金道锡行” 青铜簠相互照应,展现出曾国青铜器从冶炼、生产到流通的诸多环节,也说明了曾国曾经的辉煌和强盛的国力。

金道锡行是什么?

“金道锡行”,古人把铜、青铜当做金,称为“吉金”,而锡则是铸造青铜所必需的一种物质,因为青铜基本上是铜锡合金,或者铜铅合金,“行”就是道路的意思。“金道锡行”就是铜锡之路,这些铜锡之路通到都城,然后又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

在夏商周时代的中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进行“戎与祀”所需要的工具就是青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割据势力,都显示出对铜矿资源的强烈占有和依赖。从这个意义上说,青铜时代的铜矿山。不啻为“国库”,运输铜资源的通道便是“命脉”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荆楚大地上不断出土商代以及两周时期的青铜器群,那么这些青铜器群原料到底来源到底在哪里?

通过考古界的不懈努力,终于在长江中下游的大冶市发现一处古矿冶遗址-----大冶铜绿山遗址。

这座古矿矿产十分丰富,素有“百里黄金,江南聚宝盆”之美称,铜绿山古代采矿区位于大冶市城区西南3公里一片低山、矮丘和湖盆地带,面积2.5平方公里,这片神秘宝山有13个大小相异的矿体组成,有多座矿体露出地表,铜的储备量位居中国六大基地第二,品位居全国之首。

通过对铜绿山不断的挖掘与考证,我们发现在距今4000年前,此地的先民们就开始对铜绿山进行小露天采铜了。

在商代,古人已经采用井巷技术采铜,所谓井巷技术就是为了把矿藏开采出来,必须从地表向地下开掘各种地下通道。直立的通道称为竖井,倾斜的称为斜井,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称为平巷,以上统称为井巷。

这是中国采矿史上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到了两周时期,地下井巷开采技术不断完善且自成体系,较好地的解决了井下排水、通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井下采掘深度从30米至60米,少数矿井甚至到达百米之深。

铜绿山周围墓地还发掘出春秋时期的墓葬221座,其中71座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种类繁多,样式复杂,有青铜工具。有玉器、陶器等,但是综合所有的随葬品风格来判断,明显带有扬越文化之遗风,这显示了春秋时期在铜绿山从事采冶的工匠,多为楚国统治下的古扬越遗民。

据推算,青铜时代的大冶铜绿山生产处的粗铜料不少于15万吨,这个数量十分惊人,这些青铜最终去了哪里呢?又是怎样默默推动和改变中国古代的文明进程呢?从铜绿山的地理位置观察,环绕铜绿山的古大冶湖和长江沟通,其生产的铜料通过长江以及其支流运抵中原地区,即所谓“金道锡行”的运输路线。

采用现代技术把铜绿山出土的铜料同安阳殷墟、叶家山曾国墓地、曾侯乙墓地等多处青铜器进行比对,检测分析显示,这些墓地的青铜器多数来源于铜绿山。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11)

以铜绿山为起点的“金道锡行”

大概在春秋早期,楚文王执政时期占领了铜绿山,楚国将铜料的采冶铸技术逐渐发挥到极致,生产出一大批巧夺天工和多姿多彩的青铜器,成为世界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文化,楚国因为有了铜绿山而国力倍增,攻城略地,攻无不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战国跻身于七雄行列,进而将中国南方收入囊中。

尚武和日用是楚系青铜器的时尚风向标

战国时期,楚国青铜文化完全覆盖江汉地区,楚系青铜器特征明显,从纹饰到礼器组合制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已有了楚自成一体的系统。楚墓是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最为集中的遗存,楚人尚武,兵器是楚墓最常见的的青铜器类,楚式青铜剑为楚墓常设的随葬物品,楚人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青铜器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焊接等先进技术,装饰上广泛使用金银、绿松石工艺。铸造青铜兵器采用不同合金成分铸成复合型铜剑,在剑、矛等兵器上住处暗纹增加抗腐蚀能力,楚国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青铜器开始崇尚镶嵌绿松石或错嵌红铜装饰,制作精美的器盖、灯具、盒子、镜等生活用品成为青铜器新兴的类别。这表明楚系青铜器越来越注重日用风格,其中以“曾侯乙”墓地出土的青铜风格为代表的。

曾侯乙墓地青铜器器类十分齐全:礼器中的尊缶、壶等酒器,鼎、簋、簠等食器,盘、匜等水器,无所不包;日常用器小到熏、镇、炉等,面面俱到,日常用器制作精美规整,极尽精巧之功,如下图曾侯乙鉴缶,便是曾侯的“隔空保温”容器。

曾侯乙鉴缶又称“冰鉴”,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铜鉴缶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放置于方鉴正中,组合为一个整体,出土时两套鉴缶并列,上置一勺。在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12)

鉴缶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它的外面是一个大方鉴,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足承托鉴底,里面中间放着一个方缶(即盛酒器)。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鉴内底上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凸形的弯钩,其中一个弯钩还装有活动插销。当方缶放入鉴内,鉴底的三个弯钩刚好可以套入方尊缶圈足上的三个榫眼内,这时弯钩上的活动插销就自动掉下,卡住尊缶,使之不致移动。如此可见古人的智慧,制作的器具如此的精细和巧妙。

青铜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新阶段,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在青铜时代,它们是青铜,可是它们就是王者。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说说你对汉代青铜的理解(青铜时代青铜即王者)(13)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