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读书日

历史视角下的人类移民(人类将何去何从)(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在前面的话:我敢预言,用不了几年,《时间移民》这部作品中的片段将被选进语文课本。别问我为什么,就是作品写得好,你问我就那么自信吗?我告诉你,请你拭目以待,历史将会证明。

《时间移民》读后:人类将何去何从?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在美国获得科幻大奖以后,电影《流浪地球》又热播,人们开始关注科幻作品的创作。青少年读些科幻作品,补充一下科学营养,开发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说二十世纪是两个思想巨人的较量,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坚信爱因斯坦终将胜利。儿子上初中时就读完了《三体》,我却读不进去,他又买了本《时间移民》,也早读过了,我却对它置之不理。因为很早之前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感叹自己科学素养不够,理解能力太差,读得一知半解,糊糊涂涂。

过年时枯燥无味,重又拿起这本《时间移民》,竟然读了进去,虽然书中有很多难懂的对话,但一旦读进去了反而很有意思。《时间移民》告诉我们什么?人类不仅要研究自己从哪里来,还要考虑到何处去?或许是痴人说梦,或许是杞人忧天,但这真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总要有人去预见,去猜想。

历史视角下的人类移民(人类将何去何从)(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移民》笔记如下:

第160页,原文写道:

“学习?”先遣队长笑着摇摇头。“您有书吗?”他指着大使的手提箱问,“什么书都行。”大使不解地拿出一本伊.亚.冈察洛夫在19世纪末写的《环球航海游记》,这是他出发前看到一半的书。先遣队长看了一眼书名说:“随便翻到一页告诉我页数。”大使照办了,翻到239页。先遣队长流利地背诵起航海家在非洲的见闻,令人难以置信地,一字不差。

“看到了吗,根本不需要学习,他们就像我们往磁盘上拷数据一样向大脑中输入知识!人的大脑能达到记忆的极限。如果这还不够,看这个,”先遣队长从耳后取下一个助听器大小的东西,“这是量子级的存储器。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书籍都可以存在里面,愿意的话可以连一个账本都不放过!大脑可以像计算机一样访问内存提取它的信息,比大脑本身的记忆还快。......”

在人类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实现人脑和机器的互联,这不可思议的事情有可能很快变为现实。现在的医学已经实现了假肢和人的大脑互联,那么在今后的某一天,人类的大脑中植入芯片也不会太远。一旦人类在大脑植入芯片,实现了知识的快速存储和记忆,那么人类是不是就变得更加聪明了?我觉得不是,反而是人类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笨。二十几年以前,手机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有一个同事他竟然连自己媳妇儿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为什么?手机有存储的功能啊,不信你可以测试身边的人,到底能记住几个人的手机号码。但是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会记住好多的东西。

电脑、手机、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现在单位的同志们写材料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电脑或手机上网,有好多人离开电脑连个材料都写不出来。人类在几千年前是靠结绳来记忆的,每结一个疙瘩,就算一件事情。后来又发明了文字和纸张,人们不再去记一些琐碎的东西,而是把重要的东西都记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记下来以后人类的记忆力又发生了倒退。那么如果有一天,人们能用量子级的芯片帮助记忆所有的东西,人类的大脑会不会变得一动不动,人都不用自己思考了,会不会变得像猪一样的蠢笨?

《时间移民》第160页,原文写道:

“身体的一个器官失效,就更换一个新的,大脑失效,就把其中的信息拷贝出来,再拷到一个新培植的脑中去。”

当医学发展到如此程度,人就不会死亡,而可以得到永生。长生不老,这是一个可喜的未来,也是一个可怕的未来。没有代际,不用生孩子,每个人都成了老不死的那个人。博学、长生、美貌,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每一个器官老化了随时可以更换,你所能看到的人都是神仙,你还羡慕神仙吗?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话题。秦始皇当年为了追求长生,派他的部下东渡大海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历代帝王也有追求长生吃术士练的仙丹,结果要了命;当下的靓男俊女们不惜钱财去整容。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美貌变得轻而易举,人人都成了老妖精,人人看不到婴儿,人人都可以把自己变成想要的样子,你还会追求吗?

关于博学,我始终觉得死的知识从来就不重要,字典词典无所不包,无所不知,但是它代替不了人的思考,代替不了人的能力。知识终归要转化为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能说是有用的。所以芯片存储人类所有的知识可以实现,但要转化为人的能力,还需要人自主的思考,就像水和粮食不经过酝酿发酵,永远不会成为甘甜的美酒,水和泥土不经过高温烧造永远成不陶瓷一样。

《时间移民》第161页,原文写道: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我们时代那50年的发展,可与过去500年相比,而现在的500年,也许是与过去的50000年相当了!”

在古代车马很慢,时间很慢,思念很长。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个地方可能变化不大。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洪水,地震,极端的异常气候,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可能一直是一个样子。近几十年近百年,进入工业化阶段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所以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快速发展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变革?我不敢想象。

人类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类就在思考自己的命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几百年,几千年,人类在不停地探索与追问。

我曾经说过一个自己的观点,杞人忧天里的那个杞人,或许是一个智者。他如果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一个人,有可能看到了巨大的陨石坠落地球,或者看到了彗星划过地球,或者火山地震,抑或是地球极端气候的变化,他可能目睹了地球的毁灭,因而时刻担心天外来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还会嘲笑他吗?他应该是一个十足的智者。

历史视角下的人类移民(人类将何去何从)(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对现在生活的每一天,感觉或快或慢,刘慈欣让我们坐上时间的快车,跨越了100年,200年,到最后的一万多年,让人们感受将来,将来的将来,将来的将来的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大胆的想象一下,让我们重新思考,思考,再思考。

当人类追求极度奢华和自由的时候,就是那种无形的世界,无形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在这里,人类可以满足自己随时的想象和需要。但无形世界的生活正如作者所言,如同D品一样,一旦经历过那种生活,就无法再回到有形的世界中来。我们充满烦恼的世界,对他们如同地狱一般,这可真是无法想象。

人类走了几千年,几万年,最终最终走入了一堆芯片设计的无形世界当中。这会不会真的成为人类的归宿?有这么一种趋向,自从手机发明以来,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和自由,而且手机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思想上的愉悦,许多人被手机牢牢的控制。一天的生活没有手机就像丢了自己,手机源源不断为你推送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就像D品和Y片一样令人无法自拔,这会不会是人类走向无形世界的一个先兆呢?

(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这篇读后感我觉得写得不错。抄袭必究!)

本文写于2021年的春节

202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