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和自贸区哪个好(独家什么)(1)

思响哥按:

经济特区是政策优惠,自贸区是消除壁垒。经济特区好比一种“放饵钓鱼”的方式,而自贸区则好比一种“开闸引鱼”的方式。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相比关键的不同就在于自贸区是实行“境内关外”政策。

来源 | 《人民论坛》2015.6下重点关注栏目

作者 |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赵振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楼俊超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同之处

自贸区与经济特区都是以开放带动改革,并以改革促进开放

经济特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中国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目的是打破旧的体制框架,大胆创新经济体制,率先探索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通过改革实现对外开放,然后又利用更加开放的市场进一步带动国内改革。自贸区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破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简化程序,减少干预,探索实现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然后用这个市场来进一步带动深化改革。在这个层面上,二者都是为了促进改革而建立,都是以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

自贸区与经济特区都能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对吸引外资、影响全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让全国各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部分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经济特区在为全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加快对外开放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此后,我国对外开放复制了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开放地区,形成了由点到面、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由局部到全局的全面开放格局。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在上海自贸区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又设立了广东、福建、天津三个自贸区。建立自贸区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发展自贸区本身,而是要通过自贸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自贸区同经济特区一样,是一个试验田,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并且也需要把成功经验推广出去,以点带面带动全方位开放和发展。

自贸区与经济特区都率先与国际相接轨

经济特区是在“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下,为了实现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而设立的。经济特区设立的目标就是在闭关锁国几十年后向世界打开一个窗口,推动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并与国际相接轨。经济特区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实现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自贸区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在国内经济步入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实现与国际接轨而建立的。自贸区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是一个对外贸易发达的经济体所必须建立的自由贸易规则。当前我国加快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自贸区与经济特区都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经济特区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中央希望通过建立几个能够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窗口的特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并相应地促进经济增长。自贸区是在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而设立的。自贸区与经济特区都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基本目标,一方面利用好外资壮大自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好内资巩固自身经济发展。

不同之处

经济特区是计划经济背景,自贸区是市场经济背景

建立经济特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的重大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重大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此时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走入死胡同,国民经济百废待兴。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并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问题。经济特区就是为了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打开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而设立的。

建立自贸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应对全球化竞争并推动本国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已成为位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贸易总量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的经济大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主动寻求创新,通过自贸区推动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担负大国责任,不断帮助周边国家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

经济特区是政策优惠,自贸区是消除壁垒

经济特区好比一种“放饵钓鱼”的方式,国家在开放和引进外资、税收、财政、金融、立法等方面给予经济特区政策优惠,并允许经济特区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发展措施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在开放和引进外资方面,简化出入境手续,优惠土地使用费,实行特殊劳动用工制度;在税收财政方面,减免关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多个税种,并享有宽松的财政政策;在金融方面,国家支持率先开放银行业,鼓励探索资本市场改革,并试行相对宽松的金融业务管理体制;在立法方面,经济特区被赋予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

自贸区则好比一种“开闸引鱼”的方式,国家并不是通过简单地给政策优惠来进行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消除政策壁垒,简化程序、简化干预、放开准入,给予国资、外资、民资同等的国民待遇等方式,给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贸区是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划出特定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经济特区只有政策优惠,而自贸区最大的政策是关外待遇。自贸区建设不能简单依靠政策优惠,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给自贸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现在很多企业对自贸区有误解,认为自贸区就是像经济特区那样搞政策优惠,但实际上自贸区是用更加公平的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政府干预。

经济特区是正面清单,自贸区是负面清单

设立经济特区时,中国的开放程度很低,市场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对外开放,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选择沿海几个城市先行先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都是政府动用自身力量一手操办,并由政府主导进行招商引资,建立“正面清单”,有意图地鼓励对某些领域进行开放。自贸区是在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贸区的建设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以往的事前审批改革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招商引资、发挥市场活力的良好外部环境。目前,自贸区已经建立“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规定在“负面清单”以外的均不再审批,完全由市场决定。“负面清单”以内的是高度透明的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减少“负面清单”的内容,促进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活力。

经济特区以出口为主,自贸区以转口贸易为主

经济特区主要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可用于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特区初期的主要功能着眼于出口,利用产品外销创造外汇收入。

自贸区是“境内关外”,以转口贸易为主,主要发挥转口集散、自由贸易、保税仓储、贸易结算等功能。自贸区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进行贸易活动,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允许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相比关键的不同就在于自贸区是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为与转口贸易相适应,自贸区还需要提升为转口贸易服务的能力,包括物流、仓储、金融、旅游、文化等相关方面。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务必规范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