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可能你和我一样,是个蹲在家中上网课的学生,也可能是个担惊受怕走在回家路上的上班族,也有可能是个四处打听工作的打工仔。不论谁,在期盼疫情结束的同时,有没有好奇过古人从小是怎么读书的?

很多人了解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在影视剧中,白发斑斑,长须飘飘的白发老夫子大声呵斥着,底下二十多个摇头晃脑大声朗诵的小娃娃。接着就是考试,做官,我们很难全面的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学习的,只能看着他们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古文,红榜上高高一挂,便成了状元。许多人羡慕古人没有理化生这些数学知识,那么真正的古人是怎么从出生到成年一步步学习知识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1)

小时候的日子

《三字经》给了我们这样一段话: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古人的学习生活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就明清这两个离我们很近的朝代来看,一个小康家庭的孩子,从四岁就开始了认识书中汉字的过程。这个时候就是读《千字文》、《音律启蒙》等一些简单容易的书本,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两年左右。

和我们相差不大,六岁左右的我们就要进入小学生活,古人虽然还不用去学堂,但是在《礼记•内则》里这样说:

“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

意思就是,六岁的时候教孩子学习数数和各个地方的名字,八岁的时候教他礼仪廉耻。就是认识字后,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 之后是《论语》 《孟子》培养自己的道德社会三观,接触更多的书中世界。

这五本书的顺序是一般是不会改的,为什么是《孝经》第一呢,可能是我们常听的百善孝为先。当然这些书都是要求背诵的,现在我们背个古诗都困难,古人把一整本书背下来想都不敢想,背过之后每天还要温习,接着增加新的内容。有人问了,有没有背诵方法,背不过怎么办,这边建议您去看英语记忆法,背不过听没听说过戒尺,古代老师可不惯着你。

古人的秀才按现在来说就是高中毕业,这段时间一般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来负责。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中或者宗族专门开设的地方,这就是古代的私塾。这种私人教学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孔子他老人家可以说的上是私立老师第一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2)

私塾按照地点可以分为“家塾”和“自设馆”。家塾是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也就是现在的家庭教师;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付费上学即可。另外还有“义塾”“社学”“义学”,就是有钱人自愿出钱资助村子里的小孩读书,最出名的就是清末乞讨30余年,在家乡开办义学的武训,具体的人物历程大家自行查阅资料。

私塾按照功能还可以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小孩子,就像现在的小学,唱唱歌啊,学个写字,做个广播体操之类的;经馆就比较成熟了,主要是招年轻的小伙子,主要目的就是科举,这可是重中之重,许多穷人幸幸苦苦供养孩子读经馆,望子成龙。

古代私塾先生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也有童生,当然还有其他情况,比如一些被贬的官员,范仲淹在贬官之后还曾经在岳麓书院干过一段时间。这些大多得有高文凭,在教学路上走过一段时间的人,要不就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许有隐居的世外高人。

私塾教师的文化水平差别很大,既有名师大儒,也有粗通文墨的平庸之辈。明清时候,官员的选拔都是按照科举考试,这就需要从小有一个好的环境,好好教育孩子,如果私塾学不好,启蒙教育失败,孩子多半是废了,不过可以借鉴范进。这也就是现在人们对学龄期孩子教育高度重视,看来在古代也有不少为孩子教育操碎心的父母。

孩子进入私塾不需要考试,想要送孩子上学,古代也有一套礼仪,我们姑且叫他拜师礼。拜的是谁呢,不用多说肯定不是媳妇,当然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孔子,拜完孔子再给老师磕一个头,老师就批准你了,明天可以来上学了,当然学费你还得教,私塾老师可没有国家补助。讲了这么多私塾,那么我们在私塾会学什么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3)

私塾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普通的农家,商人子弟,他们主要学习的就是认识一些常用的字,有人骂你之乎者也的时候,你能听的懂,做买卖的时候不会让人把你坑了的简单算术,这种学习被称为——“短学”。课程一般时间比较短,一两个月你就可以出师,将来家里有个可以有个写对联的人。

还有一类是和短学相对的“长学”,有人就好好奇了,你说长能有多长,有我读一年大学时间长?古代的长学一般是正月十五后开学一直上到十二月,寒暑假也是只有想想的份,听到这你还敢去古代学堂上学吗?

古代读书可不像现在空调暖气,板凳冷饮,一屁股坐在教室里,记点笔记,反反复复的大学生活。在古代那时候,坐着的都是老师。私塾的老师上课时间不固定,有事的时候就原地解散各找各妈。一般到了上课时间,20多个学子拿着课本围在老师的书桌两旁,注意啊,学生都是站着听课,老师挑着重点句子啪啦啪啦,学生在旁边安安静静的听着,不能出声。

最出名的求学记,莫过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里面就有老师在一旁呵斥,你都是耐心的接受,不能顶嘴。老师讲完以后,挨个提问让学生复述讲的东西,提问完,你以为就结束了?你还得把文章背下来,等到学的差不多,小孩就可以念念对句,大孩子就要学着写诗,为以后打基础。

你与古人的大学都一样

读完私塾,这时候的你要么考秀才继续深造,要么回家继承祖业,搬砖种地。要是你运气好,考题做的顺手,秀才就来了,考上秀才国家就会给你抚养费,一年几两银子,如果你还想继续深造,那么就该考虑去哪个书院了。

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做个小官,安安稳稳的过一生,会试和殿试这些是能力出众的人考虑的,将来那可是朝中大臣。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4)

在我国古代有四大出名的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书院在中国唐朝时候就已经产生,宋元时非常兴盛,明朝衰落,清朝又再度复兴。

汉唐时期读书人做官都是在太学,官学里面进修。而那些私人开办的学校就叫做学院,学院的院长还有许多雅称叫“山长“、“洞主”莫名原始人的感觉。其实不难看出像白鹿洞,岳麓,石鼓这些书院都是建在山中环境优美之处,初建这些地方的人,更多的是为了藏书,因为含有丰富的书籍,许多学子慕名赶来,交流学术问题,饮酒赋诗。

到了宋朝,理学思想在这些学院中萌芽,随着朝廷官员接受这种思想,官方也逐渐默许了这种私人学院的存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的人物,像司马光,朱熹等等大批有学问的文人将书院作为他们的圣地,都曾致力于更好的发展这些书院。

到了明清时期,这些书院逐渐沦为朝廷的办学处,朝廷派专人接管,并按时给予学院一定的福利,而这也是导致明清文化迟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5)

那么一名小小而又卑微的学子,如何在诺大的学院里生活呢?在书院中,各科老师分工比较明确,日常上课,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清代的什么四库全书,十三经等等,为了写出好的八股文,学子们一般都是要讲这些背的滚瓜烂熟。

遇上不懂的地方,像读音、词义、概念这些就去请教老师。文科的同学看到是不是挺激动,背背书就能考状元,那你想多了,除了儒家经典,还有经史子集,算术也是必修课。为什么学数学,你给皇上算个命,推推今天是什么日子,八卦啥的,不得用上数学,国家财政部不得算账,古代还有专门教授这个的老师,想逃脱数学,那是不可能的。

考上举人后,没有经济压力的可以进京参加会试,这类考试性质是选拔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公务员,不需要再专门接受教育了只有临考前的补习,练练策论和书法。就像考四六级的同学会背各种类型的英语作文,古代的状元也是这么度过的,度过这一切,恭喜你就此进入官场。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6)

总结

虽然我们与古人早已相隔久远,但是那些留存下来的文化古籍,诗书礼仪,依然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在岁月的道路上,学习是人无法摆脱的选择。

人生之路因为读书,虽窄犹宽,虽崎岖也平坦,即便一生清苦,依然会乐趣无穷,即使前途迷茫,依旧不停脚步。

参考文献:

《礼记》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