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1)

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 、“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2)

激情四射的鼓手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蹩鼓”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以县东北的黄章、永乡、旧县等乡镇较为普遍,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

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3)

洛川蹩鼓

击鼓、锣、钹起舞时,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蹉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搓步”刚建,“拧摆”柔美。场图主要有“白马分鬃”、“蝎子拧尾”、“单骑扑阵”、“四壁合围”、“品字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种造型,在锣鼓齐鸣中左冲右扑,拼杀搏斗,如临战阵,动作粗犷,剽悍豪放,富于力感。根据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大场鼓、小场鼓和过街鼓,以它独特隽秀、粗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声,犹如一支回旋在黄土高原上震天动地的狂欢曲。

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4)

演出时场场爆满

蹩鼓表演时,在两个头戴瓜皮帽、身穿蓝布长袍,左手执蓝布伞,右手持一蝇甩的伞头率领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锣手组成蹁鼓队,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锣人数组成。锣手一般由十四五岁少年担任,均跟在在队尾表演。舞者头扎英雄巾,身穿对襟彩服,腰系战裙,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队后跟随着由男、女青年组成的秧歌队,俗称"装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情绪与气氛。

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5)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分享更是一种美德,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让你的朋友也受益!

欣赏醉美乡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养你的故土,还有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还有乡村的生态环境。

再不疯狂就老了,敬请关注微信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乡村信息(右上角“ ”加号→添加朋友→输入“weimeicountry”→关注)怎么走?吃什么?怎么住?玩什么?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一切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