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

《论语》里面关于朋友有一句很有意义的论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是正直不阿的朋友,孔子把“友直”放在益友的第一位,可见其对此类朋友的推崇,但在现实中,直友却并不好当。人是自我的动物,习惯把“我的想法”放在第一位,渴望这些想法被理解、被支持,甚至被推崇,如果达不到,那至少别来捣乱破坏它。当一个人尝试着去否定你的想法,大脑第一反应通常是不接受的,若再激烈一点,就上了不受欢迎的“黑名单”。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1)

从自然性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由人人平等,我怎么做是我的权利,轮不到他人指手画脚。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每个人都在人世间经历着渡劫,进行着各自的修行,倘若走到生命的最后,发现自己还只是一个“原始”人,多少有些可悲。

人的成长离不开自我觉醒和外部赋能,外部赋能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他人的指点或提醒。若缺失了这一块,你的人生必定会遭遇更多的波折和困难;而如果有幸得到并且能够自省,你的人生会打开更多的天窗。

汉高祖刘邦,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后来领着十几个沛县老乡起义,一路跌跌撞撞,生死时刻都经历好几回,能够最终成就霸业,离不开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特质。

当初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之后,沉迷于秦皇宫的富丽奢华,好色本性又隐隐作祟,就想留在城中享受金银财宝以及绝色美女。樊哙见此,急忙跑去找到刘邦,义愤填膺地说到:“你是要争天下的人,这些宫中的奢华物品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要它们有什么用!”刘邦听了心里不悦,瞪眼看着樊哙,张良见状赶忙劝到:“秦就是不行仁义之事才有如此下场,如果咱们刚进驻咸阳就贪图享乐,那与助纣为虐又有何不同呢?”。刘邦思来想去,认为二人所讲确实有理,此时此刻应以艰苦朴素为本,安抚人心,于是还驻霸上。刘邦能够压制自己的欲望冲动而采纳两人的建议,才使其没有成为小富即安的草莽军队,否则定会“死于安乐”之中。

“萧何荐韩信”也是一个例子。萧何好不容易把韩信追了回来,领着他去见汉王,刘邦此时又气又急,看着蓬头垢面的两人就吼道:“你干什么去了,难不成也要逃跑?”萧回:“我不会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什么人怎么重要?”刘疑惑地问到,萧回:“韩信”,刘又骂道:“诸将逃亡的有数十人,你谁也不追,追什么韩信,撒谎!”,萧说:“诸将是容易得到的人,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奇才,无与伦比”。

萧何见刘邦面露疑色,继续说到:“汉王你决定长时间在汉中为王,就没有用韩信的必要;决定要夺天下,则除了韩信,没有可以跟你商量大事的人了!就看汉王怎样决策”。此话一出,刘邦的怒气全消,当时他们正逃亡蜀地,他明白萧何是为了整个汉军能够重回故地才做出如此举动。紧接着,萧何再次给他说明了韩信对于争夺天下的重要性,刘邦拗不过就答应让韩先做一名将军,萧不肯,于是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

那知萧何得寸进尺又说到:“汉王你一向傲慢无礼,任命军中大将,就像是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你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能让众人心悦诚服啊!”刘邦当时虽然境遇不算好,但怎么也是个王,被萧何这样批,还为一个毛头小子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是不忍孰不可忍?可刘邦居然答应了。这才有了日后“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历史上也出了一个兵仙。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2)

樊哙、萧何,都是在沛县就和刘邦混在一起的好友,后来起义又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同时他们也是刘邦的诤友,在关键时刻敢于坦率直言,而刘邦能够放下身段用心听取,最终也成就了自己。反观他的对手项羽,刚愎自负,驱范增、冷韩信、远陈平,到最后身边连一个厉害的顾问也没有,若能与不同思想的人坦诚交流,听取他人意见,又何至于“无颜见江东”。

对于诤友,我们要学会去辨别。那些对你吹毛求疵,盯着毛病使劲说的人并不是诤友,诤友的前提首先是友,如果一个连你长处都发现不了,没有对你的认可和欣赏,只是把你当做他自己好为人师、找存在感的对象,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友呢?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为自己写下一副座右铭:“与有肝胆人相处,于无字句处读书”,有肝胆人是指为人正直、坚定、无私。他喜欢交友,可以说朋友遍天下,其中,与陈毅元帅关系更密切些,他欣赏陈毅的性格,说其刚烈而不失潇洒,豪侠而不乏文雅,他们曾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是多年的革命同志和相知好友。

1958年周恩来卸任外交部部长一职,想推荐陈毅接任,但有人认为陈毅讲话像“放炮”,常常热血沸腾,自由奔放,按照官方标准来衡量,难免有些出格,周恩来回应到:“不要怕放炮么,放炮才能吸引人,震撼人,陈毅比我讲得好,大气势,很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陈毅当选外交部长后,小心谨慎地开展外交工作,但还是在一次讲话中武断了些,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回国后周恩来当面严肃批评了他:“你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请示不报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表态,都像你这样还了得”,随后表示外交工作不同与其他,一言一行都会带来国际影响,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对于老战友提出的批评陈毅欣赏接受,并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

1972年,在陈毅元帅的葬礼上,拥有过人毅力的周总理却两度失声哽咽,为这位一生挚友的离世而倍感痛心。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3)

陈毅元帅对自己的交友观曾有这样的总结: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是拼着得罪你的风险,也要和你说真话的朋友。他们可能是那个在你头脑发热时“泼冷水”的人,在你麻痹不醒时“锥刺股”的人,在你迷茫混沌时“修路搭桥”的人。他们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真切希望你变得更好,拥有诤友是人生的幸运和福气。

当我们身边缺乏诤友时,应该去好好找找原因。一般来说,一个人缺少诤友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因素:自己的言行让他人不愿意再做你的诤友。当有人尝试对你提出一些意见或批判时,你的反应是抗拒、蔑视,甚至是敌对、厌恶,久而久之,自然没有人再愿意对你说实诚话。另外,在结交朋友时,自身更倾向于那些说话好听,符合你心意的人,而疏远那些持反面意见的人。

黄永玉和曹禺虽然相差十几岁,但并不影响两人成为好友。黄永玉年轻时曾在演剧队数年,对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烂熟于心,很是喜爱。他为晚年的曹禺没有再创作出好作品而感到惋惜,在1983年他给曹禺写的一封信中坦率尖锐地表达了此观点:直言曹禺新戏的诸多问题,更称其创作灵感“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被世人的称颂所混乱作贱。黄秉承着对曹“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的态度,要求自己“如果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

十多天后,黄收到了曹的回信,信中曹禺表达了对他的欣赏,感谢他的直率、坦诚、朴实让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也虚心的接受了他的批评建议。更难能可贵的是,曹禺把这几张信纸装裱在了相框中,希望在自己身心俱疲或“想入歪歪”的时候,通过此信反复提醒督促自己。当时的曹禺可是中国戏剧界泰斗级的人物,但他却能豁然收下那些尖锐的语句,以自责和感激面对黄永玉的坦率,这令黄永玉对他更加敬佩。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4)

想要获得诤友,首先就要开阔自己的心胸,不要封闭自己的思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和想法,主动和持反对意见的人沟通交流,虽然不一定正确有用,但能够启发自己的思维,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降低风险,提高容错,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理。

当然了,听意见要有一个度,不是谁提出问题我们都要全心全意去应对,有些人提意见的发心就不太好或是另有目的,对于这类人可不能把他们当诤友。

二、客观因素:境遇的改变会使一个人改变。随着经历的增多,自己身边的朋友们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可能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现在也许有了更多顾虑,不愿再露锋芒。另外,由于在时间空间、社会位置等方面的距离,也会有一些朋友与自己逐渐变得疏远。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去推动老朋友发声,也需要去更新“朋友圈”。

笔者在多年前遇到一个同事,他刚进公司没几个月就请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吃饭,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人真会拍马屁。不想有一天他来找到我,说要一起吃个饭,我和他虽接触不多但出于好奇便同意了。一上桌大家先是胡侃,没多久他的问题就来了,关于公司、产品、业务、人际各个方面,接着又要我提建议。

酒过三巡,我也放开了:“听说你把所有管理基本请了个遍,挺会来事,但在这个公司估计行不通”,他看了看我说到:“这话从你口中说出来我是没想到”,我问他为什么,“刚进公司培训的时候你不是提倡大家积极主动找前辈交流吗?不止这里,我以前去任何一家公司,都会请一些人吃饭”,我瞅瞅他回到:“目的没那么单纯吧”,他笑了笑说:“也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你们这些人不是公司的管理就是优秀员工,和你们多聊聊自己上手也快”,我回到:“那不用请吃饭也行”,他补充道:“公司里的氛围我不喜欢,大家一起吃吃便饭多舒服,也不用拘着,聊的开”,我问到:“那你不担心别人不领这个情?”,他摆摆头:“这没什么,能一起吃饭,总要说点什么,这些东西对我是有用的”,我继续问:“你什么时候有这个习惯?”他回到:“也不是刻意的,每次换工作身边的人就换一茬,也需要去结识新的人”。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我心里已是万马奔腾:“这人真他娘是个人才”。下来我仔细想了想他说的话,有一点表达得很正确:人随着境遇的改变,身边的人也会发生改变,那些曾经的朋友有一些会离我们远去,而如何能保证自己一直有一个好的朋友圈,除了“上天的安排”也需要自身去发现,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高度。后来,此人做到了事业部总监,现在自己创业,我和他有两年联系甚多,互有切磋,现在变少了,但那天他给我上的一课,现在都记忆犹新。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5)

想收获质量高的诤友,不仅要塑造自身能够听取意见的人设,对那些你认可的人(切记不是你喜欢的人),可以主动提出要求,希望他们给出看法,这样你才能够听到更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对自身的启发才会更大,说不定还会收获一段新的友谊。请教他人绝不是丢脸的事儿,如果把自己的面子和喜好看得太重,会错失很多增长智慧的机会。

我们做个简约的总结:

什么是诤友:能够直率坦言你的缺点不足,敢于指出你的错误

为什么需要诤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如何获得诤友:首先不要害怕批评和否定,控制住自己的小情绪,反复默念“忠言逆耳利于行”;其次主动寻求他人的指点,以一定频率更新朋友圈,结识优秀的人。

另外要提醒一点,自身与诤友之间的交流状态不能成为单方面的说教。与诤友的沟通,核心目的是通过思想碰撞来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看问题的视角,如果只是他说你听,缺乏摩擦,这很难达到“自我觉醒”的效果。合理的做法是,双方有理有据地提出各自的想法,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差”碰撞出新感悟或新思路,这样的交流在当时可能会不舒服,但事后会收获颇多。

真正的诤友是哪样的(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6)

《孝经》里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诤友就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清自我、看清现实。人生的路谁也预测不到未来,拥有诤友,能让我们少走些弯路,少碰些硬壁。

诤友并不是独立一类的朋友,它可以是你的伴侣、兄弟、闺蜜,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发小、同事……如果你的身边有,请尊重他;如果你的身边没有,反思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纳百川 精彩人生=

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