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季羡林人生不圆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季羡林人生不圆满(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季羡林人生不圆满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

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100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转变过程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同时,也充满着失望、迷惘、混乱与幻灭。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段痛苦悲怆的历史。季羡林先生亲历了这段历史中的绝大部分事件,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文化人肩负着民族与文化的双重重任走过的一条崎岖的道路。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经历,是值得回忆的。因其不但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带有普遍性。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反复阅读季羡林先生的24卷《文集》及1992年《文集》出版后的作品,竭尽全力搜集有关资料,采访一切能找到的知情人,力图使书稿保持真实。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的时候,往昔岁月的情景,便会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常常令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喜怒哀乐,不能自已。每当我骑车去朗润园13公寓拜谒先生的时候,看见他日渐苍老的面容,步履蹒跚的身影,心中便会涌起阵阵忧思,回家后更努力地写下去。现在,终于完稿,并得到先生的首肯。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想,创作这本书,是我的夙愿,也是我一生中做过的为数不多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促动我提笔的原因,是季羡林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历。这个经历本身就非同寻常,很有吸引力,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是,经过4年我才明白过来,季羡林的不寻常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平常”,而不是什么异常之处,或者什么“传奇色彩”。

他衣着平常,永远穿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个“土包子”。当他身着“缊袍敝衣”,处在西服革履,油光可鉴,“烨然若神人”的一群之中,你就会感到他那朴素衣着光芒四溢。

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略显嘶哑,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像一个老农。但是,他说的句句是真话、实话。他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用假话和空话来骗人。

他写文章质朴,像在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决无强加于人之意。但是他的每一个字都燃烧着激情,没有半点虚情假意,更不会摆出一副祖师爷的面孔来教训人,吓唬人。

他说他留学的动机只是为“镀金”,回国后好“抢到一只饭碗”。别的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他没有,也不会说。

他一再地说,他从小“胸无大志”,至今也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并常常为戴在他头上的一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

他说他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他认为,一个人不但要爱国,还要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这使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内心永远充满忧患意识。

80岁以后,他就成了陶渊明的信徒:“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但是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工作。”他每活一天,就工作一天,为人类多做一点贡献。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类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我到现在才醒悟过来,是从季羡林身上醒悟到的。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话。”一切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人。

那些自以为伟大的人;那些自以为掌握了宇宙真理的人;那些自命不凡、故鸣清高的人;那些把真理的光环戴在自己头上,却干尽蠢事的人;那些装腔作势,自以为满腹经纶,却是满腹糟糠的人;那些满嘴崇高、道德,却一点也不崇高,不道德的人;他们在季羡林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啊!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一个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张光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