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了儿童发展的无限潜能和生长内驱力。有的家长会告诫孩子:业会荒于嬉,玩物会丧志。其实,这一古老的规训并不适合年幼的儿童,对幼儿来说,游戏才是他们正当的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多年从事儿童游戏研究,关于游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还有家长对其存在的误解,她都做出了深入的解析,并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的游戏。

01

游戏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

家长的疑问

孩子都是喜欢玩的,“玩”对孩子来说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的回答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还在不断地成熟过程中,当身体和心理要发展什么的时候,其身体机能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自发地使用它。

例如孩子之所以行走时喜欢奔跑、喜欢走窄窄的街沿边缘;喜欢跨跳路上的障碍物;喜欢向远处扔投小东西……其实,幼儿游戏的这种自发性特点表明,这正是孩子发展动作、发展平衡、发展肢体协调性等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天性好动的原因,如果我们给他们合适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去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发展上的最大满足。

游戏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体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反映的正是他的发展水平,所谓“聪明的孩子会玩”,“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通过游戏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有大量自发的重复性行为,这种重复就是在练习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游戏中还有大量探索性行为,因为幼儿对已经熟练的行为会不满足,就会变换着花样地进行自我挑战,小步递进地提升自己的行为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遏制孩子的游戏,就是限制孩子的发展。

02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心理维生素”

家长的疑问

游戏是一种玩耍,只用于消遣。如果孩子长时间玩游戏,这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吗?

我们的回答

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会被频繁地告知必须这样,不能那样,不得不被要求学各种本领、不得不被迫控制各种欲望、不得不被强制规范行事等等,然而,理性尚未成熟的幼儿在被动的规范学习中,经常体验着无奈、伤心、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幸运的是,他们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那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通过假象并用替代物做着一切他们想做而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是游戏帮助他们宣泄了现实中的负面情绪,是游戏象征性地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游戏给了孩子自豪、满足、开心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因而,经常游戏的儿童心理健康、个性开朗、活泼阳光,这也为他们将来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奠定了基础。

华爱华用游戏体现幼儿教师专业(华爱华解答家长疑问)(1)

03

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

家长的疑问

既然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满足,那么学习就应该是一种社会需求,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成人想让孩子学的知识,这难道是游戏可替代的吗?

我们的回答

幼儿还未到正式学习的年龄,也即幼儿的学习不是那种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依赖的是动作、是情景、是亲身的体验,这是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因为他们还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游戏的情境性、直观性、操作性特点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所以,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适宜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个幼儿正在用积木搭一座桥,他先各用4块方木垒了两个桥墩,然后拿了一块木板条准备架在桥墩上,由于桥墩之间的距离较远,显然木板的长度不够,他便用这块不够长的木板作为工具,试图测量出比这块长的木板,但他没有找到。于是,他将其中一个桥墩向另一个桥墩移动,使之缩短距离后,顺利地将木板放了上去。

在这个案例中,面对桥墩距离和木板长度不匹配的情况下,幼儿能够尝试两种办法:一是换长一点的木板;二是缩短桥墩的距离。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的操作体验,选择了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

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游戏中的这种学习远比专门学习有效得多,因为这是在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具有强烈的动机,而且在游戏的真实情景中更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的经验印象更深刻更持久。

家长的疑问

幼儿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是否每一种游戏都有学习的价值呢?

我们的回答

儿童游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无论哪一类游戏,都会出现问题情景,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

例如过家家一类角色装扮游戏,会大量出现替代物的使用问题;积木游戏中会大量出现建构造型的结构稳固性问题;棋牌类、运动类的规则游戏会出现规则协调的问题。任何一种游戏,只要孩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会涉及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合作的技能。

此外,各类游戏还有各自特殊的学习功能,如角色装扮游戏更多涉及叙事能力的提高,“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等游戏主题,正是他们用行为在构思反映社会生活事件的脚本,且随着认知的发展,游戏的故事情节会越来越复杂。积木游戏更多涉及数学科学的知识经验:当她们为楼房搭建楼梯时,就会运用递增或递减的数学方式;搭建高架桥时就会考虑坡度与桥墩高低序列的问题。规则游戏还会更多涉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战胜对手的策略思考。

华爱华用游戏体现幼儿教师专业(华爱华解答家长疑问)(2)

04

游戏是幼儿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家长的疑问

游戏中的这种学习,获得的是零零散散不那么系统的知识经验,这对入学以后的正式学习有用吗?

我们的回答

这就要说到游戏中的学习特点了。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是隐性的、潜在的,经验是逐步累积的,但所发生的学习却是丰富和饱满的;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是快乐的、自然的、没有压力的,所以体验到的是学习的乐趣。

尽管相比专门学习所看得见的即时效应来说,游戏具有的是一种未来效应,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大量零零散散的感性经验,正是以后学科学习的基础。

例如:一个女孩用木砖垒墙,高度为十块木砖一列,共垒了四列,老师指着第一列木砖问她:“这里有多少块木砖?”她开始从下往上数,“1、2、3、……,有10块。”老师又指着第二列问,“那这里有多少块呢?”她没有再数,直接回答“也是10块,因为这里每块都是对牢的”。“哦,那么这堵墙一共用了多少块呢?”女孩便手指着一列列的木砖,“一个10,两个10,三个10,四个10”,“那就是40”。

这个案例蕴含了一个乘法的萌芽,游戏中的这类例子很多,当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数学时,游戏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那些抽象的概念。

游戏中学习的未来效应还表现在,幼儿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收获的是学习品质的形成。大量游戏事实说明,好奇心、专注力、坚持性、创造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策略和方式等等,在游戏中比在其他活动中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华爱华用游戏体现幼儿教师专业(华爱华解答家长疑问)(3)

05

游戏是幼儿园

的基本活动

家长的疑问

幼儿园既然是一个教育机构,孩子是来学本领的,那总还是要进行一些老师教孩子学的活动吧,否则老师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的回答

既然已经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最佳学习方式,它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相反孩子就是在游戏中进行着学习,学会着学习。游戏对孩子如此重要要,那么,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游戏就一定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一再强调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特别指出要“珍视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基于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之上的要求。

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充分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幼儿游戏行为中所蕴含的发展水平;基于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来生成教育活动,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这就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与学,即在做中教、做中学;操作中教、操作中学;行动中教、行动中学;体验中教体验中学。家长们理解了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的教育内核。游戏培育了会学习的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科学立场和原则。

作者: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幼儿教育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