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齐 文并绘
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以热烈喜庆的方式庆祝的,这已成为民间习俗,所以也就有了“闹”元宵的说法。宋代辛弃疾在诗词《青玉案·元夕》中,就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他描写当夜的灯火之盛,有如千树万树鲜花盛开一样,满天的焰火像流星雨一般闪亮坠落。“玉壶”是描写月光的皎洁柔润,“光转”是形容月亮从东转到西。一整夜的时光,人们都在舞动着龙灯上下翻滚,在月光辉映中边舞边行,锣鼓喧天,这是多么热烈的场景,这是距今近千年的南宋时期庆祝元宵节的真实写照。
闹元宵这一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咱们就说这鱼龙舞吧。我小时候父亲在元宵节前就买回来金鱼灯笼,因为“鱼”与“余”同音,所以用金鱼红灯,来企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年景,生活富裕。这灯笼也寄托了人们朴素的祝福。我们都盼着天快黑下来,把鱼灯中的蜡烛点着,顿时红光四射。几个孩子,每人提着一个红灯笼满院子跑着玩儿,别提多高兴了,过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烈了起来。在家里玩儿的是鱼灯,那龙灯可就不是小孩子玩儿的了。龙灯有将近二十米长,由龙头、龙身、龙尾三段串起来,一般是用竹木做成骨架,成圆形,龙身由多节组成,节节相连,外面罩上画有鱼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撑竿儿。在龙头前面有一个是领头,他举的竿顶上竖着一个巨形球,又叫绣球,作为全队引导。舞起来之后,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忽上忽下,龙头就追着球,做出抢吃的状态,后面的龙身跟着前面龙头也是上下左右,边游走边翻转飞动,十分眩目。龙头十分巨大,造型夸张,巨口中含一金球,圆眼怒视,龙须、龙角向外四射。用撑竿耍龙头的人需要有把子力气,并且还得有舞蹈基础才能胜任。表演的内容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蟠龙闹海”等。
龙乃是中国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国人对龙是怀有敬畏之心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逢有重大节日、重要庆典,必有舞龙助兴,这也包含着老百姓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龙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晚上七八点吃过元宵,带着自己的鱼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西四牌楼路口看舞龙灯的巡游表演,随着锣鼓敲击有节奏的鼓点声,伴着唢呐吹出的嘹亮乐曲,几条巨龙上下翻飞,满街沸腾,真可用一个“闹”字来概括这节日的场景了。老北京的春节最后一个高潮,达到了全民欢庆的极点。
今年春节、元宵节遇上了疫情,一切集会庆祝活动都停止了,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安静的春节了。千年的民风民俗可有一时的暂停,但也必将有更兴盛的传承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