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看他不顺眼而已”。

在东野圭吾的作品《恶意》中,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遇害,而凶手正是他昔日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在最后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就是看他不顺眼而已”。

人习惯于给别人添标签,从第一印象开始。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1)

-01你第一眼不喜欢的人,今后也很难喜欢

人最擅长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给别人添加标签。

比如:

第一眼见到了一个长得好看的女生,会称呼她为“美女,长得漂亮”。

第一眼看到长得好看的男生,会说他:“帅哥,长得很好看,很有气质。”

而见到那些打扮不修边幅的人,会下意识地产生抵触心理,或者是同情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如此,如果你第一次跟对方接触,对方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甚至是对方的长相、性格,你都不喜欢。

那么在今后的每一次见面接触时,你都会下意识地远离对方,不希望跟对方有更多的交集。

这就是你先入为主的表现,哪怕对方的真实性格是一个很善良,情商很高的人,你也很难改变自己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2)

在感情中也是这个道理。

你在相亲,跟相亲对象面对面地坐着聊天;而你面前的相亲对象有些腼腆,害羞,不知道该怎么聊下去,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

甚至,他对你提出的话题,也接不上话。

在这一次的接触中,你内心可能就拒绝了对方,不会再给对方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情感、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是推己及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是善良的,实在的,那么他会认为周围的人全都很善良;如果一个人心机很多,很容易多想,那么他会敏感多疑。

就像三国中的曹操。

曹操的成功,归咎于他的心思机敏,性格多疑;而他的失败,也源于他的多疑。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3)

-02投射效应,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情感投射

投射效应在感情中,会表现为:你喜欢的人,会越来越喜欢;你讨厌的人,会越来越讨厌。

如果你跟一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正是你喜欢的,那么你会越来越愿意跟对方相处;朋友相处是如此,爱情中也是如此。

反过来讲,如果对方身上让你感觉到了一些厌恶,那么你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对方过多相处下去。

无论你的伴侣身上在别人眼中,有多少缺点,都不会影响伴侣在你心中的美好;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4)

第二种:愿望投射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你很喜欢一个女生,特别喜欢,你每天都在想着她,是一种单相思。

你试着追求她,但是她对你很冷漠,明知道你的爱意,但她根本不喜欢你。

时间久了就变成:你每天都在想她跟你在一起,连做梦都在想这件事情。

于是想着想着,你就会产生错觉:她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这就像人生中的某一种错觉:“她为什么总是看我?她是不是喜欢我啊?”

愿望投射就是,你心目中所想的,会强加在对方身上,以为对方能够满足你心中的要求。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5)

第三种:相同投射

相同投射,其实不利于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发展。

如果一个人比较自私,性格比较自我,那么在一群人相处的过程中,他就容易将自己的想法、意愿,强加在被人身上。

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周围的人都很怕冷,唯独他是个例外;周围的人都想要开空调暖和,但他觉得开空调太热了,于是他十分反对开空调这件事。

一群人坐在一起吃饭,他特别能吃辣,周围的人都不能吃辣,想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但点菜的时候,他却全都要了很辣的菜。

这就是相同投射。

简单来说就是:

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但你却以为别人跟你一样喜欢;你讨厌的,别人却一点儿也不讨厌,于是你以为别人跟你一样讨厌。

心理学上说我们故意避开一个人(心理学投射效应)(6)

在感情中,你要避免对方的第一印象,蒙蔽了你的眼睛,无论是好还是坏的,都要多试着了解一下。

而在人际交往中,要记住:不要将你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今日话题:

你第一眼不喜欢的人,以后的接触中会改变这种想法吗?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文字原创,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