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看看你都知道吗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1)

1、清明寒食

清明是节气,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接近,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寒食也成为清明的别称,变成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寒食,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2)

2、扫墓祭祖

清明寒食节、十月一寒衣节,每年两度祭祖日。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墓边拔除杂草,扫帚扫除灰尘,摆放供品,上香烧纸,或献上一束鲜花,或叩拜或默哀,以寄托对先人的感恩和怀念。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3)

3、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田间地头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抽芽吐蕊的大好景象,也正好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踏青的意义就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机盎然,万物萌生,走出房门,来到野外,感受田间地头,山坡河谷,迎合时气,促进身体的健康。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4)

4、门前插柳

清明时节正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在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可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也可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在家门口插柳可以避免虫疫。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5)

5、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活动一直延续到夏至才告结束。

最早的斗鸡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代,斗鸡成风,唐朝玄宗爱好斗鸡,因此经常会在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6)

6、射柳

射柳是一种比试射箭技艺的项目。将鸽子放在葫芦笼子里,然后将葫芦笼子高高的挂在柳树枝子上,射中葫芦笼子口,鸽子就会飞出,再以鸽子飞行的高度定输赢。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7)

7、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是民间一种祈福去秽的活动,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灾病和秽气。放风筝时,把自己所有灾病和晦气,都统统写在风筝上,等风筝飞高了,直接剪断风筝线,让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逝,表示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给带走了。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8)

8、蹴鞠

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的,用来军中训练士兵的,后来流传于民间。明朝发展到了高峰期,高俅就是发迹于蹴鞠。蹴鞠,就是踢球。这种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算是最早的皮球。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9)

9、拔河

拔河最早始于春秋后期,用来军中训练士兵的,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曾在清明节举行全国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成为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10)

10、植树栽苗,

谚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故许多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春风徐徐,春雨甘霖,春意盎然,正是民间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此时节种植树苗、移栽花木,成活率高,成长飞快。清明植树就成了习俗。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11)

11、荡秋千

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是北方的一种运动。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自汉代以后,打秋千秋千就成为清明节日踏青郊游自娱自乐的习俗。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12)

12、蚕花盛会

蚕花会也叫蚕花圣会,是南方的一种活动。每年蚕花会都是人山人海,丰富多彩,轮番上演迎蚕神、拜香凳、闹台阁、摇快船、踩高跷,翘高竿、跑旱船、唱戏文、打空拳、耍龙灯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在船上进行,少部分在岸上举行,整个活动丰富多彩。

清明节的7大习俗(清明节的十二个习俗和由来)(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