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

二楼展厅简介

二楼展厅按主题并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三十年战争、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欧根亲王展厅(1593—1699)、玛丽亚·特蕾莎展 厅(1700—1789)、拿破仑战争展厅(1789—1848)以及拉德茨基和革命主题展厅(1848—1866)。

1)三十年战争、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欧根亲王展厅(1593—1699)简介

从军事角度看,三十年战争是一个在多个军事领域的大变革时期。

在此之前,帝国军队仅有战争期间的少量常备军(Volksaufgebot①),且装备和战斗力都不够稳定;在此之后则是雇佣兵纵横的时代。华伦斯坦就是雇佣军承包商之一。帝国出雇佣费,承包商自己出钱装备部队,战利品双方协商分配,另外教宗还会允许华伦斯坦这样的军阀收战争税。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2)

▲图 18 华伦斯坦半身像

欧洲最强步兵西班牙大方阵在三十年战争前就已淘汰了圆盾兵,长枪相较滑膛枪数量占据优势。战争初期长枪和滑膛枪比例基本持平,而随着火器的迅猛发展,在战争后期仅有 20%的帝国军队装备长枪。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3)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4)

▲图 19 西班牙大方阵武备

图19中的装备都出自 17 世纪初。右上的三角形截面尖状长枪用于攻击披甲敌人。右下的火绳枪应是介于轻型火绳枪和穆什克特重型火绳枪之间的武器,使用时还需用支架。隆起的胸甲可起到吸收动能或使弹丸偏离的作用。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5)

▲图 20 西班牙大方阵(网图)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6)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7)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8)

三十年战争之前炮兵在陆军各兵种中处于鄙视链末端,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把炮兵和部队混编在一起。这样一来,不像传统的阵法那样把炮兵全部停在战场正中央,部队无论在哪里都可得炮兵支持。近距离时,使用霰弹;远距离时,改 用实心弹。骑兵不在阵地两翼独自作战,而是和步兵混编,骑、步兵可互相保护。滑膛枪手消耗敌方冲锋的骑兵。较薄的长枪阵仍能有效地保护阵形。龙骑兵同时可以短兵相接或发起快速反击。这样的混编可以最大化各兵种威力。他还发明了滑膛枪“线阵”战术,即第一排下蹲,第二排半蹲,第三排站立,这种三排火枪齐射的火力密集战术被称为“古斯塔夫的雷霆”。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9)

在吕岑战役的关键时刻,古斯塔夫率领着骑兵冲锋时因战场浓雾和硝烟而与部队分散最终战死沙场。不过瑞典军还是赢得了吕岑之战。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0)

▲图 25 管风琴枪其其他武备

中间这个火器叫 Ribauldequin,也叫 Organ Gun,中文一般翻成“管风琴枪”。这种早期多管火器诞生于中世纪晚期,1339 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第一次将此武器投入战场,当时的枪管数量为 12 个。

这种火器的缺点是装填慢,需靠人工一支支重新装填,且毫无射击精度可言。因此通常用于安放至险要位置作为防守武器用于击退敌军冲锋之用。

图 25中的管风琴枪于 1678 年由帝国枪炮师 Daniel Kollmann制造,枪管多达 50 个,被称为“死亡管风琴”。这是奥地利最初尝试的速射武器。

管风琴枪是 1851 年诞生的 Mitrailleuse 机枪和 1861 年诞生的加特林机关枪的鼻祖。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1)

▲图26Mitrailleuse 和加特林机关枪(网图)

只 记 得 这 里 的 战 争 油 画 作 者 是Peeter Snayers,具体表现的战役不详。上面的战锤是 16 世纪武器,下面的则更古老些,出自 15 世纪。左上军官颈甲出自 16 世纪,左下军官环形颈甲出自 1600 年。左下那份文件用拉丁文书写,内容不详,但却是疯子鲁道夫二世签署的。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2)

▲图 27 各式文物及战争油画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3)

根据左下文件的简介,猜测这是 1628 年神罗陆军元帅汉斯·乔治·冯·阿尼姆写给蒂利伯爵约翰·塞尔克拉斯的信件。阿尼姆是新教徒,他于1626 年被华伦斯坦说服加入天主教大军,并且火速升迁至陆军元帅。后又因华伦斯坦被解职而离开天主教联军,转投至三十年战争期间与瑞典齐名的两大新教强国之一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旗下。1634 年战争中期时,华伦斯坦想与新教方进行秘密谈判以期和解,而阿尼姆就是萨克森选帝侯的谈判代理人。

这把剑的主人(疑似)是蒂利伯爵约翰·塞尔克拉斯,他三十年战争中天主教联军的重要指挥官,蒂利与华伦斯坦被视为三十年战争前期,天主教联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官。

三十年战争是西方战争艺术进步的缩影,经过战争检验后,西方更坚定发展热兵器及配套战术。三十年战争期间也成就了一批名将,这也为后来成功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奠定了基础。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4)

▲图 29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文物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5)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6)

惨烈的三十年战争让欧洲遭受重创,但是为什么又过了三十多年奥斯曼帝国才又兵临维也纳城下?因为三十年战争期间奥斯曼人在波斯镇压叛乱,无暇西顾。与波斯人的作战经验对于欧洲战场的奥斯曼军队帮助并不大,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改变了西方军队的整个作战方式。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7)

▲图 32 奥斯曼帝国武备

图 32基本是土耳其重骑兵西帕希的武器装备,包括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舍施尔骑兵刀以及土耳其反射弓。奥斯曼禁卫军士兵能熟练使用这些武器,单兵作战能力远在西方士兵之上。但西方士兵的纪律性之高是奥斯曼军官所艳羡的。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8)

奥斯曼重骑兵使用的马刀能砍出深长切口,比西方佩剑更锋利且较不会变钝。

另外,奥斯曼的重型滑膛枪射程和杀伤力威力比欧洲的要大很多,维也纳之战中曾有一颗子弹贯穿 5 名守军使 5 名士兵当场丧命的纪录。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19)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20)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21)

▲图 35 十七世纪末欧洲各式滑膛枪、骑兵及簧轮手枪

哈布斯堡王朝的居拉西耶骑兵和龙骑兵的护具主要是胸甲和露脸式头盔,武器除了佩剑外,大量装备燧发手枪、滑膛枪或卡宾枪,而且通常是成对装备。由于使用大量火器,西方骑兵在对战中逐渐占据上风。

前文提到的赢得圣哥达战役的蒙特库科利还改进了早期刺刀,他把猎野猪的传统短矛改造成滑膛枪支架,这样除了在射击时当支架提高射击精度,还可以当短矛来攻击敌军,一举多得。这是对付骑兵更为有效的方式。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22)

▲图 36 维也纳棱堡(网图)

奥斯曼帝国军队于 1683 年 7 月 14 日开始围困维也纳,军队大约十四万,其中战兵五万。维也纳守军仅一万五千人。能成功守住就是靠棱堡这种无死角防御堡垒。

哈布斯堡王朝以极优渥的薪水聘请欧洲最出色的要塞工程师格奥尔格·林普勒改善维也纳的防御体系。他命人挖掘新战壕,在棱堡和三角堡上方建置新射击点;他建立临时性防御工事,提供掩护以便保护干沟底部的滑膛枪兵和炮手。每座棱堡部署密集的滑膛枪兵,让他们能阻止横越护城河朝城墙、三角堡逼近的敌军。他命人在胸墙上切出射击孔,以便棱堡上的守军能往下开枪,射击干沟里的敌人。这些修缮将干沟里原本守军视线的盲点也纳入攻击范围。

凭借这些防守措施,守军苦苦支撑,直到援军终于出现。

加特林的真实战场:加特林的祖先是(23)

▲图 37《1683维也纳之战》

利奥波德和教宗恳请基督教国王们加入神圣同盟保卫维也纳。神圣同盟的领袖是波兰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又译作约翰三世),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亲率 3000 身披豹皮的精锐波兰翼骑兵(Polish Hussars)驰援维也纳。1683 年 9 月 12 日,索别斯基在维也纳城外森林集结好部队,然后从土耳其人背后发起进攻,此时他身边还有来自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部队。他率领一万八千骑兵冲进山下土耳其大营,据称这是史 上最大规模的骑兵进攻。

图 37 前景马背上是扬三世,左边是他儿子,中间砍杀的是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① Volksaufgebot 翻译成英文是 People's Volunteer Corps,字面意思是人民志愿军,其实是常备军。

② 参见《1683 维也纳之战: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生死对决》。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Eric M,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